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婷、陈玮莉、赵鹭娜、黄竞艳、谢瑾、苏海霞、
庄银燕、周晓洁委员代表妇联界别的发言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承下、启上”的关键一环,如同一个人的腰部,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共同富裕教育提质县域样板,推进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积极破解初中“壮腰工程”落地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但是承担我市大荆片区初中教育“重任”的大荆一中教育集团仍面临多个校区办学、办学设施不佳等办学困境,异地整体迁建更是“困难重重”,并成为我市推进大荆片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硬伤”。办好大荆一中教育集团,高质量提升初中教育质量水平,已成为大荆片区群众等待多年、热议多年、期盼多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补钙工程。
一、大荆片区初中教育现状
大荆片区包括大荆镇、雁荡镇、仙溪镇、湖雾镇、智仁乡和龙西乡六个乡镇,2024年该片区总人口约为24.47万,占全市人口的18.68%。目前,我市义务教育“城镇挤不下、农村空心化”的现象突出,大荆片区的教育质量在整体上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在公办初中教育方面,大荆学区校网调整后,现有大荆一中教育集团、雁荡一中、湖雾中学等3所初中,近年来初中生总人数维持在3700人左右。其中,规模最大的大荆一中教育集团于2021年成立,先后由七个学校并入而成。2021年我市在大荆片区初中阶段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试点,对大荆镇三中和大荆镇四中进行寄宿制改造,作为大荆镇一中的两个校区,将原智仁乡中学、仙溪中学、龙西学校初中部、雁东学校初中部合并到两个校区,实施寄宿制办学。2022年,将原镇安中学的初中部也撤并到大荆一中。截至2024年12月,大荆一中教育集团辖三个校区(印山、水涨、双峰),教职工199人(研究生学历14人,本科学历185人;高级教师49人,乐清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58人),在校初中生2796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从现状来看:“集而不团”现象凸显,办学困境不少
1.对标“高位规划、集团运作”有不足。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市成为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县(市、区)之一。目前,大荆一中教育集团所辖的三个校区采取不同的年级教学模式。双峰校区包含初中三个年级段,水涨校区和印山校区实行分年级教学,其中水涨校区只有初一一个年级段,印山校区有初二、初三两个年级段,导致学生在初中三年必定面临更换班主任或校区带来的不良影响。音乐、美术等副科老师,需要在水涨校区和印山校区来回奔波,也不利于学校课程合理安排。虽然大荆一中教育集团已定期选派数名骨干到双峰校区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但是双峰校区相对独立管理,也设有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科室,仍处于松散式联盟的状态,离真正实现“抱团发展”尚有差距。集团背景下的师资流通等问题,亟待破冰。受硬件条件等约束,三个校区运动会等活动也是“各办各的”,集团内部师生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2.对标“基础先行、配套优化”也不足。大荆片区7所初中整合到大荆一中教育集团以后,仍存在诸多困境,普遍面临校舍硬件设施欠佳的状况,办学条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印山校区和水涨校区总占地66亩,2022年原镇安中学初中部并入后,学校在住宿、办公及功能用房方面严重短缺。现有44个班级,2058名在校生,其中住校生约1500名。平均每班47人,空间较为拥挤。两个校区均没有室内体育馆,功能教室不齐全且设备落后,印山校区的实验室楼是危房加固后在使用。双峰校区的住宿也是“老大难”问题,该校区住校生有560余人,然而实际床位仅有500个,女生宿舍10人/间,男生宿舍是简易房,12人/间,住宿环境相当拥挤。在交通配套方面,据调查,该校有47%的学生(约350名)需要乘坐公交车。在周五下午四点至五点半的放学高峰期,虽然途经双峰校区的公交线路达4条共25个班次,但车辆从大荆沿途经过双峰校区时,车上已坐满了周五从各地返家的学生等乘客,能及时载走的候车学生有限。很多学生反映存在“公交车太难挤”“天黑也等不到车”“没有直达车”等回家难问题。
3.对标“生源集聚、师资集约”更不足。当前,受到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城镇化因素、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等多重因素叠加,大荆片区的教育生态受到了一定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初中适龄学生的大量外流。公安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大荆片区七年级至九年级的户籍学生有7517人,但实际在本片区学校(大荆一中教育集团、雁荡一中、湖雾中学)就读的约3700人。学区内一些初中生的家长宁愿花高价,也要安排子女就读市区的几所热门私立学校。生源的严重流失给大荆一中教育集团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大荆片区的整体教育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受地理位置、生活条件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该校一些优秀教师外流,并出现了结构性缺编现象。如:2024年,大荆一中教育集团就有6名骨干教师公开选调到市区工作;双峰校区尽管拥有60名教师,但英语和社会学科的教师依然短缺,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的均衡发展。
