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拓、胡秀云、郑伟、连国鹏、周然、周剑、倪亮、
崔政委员代表虹桥片委员联络组的发言
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个人幸福感以及传承社会文化价值。据《中国“千亿县”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乐清作为全国59个“千亿县”之一,2023年GDP达1663.5亿元,城镇县域消费水平最高,人均消费支出达57682元,直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庞大的经济总量、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强劲的消费能力,为慈善事业的发展筑牢了物质根基,这使得乐清社会各界在慈善活动中能够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近年来,我市慈善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大量帮助与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其发展道路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慈善资金募集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在慈善组织发展方面,我市慈善组织分布广泛且数量充足,自2005年成立乐清市慈善总会以来,已发展出25个乡镇(街道)慈善分会、5个直属分会、29个慈善冠名基金、328个村级慈善帮扶基金、5个关爱儿童之家、2个农村造血型帮扶基地以及45支共1万多人的义工队伍。在慈善事业成果方面, 我市慈善救助范围涵盖了助困、助医、助学、助老、赈灾等诸多领域,2023年市慈善总会共募集资金物资7374万元,受益群众达1.9万人次,截至2024年11月募集资金物资共计1.25亿元,已支出9698万元,帮助了1.6万多人。另外,乐清在外商人体量庞大并且心系家乡,乐清异地商会有31家,由乐清籍侨胞担任主要负责人或直接以乐清命名的侨社(团)达34家,每年为家乡定向捐助搭桥修路和捐献物资,为乐清慈善发展事业做出了贡献。
二、我市慈善事业在创新发展上面临的瓶颈与问题
(一)慈善事业模式单一,多元化发展遭遇拦路虎
1.慈善筹资渠道狭窄,慈善组织运营不稳定性高。现阶段,乐清本地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传统的企业大额捐赠。然而,这类资金来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许多企业面临经营困境、营收下滑,捐款能力随之减弱,导致部分慈善机构因资金短缺而难以为继,甚至不得不停止运作。如,乐清曾颇具影响力的某慈善食堂项目,因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运营陷入困境,最终无奈收场。此外,乐清慈善组织的资金筹措过度集中于“慈善一日捐”活动,这已经成为我市当前非定向善款筹集的主要途径。据统计,2024年全市“慈善一日捐”活动共计募集善款383.65万元,占全年非定向善款的44.61%。资金来源多元化不足,使得乐清慈善组织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或经济波动时,稳定性受到冲击,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
2.慈善捐物手续繁琐,大量公益物品被阻挡在门外。慈善捐赠包括捐款和捐物,但在调研中发现,捐物面临重重阻碍,众多公益物品被慈善捐助拒之门外。一方面,部分二手公益物品因价值难以准确衡量而无法依规入账,慈善组织无法按正规流程接收。如,我市一家企业因更新设备,本想将一批换下的电器捐赠给困难群众,却因二手物品价值评估困难,被当地慈善组织无奈婉拒。另一方面,全新物品的捐赠程序繁琐且严苛。当前我市接受全新物品捐赠的前置程序是通过政府“政采云”平台进行采购。然而“政采云”平台供应商有限,这不仅限制了企业自由选择捐赠物品的款式和品牌,甚至采购价格还会高于市场价格。如,2024年5月,某镇一家企业想在儿童节前为当地一所学校捐赠一块显示屏。该企业在与学校及主管单位、中标广告公司多方沟通协调后,最终向中标广告公司垫付1万元费用,由广告公司出面在“政采云”平台采购,才得以成功实现捐赠。过于机械的物品捐赠程序,严重限制了捐赠者捐赠物品的积极性和捐赠效率。
3.慈善事业缺乏融合,慈善形式过于单一。近年来,我市慈善活动总量有所增长,但活动形式却较为单调。一方面,本地主要的慈善活动仍集中在慈善捐款领域,其他官方认证的慈善活动开展较少,仅有慈善义演、慈善义诊、慈善晚会等。这种单一的慈善形式难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融合度还不够。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具有共同的发展渊源,共享扶贫济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但在乐清,两者却缺乏有效交集,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我市的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活动主要由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单独发起和执行,慈善主题很少能融入这些社会工作活动中。如社区志愿活动中,虽然参与人数众多,但慈善组织的身影并不多见。慈善资源长期缺乏有效整合与利用,则不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慈善事业制度化进程缓慢,专业化发展面临挑战
1.工作机制执行力度有待加强。调研发现,我市在慈善工作方面已建立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机制,但执行上存在打折扣现象,对社会的慈善氛围与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对“慈善一日捐”活动重视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单位存在应付了事,甚至没有开展的情况。“慈善打白条”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如某山老区乡镇先后作为多个机关、镇街的结对帮扶对象,从2020年至2024年间,连续5年均出现帮扶资金应收未收现象,5年累计未到账资金达151.75万元。
