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四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精谋细划快建设 全力构筑宜学宜业宜居大学城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5年02月09日】

——郑剑、杜翠萍、童丽雏、陈琼丹、屠勤秧、金微、张冰、

黄青红委员代表民革乐清市基层委员会、妇联界别的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表明地方和高校应该融合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教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不仅直接带动消费增长,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房地产、通讯、餐饮等产业。城市建设大学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能够拉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因此精细筹备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校区的前期工作,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基本情况

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校区是温州理工学院与乐清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项目。校区位于浙江省乐清市胜利塘北片,总占地578.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2.1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国际交流中心、食堂、室内体育场、室外体育场及相关配套工程等。项目从202311月开始建设,计划于20269月建成投用。投用当年校区在校生规模为3000人左右,远期在校生规模达5000人左右。

建成后的乐清校区将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新工科为特色,以理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开展国际合作、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项目,建成融教学、培训、研发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理工类应用型校区。学科和专业布局计划围绕温州“5+5”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乐清智能电气、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校区的建设是乐清市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旨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当前大学城的建设过程中仍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周边的空间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服务配套难齐全、城校融合度需加强等,打造“宜学、宜业、宜居”大学城面临不少挑战。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困局:配套难全,协同滞后

1土地规划冲突,校园周边发展受限。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不一致,导致控规上的很多规划内容在近几年无法实施落地,难以形成大学周边及整个片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场地。以学校为中心,半径1公里的步行圈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拓展生活服务的区域极为有限。比如控规中学校南祥云路和疏港公路间的住宅和商业地块都还在城市开发边界外;学校以北面和西面,除去10-14-2地块(B1+R21)和10-14-10地块(B1+B2)的42483平方米外,其余住宅、商业、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地块都属于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短期无法使用;疏港公路以东,除了正在建的未来社区,陈砺河以北全部为正泰光伏园区,其搬迁计划遥遥无期,国土空间规划也全部为永久基本农田。上述情况导致当前控规中很多公共安全与健康服务设施实际上无法落地,例如位于10-17-06地块的医院,位于10-14-07地块的119消防站,另外还有交通场站、供电用地等。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如何破题,打造一个让师生满意的大学生活区将是挑战。

2商业街区匮乏,消费供需难匹配。仅靠大学城内部食堂、超市难以满足学生群体日益多样的需求。学生群体的社交活动多集中在校园周边,交通便利、价格亲民是其日常消费的首要考虑因素。比如茶山大学园区有众多商业街,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园区东面的南柳小吃街因临时建筑租金低,餐饮聚集,是学生常光顾的商业区。而洞头区的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滨海校区,新区少有商业铺面,东、南校门对面的新建楼盘沿街仅有十间商铺,开了几家商店,七桃夜市只能占用人行道临时摆放50余个小集装箱,学生休闲购物需打车到至少5公里外的洞头城区,毫无大学应有的生机。再看乐清理工大学附近,现有控规以商业广场、商业商务综合体为主,如赶海商业街、会展中心等,缺少亲民消费场所,定位不符合学生日常消费。且宽马路难以营造“街区”氛围,理工大学周边多为快速路、主干路,适合沿街商铺发展的支路和步行街稀少。若不能规划建设适合商业集聚的空间,恐重蹈洞头校区覆辙。

3交通设置欠妥,师生出行不方便。交通是连接大学与城市的关键纽带,对于价格敏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是主要出行方式。但大学城附近交通设施配置不合理。首先,公共交通覆盖不足,规划中距离学校最近的公交场站用地在北侧城东大道对面的永农地块,胜利塘北片疏港公路西侧无其他公交场站用地。其次,自行车出行不便,因氢能源助力自行车投放协议,该片区只能投放公共自行车,需在固定设施还车,投放点不灵活。最后,学校出行的主要道路如清东路、城东大道和疏港公路,均以机动车通行为主,在路肩划非机动车道,无机非隔离设施,对骑自行车的学生存在安全隐患;学校东侧的国际交流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等设施面朝疏港公路,但因疏港公路是国道,开口规范限制导致无法面朝公路开口。此外,公路中央隔离带从清东路往北延伸数公里无掉头路口,城区往北走疏港公路难以从西侧进入学校。

(二)工程难题:基建迟缓,保障缺失

1填埋场治理拖沓,校园生态难保障。现场观察发现,学校内能明显闻到蛎灰窑垃圾填埋场散发的异味,校园笼罩在难闻气味中。自20235月起,该场地的调查、“一场一策”治理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虽已启动,但工程至今未进入实质性阶段。据悉,最早2月份才能进入招投标阶段,按工期推算,最顺利也需到20269月开学前后完成。因为翔云路至疏港公路间的清东路段下面也是垃圾填埋场的一部分,需一并拆除重建,同时附属雨污管道无法及时建成,学校的出行和排水问题需临时解决。不难想象,届时大学的正门外除工地即荒地,环境堪忧。

2污水管网建设迟滞,污处理能力跟不。据《市域排水规划》,胜利塘北片的污水主管道设计路线是从清东路沿北侧向西延伸。长期规划中,该管道将在六环路与5号泵站相连,输送至虹南净水厂;短期计划是延伸至宁康路,接入6号泵站,送至翁污水处理厂。然而,据建设部门反馈,尽管原计划2024年启动该项目,但至今未列入实际建设日程,《乐清市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三年实施方案》中也无此项目。若2025年仍未实施,将严重影响胜利塘北片的污水处理能力。

