
当前,乐清正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乐清市围绕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其“治未病”“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念与养老服务需求高度契合。通过中医与养老的深度融合,可构建涵盖预防、治疗、康复、养生、心理调适的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日前,乐清市政协就关注的乐清中医药“医康养”问题开展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提升乐清市“医康养”服务能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 人才短板制约服务提升
当前,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康复中起重要作用。乐清市群众对中医药调理身体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各中医医疗机构根据群众的中医药需求,也推出不少活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委员在调研中发现,乐清中医师少且分布不均衡,基层中医师人数匮乏现象尤为突出,如大荆、芙蓉、智仁等乡镇卫生院自有中医类别医师占比未达到全省中位数水平,基层中医诊疗人次占比提升乏力。
乐清名中医的数量虽不少,但中医院的“明星”科室却高度依赖已退休返聘的名中医,名中医的门诊号“一号难求”,而其他科室普通中医师日均门诊量却不理想。这一现象存在,也说明了我市在中医师承上培训不足的弱点。中医师承教育作为传统的中医药人才“术、道、理、方”培养的主要模式,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医师承分两类:一类是中医专业者从业后需跟师提升水平,但受现实因素影响跟师机会少,我市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机会也不多;另一类是爱好者或非专业者可参加师承学习,但我市近年来出师人数较少,2024年预计9人,2025年13人 。
人才上的短板,也就相应带来了服务上的欠缺。首先,“医康养”特色科室建设不足。中医类重点专科多数在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市三医也有少数几个中医类重点专科,但与周边县市的中医院相比,我市存在较大差距。其次,科室建设不足,特色功能的开展也将受限。委员们调研中发现,中医讲究“医食同源”,药膳与中药茶饮本就是中医康复的关键构成,不少地区的中医院都顺势推出了此类养生方,既满足了市民的养生需求,又发挥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但我市中医院以及各基层卫生院在这方面未给予重视,市中医院康复科也未在住院患者的饮食中加入中医特色的“膳养”。此外,“医康养”政策扶持力度也不足,相比周边地区已经早早开始实施“政府购买中医服务”政策,而我市没有相关的中医药补助政策。
❖ 创新不足制约康养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及温州市卫健委、市财政局相关实施方案中,均对“旗舰中医馆”和“中医阁”建设提出要求并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截至去年底,乐清仅建成2家旗舰中医馆、6家中医阁。中医馆(阁)软硬件条件较差,普遍场地小、设备老旧,与周边地区差距明显。被评为旗舰中医馆的某卫生院中医馆虽重点发展中医项目,在当地已有一定知名度,但发展受硬件条件限制,中医馆面积仅230平方米。此外,中医馆(阁)缺乏知晓度,人气不旺,如某中医馆虽然面积大、设备新,提供中医门诊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中医诊疗康复服务,但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
常去中医院看诊的患者都有共同的感受,看病三分钟,拿药等半天。委员们了解到,乐清市中医院虽早在2013年设立中药集中配送中心,但近十年建设停滞,未建设数字化共享平台,无法满足省“云煎药平台”要求,“云药房”等配送创新体系发展陈旧,与先进地区的的“智慧云药房”相比,无法让市民享受足不出户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当前,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与推崇,全国已有多地成功结合中医和旅游,建成深受游客喜爱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地。但乐清中医药养生基地等康养创新阵地不足,尽管乐清拥有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的诸多优势,且政府提出支持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旅游融合发展,但目前仅有1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且因土地性质未能开展康养服务,仅大荆石斛小镇规划中有康养项目。
建议
❖ 引人才 强培养
委员徐佩佩: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中医人才引进政策,对于引进的高学历、高职称中医人才,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子女就学便利等优惠政策。同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与国内知名中医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定向招聘优秀毕业生到乐清市各级医疗机构工作。
委员林坚:创新名中医工作室运营模式,提高名中医效应。可参考杭州市上城区名中医工作室专科联盟建设的做法,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乐清市名中医工作室联盟”,整合全市名中医资源,实现人才、技术、科研共享,并对每个工作室每年给予一定的运营经费补助。
委员王洁:支持公立医院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对象赴省、地市级中医医院师承名老中医。支持公立医院中医药专业人员赴省、地市级中医医院进修,对于师承和进修合格者,给予一定的费用报销和补助经费。鼓励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类医师到上级医院中医科跟师学习,对完成跟师任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鼓励民间中医参与师承带徒,传承民间特色中医技艺。
❖ 推特色 优服务
委员谢建军:引入专科共建模式,做强中医特色科室,聘请国家级、省级或地市级相关专业领域名医团队与市中医院各级中医类重点专科如康复科等一对一结对帮扶合作,进一步推动各级重点专科创新发展,提升中医院在“医康养”方面的综合实力。
委员周勇:加强“中医药+餐饮”开发,促进中医药食养融合,在中医院、中药店等传统中医药文化浓厚的场所周边,设立或推广融合养生元素的美食、保健用品等创新产品。同时,组建由市中医专家、营养师、烘焙师、厨师组成的跨学科研发团队,研发各类药膳并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让中医药养生保健融入百姓日常。
委员张成川:适度加大对中医药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出台可行性的中医药扶持方案,如参考“政府购买中医服务”政策,对我市的中医药服务和中医非药物诊疗项目给予补助,以鼓励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推广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医康养”在群众中的服务可及性。
❖ 拓维度 深融合
委员胡云明:按照“一馆一特色、一阁一专长”的原则,结合当地群众需求和疾病谱特点,打造差异化的中医馆(阁)。鼓励中医馆(阁)与社区、企业、学校等合作,开展“中医药进万家”活动,建议由市卫健局牵头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让市民体验针灸、艾疗、拔罐、推拿等中医药特色“医康养”服务,让草药香融入夜市烟火气。
委员吴晟弘:借鉴其他地区中医药“云药房”建设的先进经验,把我市中医院的中药集中配送中心升级到适应当前需求的“2.0版本”。合理统筹规划各基层卫生院的中药配送,做到统一管理、统一配送,把配送中心做强做大,为全市各乡镇的患者带来标准和便捷的服务。
委员胡秀云:积极培育康养旅游企业,搭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引领项目,孵化我市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石斛探秘之旅”“中医养生体验之旅”等中医药特色康养旅游线路,打造集中医康复、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康养基地,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