2.捐赠反馈机制尚不完善。目前,我市在针对捐赠者的反馈与激励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机制,其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干部个人的行事风格。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对捐赠者的反馈工作十分重视,会让捐赠者感到“捐得舒服”;也有部分领导干部在开展慈善活动较为随意,当面临资金缺口时,只是简单地口头向辖区企业进行询问,若企业有捐赠意向,便直接提供汇款账号“打钱”,事后没有对企业的善举进行宣传报道或发放证书、奖牌。访谈中有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自己做慈善纯属自愿并不要求回报,但遇到这种“赠人玫瑰,手无余香”的情况,还是会感到些许失望。捐赠反馈机制的缺失,不仅可能影响捐赠者后续的捐赠积极性,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
3.专业人才较为短缺。慈善社工者和志愿服务者是慈善工作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工作新形势对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持有社工证的人员共计2346人,其中专职社工仅641人,与社会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以虹桥镇乐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的服务对象涵盖了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戒毒康复人员等多种群体,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尽管中心日常能够联系到的志愿者多达数百人,但他们大多是一些凭着情怀做奉献的热心市民,中心自身在册的、具备专业背景的专职社工仅11人,工作开展时常力不从心。
(三)慈善组织监管服务机制受考验,挑战重重待破局
1.信息公开质效不高。慈善组织代表公众捐赠意愿进行慈善财产处置,如捐赠者和社会公众难以知晓善款去向与项目成效,信任危机便极易滋生。目前,我市部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完整,在资金使用和项目推进上的信息披露含糊不清,致使捐赠者和受益者无法了解其运作状况,进而降低了信任度。如,慈善总会和某慈善社团,没有在其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公众查询渠道中提供查询入口,历年的财务审计报告等关键信息也没有常态化公布,未能做到随时公开接受社会大众查询监督。
2.部分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薄弱。我市大多数的慈善组织已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决策监督机构。如,理事会成员往往由各界知名人士或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但部分成员由于工作繁忙、对慈善事业了解不足等原因,在实际运作中未能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导致理事会的决策功能被弱化,流于形式。以某一慈善组织为例,在决定一次大型公益项目的投资方向时,理事会成员并未进行基本的讨论和评估就通过了决策,最终导致项目进展缓慢、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这样的现象在内部监督方面也同样存在,部分慈善组织的监事会虽在名义上负责监督资金使用与项目运作,但由于监事会成员对慈善组织业务不熟悉、监督手段有限等原因,实际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监督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某慈善组织在运作一个教育援助项目时,由于监事会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导致部分资金被挪用,不仅影响了项目的实际效果,还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3.综合监管机制不顺畅。民政部门作为慈善组织的主管部门,因其自身职能广泛、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对所有慈善组织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管。同时,慈善行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不够,部门间协调难度较大,导致综合监管的协同性、穿透性和有效性不足,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高,精准施策成关键
1.慈善救助资源分配失衡,旱涝不均。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传递滞后,偏远地区及特定群体常成为救助“盲区”。一些偏远村庄的孤寡老人,因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畅等原因,面临食品与医疗物资短缺的困境。如,我市一爱心人士走访大荆镇下六坪村时,发现一对残疾人老夫妇已经半个月无米下锅,只能靠山里的土豆维持生计。相较之下,交通相对便利地区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备受慈善组织关注,捐赠不断,甚至出现受助者对捐助物资挑挑拣拣的情况。造成这种“旱涝不均”的尴尬局面,既有受助群众信息登记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慈善组织更愿意走访、捐助交通便利地区的受助群众的原因。
2.慈善救助方式不够丰富,供求失衡。慈善救助,本质上是社会温情与互助精神的体现,其内涵远不止于金钱或物质的直接给予,核心在于全方位、深层次地关注并满足受助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当前,我市慈善救助体系过于依赖物质援助的单一模式,忽视了心理、情感等非物质需求的满足。如,我市一退休老教师,一生未婚未育,晚年孤独无依,最终在落寞中离世。又如留守儿童小高,家庭经济拮据,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不幸去世,只能依靠外婆打零工维持生活。对于小高来说,除了物质上的帮助,他更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支持与情感上的关怀。然而,现有的救助体系在回应这类需求时却显得捉襟见肘。