3水电网络推进较慢,基础设施保障。据供电局介绍,胜利塘北片未来新城的电力能源保障依靠规划在胜利塘北片10-21-18地块的110KV变电所,即当前正泰光伏园区东北角。原计划光伏园区搬迁后建设,但因多种原因搬迁无期,且土地性质为永农,即使搬迁也无法实施。目前胜利塘北片在建项目主要靠滨海新区的祥云变电站供电,容量有限。据了解,当前容量勉强够大学建设使用,但是周边住宅和配套逐步上线,则无法满足总体开发的能源需求。通常一个变电所从选址到建成需46年,因此需尽早调整选址并建设。此外,电路管道及供水管道建设未如期开展,综合线路中铺设到大学城的电视网络也因本地华数公司建设资金困难而难以推进。

(三)城校短板:融合疏浅,联动乏力

1产教合作浮于表,创新协同深度浅。乐清市作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理工大学后续作为本土大学,在地缘情感和资源整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大学提升均大有裨益。然而与理工大学的重点合作主要集中在校区建设上,而在产教研合作项目数量有限,相较于其他县市区尚有广阔提升空间。例如,理工大学设立的温州大都市区发展研究院已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等多个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各地设立了研究中心,以促进地方特色项目的成果转化,而乐清作为理工大学分校的所在地,迄今为止尚未与大都市区发展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

2校企合作联动少,人才引力未形成。理工大学学生群体以工科生为主,与我市产业需求契合。但我市企业与理工大学在实践实训方面合作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了解乐清产业的实践机会。据理工大学公布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名单,我市仅有3家企业,占总数的10.7%,与民营企业发展规模不符。此外,部分师生对乐清市存在固有观念,认为其依赖传统工业,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认识不足。企业与学校互动交流的缺乏,既影响当前毕业生招聘,也不利于未来大学城建成后的人才吸引。

3职普衔接有断层,人才进阶遇梗阻。随着我市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中职毕业生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对于企业和本地中职生而言,继续深造不仅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市每年有大约4500名中职毕业生,其中超过六成的学生期望能够获得本科或更高层次的学历,但实际在获取本科教育方面通道狭窄,这成为他们持续发展的障碍。目前,我市仅有乐清市职业技术学校与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了中本一体化教学,而其他学校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本地高等教育资源,提升人才进阶,仍未有明确的动作。

三、几点建议

(一)推进配套升级,补齐短板优化生态。一是优化完善规划布局。争取尽早调整开发区域边界和永久性农田地块,同时迁移正泰光伏项目,确保控制性详细规划得以顺利实施。此外,应对现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不合理之处进行适当调整,例如,考虑是否需要对片区内规划的六块分散的幼儿园用地进行调整。二是合理利用现有地块。在进行边界划定和永久性农田调整之前,根据实际存在的限制因素,利用周边有限的可开发土地资源,完善服务设施。南侧校门对面的10-05-0310-05-10两处住宅地块,可参照南柳小吃街的模式,建设两片临时建筑大棚,集中经营低端餐饮小吃以及杂货铺、文具眼镜店、自行车维修等廉价零售服务,以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北侧城东大道对面的10-14-210-14-10地块两处商业、商务用地,具备建设条件,应迅速推进实施,以补充周边高端商业设施的缺口,吸引量贩KTV、影院、连锁餐饮、数码产品等中高端商业机构入驻。三是美化周边生活环境。建议将祥云路、清东路口东北角的公园绿地地块作为优先开发的用地,加速公园建设进程。对于其他地块,若条件允许,可考虑实施高标准农田开发,结合旅游项目,以提升大学城周边的环境质量。四是优化交通连接,在学校南门和北门均增设公交线路和站点,合理规划公交线路,特别是学校到动车站、S2始发站、核心商业区、文旅区域,以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性;充分设置公共自行车投放点,并在5年协议到期后取消共享单车在该片区的限制,引入共享单车以方便师生出行。

(二)加快工程建设,确保如期开学一是对垃圾填埋场的清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完成招投标流程,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启动并顺利完工。同时,在修复清东路的过程中,建议同步开展雨污管道及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二是加快推动学校道路项目的实施进度,构建完善的道路网络体系。要确保自行车行驶安全性,建议在清东路和城东大道的断面设计中,兼顾公路与市政道路的功能,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带。提速滨江大道工程建设并尽早替代国道功能,之后将疏港公路降格为市政道路,打通片区东、西两部分道路融通。三是变电站的建设应提前纳入考量。中心区管委会应提供重新选址方案,尽快落地实施。同时接下去两三年内要上的开发建设项目,要尽早和电力部门联系沟通电力方案。四是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促进本地区所有项目的顺利进行。该小组成员应从中心区域、城市投资、住房建设、电力供应、水务管理等关键部门中选拔,以确保各项措施和政策得到切实执行,从而保障大学城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兴城。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平台。建议出台明确的政策文件,促进理工大学与乐清地区如正泰、人民电器等领先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校企培训实验室,包括合作的目标、原则、模式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议设立专项补贴资金,支持共建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费用;对于在共建实验实训平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建议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二是促进职普教育融通,贯穿深造通道。建议充分结合各地试点经验,稳步推进我市各中、高职和理工大学职本一体的中高本贯通长学制教育。鼓励和支持中职学校与大学之间的合作,推动校内外实训基地、科研场地、教学设备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布局校园招聘,提高企业吸引力。建议相关部门需提前筹备2025年春、秋季招聘会,确保宣传、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提前和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合作,掌握学生信息,以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组织校企就业方面的交流,邀请意向企业赴校宣讲,安排求职学生来我市企业实习。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