3.慈善救助长效机制缺失,“慈善扎堆”现象严重。一方面,在时间分配上不合理。受形式主义影响,“节日热闹,平日冷清”的现象时有发生,救助工作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以乐清市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例,为了响应“敬老月”活动,多个慈善组织在同一天内分别组织了为老人洗脚、按摩等志愿服务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一位老人在一天之内被多次安排洗脚。这种过度服务不仅让老人感到疲惫和不适,也浪费了志愿者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在项目分配上不均衡。那些热门且易于宣传的慈善活动往往能吸引大量关注与支持,而那些聚焦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慈善活动则可能因宣传不足而鲜有人问津。比如,为贫困学生筹集学费、为灾区捐赠物资等热门慈善活动,凭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价值,容易得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又如,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等慈善活动,因缺乏足够的宣传和资源支持,常常门可罗雀。这种鲜明的反差,不仅反映出慈善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揭示了部分慈善活动在策划和执行时的缺陷。
三、几点建议
(一)拓展多元募资渠道,打开慈善募捐新局面
一是构造“慈善互联网+”模式。搭建官方慈善网站与手机应用程序,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捐赠渠道,支持按月定额捐赠、项目众筹等多元捐赠方式。同时,加强与本地电商、团购平台(如快团团、叮咚买菜等)合作,借鉴淘宝、京东等头部平台运营模式,将部分商品销售额定向捐赠给本地慈善事业,拓宽慈善资金来源。二是拓展线下募捐渠道。突破传统募捐模式,举办慈善公益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通过门票销售、现场募捐及商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例如,在明星演唱会中设置收藏价值的慈善票种,在体育赛事里增设慈善捐赠环节并颁发捐赠奖牌。此外,积极探索异地商会募捐模式,借助在外乐商力量,举办乐商慈善晚会等活动,丰富募资途径。同时,优化慈善捐物渠道,简化二手物品捐赠流程,让更多的公益物品可以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三是培育浓厚慈善氛围。丰富慈善活动形式,强化慈善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将慈善理念融入学校教育课程,设立慈善奖励机制,表彰积极参与捐赠的个人和企业。由慈善组织牵头,整合公益、志愿与慈善活动,开展以慈善为主题的青年服务、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以及法律援助、医疗援助、生活援助等社会援助活动,培育社会大慈善的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
(二)规范慈善捐助流程,打造乐清慈善新风向
一是进一步夯实现有机制。引导督促部门单位展现大爱情怀,坚持每年举办本系统、本单位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同时,要加大慈善法规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提高慈善严肃性的认识,合力杜绝“慈善打白条”现象;对现有的“存量慈善白条”,督促相关部门、镇街、企业尽力筹集资金、有序销账。二是尽快完善捐赠反馈机制。市级层面统一出台指导意见,对参与慈善活动较为积极、捐款数额较大的企业或个人,由所在镇街或相关部门负责落实反馈激励,切实提升捐赠者的荣誉感。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将慈善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工作计划,从高校、企业等领域吸引具备专业背景、专业能力的人才加入慈善组织,提高慈善组织的专业化水平。民政部门、乡镇街道积极为慈善组织搭建平台,开展内部培训课程或外部进修交流活动,提升专职人员及志愿者的业务能力。
(三)加强慈善监督服务机制,为慈善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监督。慈善组织需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如官网专栏、社交媒体账号,及时、准确、完整地发布慈善信息,对慈善资金使用流向信息进行全程跟踪发布,确保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同时,民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定期检查评估,对未按要求公开信息的组织进行整改或处罚。二是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增强慈善组织内部监督部门的独立性,提高财务透明度和审计力度;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可成立审计联席会,确保审计工作独立有效。同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在收入确认、审批流程、会计核算等环节发挥监事会、理事会的监督职能,保障财务活动合法合规。三是鼓励第三方参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议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培育扶持一批专业的慈善公信力评价机构,承担慈善组织、慈善活动的第三方监督职能,为慈善公信力建设增添助力。
(四)营造浓厚慈善文化氛围,促进慈善事业多元发展
一是完善信息平台,优化资源分配。健全慈善资源分配机制,通过开展需求调研、建立数据库,精准全面地收集并登记受助群众信息,确保资源均衡流向各地区与群体,实现精准匹配。二是合理设置救助项目,丰富救助形式。慈善组织应注重项目针对性与实效性,依据受助者实际需求设置项目。除传统物质援助外,探索多元化救助方式。例如,针对特殊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开展群体活动,帮助其增强归属感与价值感;针对孤寡老人提供不同类型陪伴服务,以满足受助者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