(二)从发展来看:“蓝图愿景”落地难,征地迁建不易
1.“难题处处掣肘”导致新校落地困难。面对现状,市教育局曾制定多个改造提升大荆一中教育集团的方案。如原设想将双峰校区进行改扩建,增加综合教学楼和宿舍楼,并将大荆一中教育集团整合为印山校区和双峰两个校区,由双峰校区负责初一、初二年级段的教学任务,印山校区负责初三年级段的教学任务。后来,为了更好推动大荆片区初中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市决定采取异地整体迁建的方案。目前,大荆镇久防村和下山头村均表示,愿意出让村集体土地用于学校建设,解决了异地整体迁建的“头等大事”。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均碰到土地审批难题。如:大荆镇久防村用于建设的地块约有70-80亩地,部分地块处于城镇开发边界外;大荆镇冯村可用于建设的地块,中间有一部分属于农保地。此外,学校建设资金也成了异地整体迁建的“拦路虎”。据估算,新校总投资约需要3亿元。目前,主要是资金的筹集难,仍需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教育部门要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落实。
2.“一子落而满盘活”预期实现困难。如果大荆一中教育集团能够实现异地整体迁建,原有的校区就可用于改善薄弱学校的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切实推动大荆片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空出的印山校区可改造为大荆一小的新校区,将龙西小学、仙溪一小、二小等超小规模学校兼并,实施寄宿制办学。据测算,这三所小学撤并后,每年可节省的运营费用达500万余元,这笔财政资金可以投入到其他的教学资源优化。空出的水涨校区可提供给大荆四小,用于解决该小学即将面临的高速公路扩建拆迁的“燃眉之急”。但是,目前大荆一中教育集团异地整体迁建处于“停滞”状态,导致大荆片区义务教育的“满盘棋”难以盘活,全面停滞。
三、几点建议
(一)办好大荆一中,解决集团化办学困境
1.外引活水,优化师资。由市教育部门牵头,通过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其他区域的优秀教师前往大荆一中教育集团等山老区乡镇学校挂职、轮岗,形成双向流动的良性教育生态。可设立名优特教师驻大荆一中工作室,通过送教下乡、师徒结对、网络指导等形式,切实发挥名优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强化“空中课堂”的教学效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提供系列化精品化的教育教学资源。
2.内挖潜力,破解结构性缺编。提升大荆一中教育集团的集团化办学水平,实现集团的设备、师资、教研、管理、活动等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学水平。针对部分校区学科教师短缺问题,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教辅后勤岗位人员,可以通过重新培训以及学科团队帮扶等途径,重新回归教学岗位。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招聘若干名编制外教师,可以采取一年一签的办法,以解学校“燃眉之急”。
3.多方合力,升级硬件。对各个校区的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教学设施进行及时更新与维护,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大宿舍楼改造提升力度,提升学校食宿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住宿需求,营造舒适、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对双峰校区原有交通线路进行具体分析并合理规划,加强公共交通力量,改善学生上学路径和校园周边交通环境。
(二)推动新校建设,优化片区校网布局
1.破解项目用地报批难点。以“兴教当以百年计,育人当为百年谋”理念为引领,由市教育部门、大荆镇牵头,实质性推动新校建设工作,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落到实处。如针对大荆镇久防村用于学校迁建的部分地块处于城镇开发边界外的问题,由资规部门牵头,结合市级、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修改工作,编制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方案并上报审批,尽快将大荆一中新校项目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内。
2.保障新校建设配套资金。由市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牵头,调整优化初中教育的经费投入结构,将初中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提高,将钱用到“刀刃”上,切实解决大荆一中新校这所呼吁多年的民心工程资金难题。市教育部门要加快大荆一中新校建设进度,并做好与发展改革部门安排基本建设项目等各渠道资金的统筹和对接,并积极向上争取教育功能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项目支持。
3.推动片区教育均衡发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以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变化,全面考量大荆片区的学生数量、办学条件、群众教育需求等实际情况。在大荆一中教育集团实质性启动异地整体迁建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对大荆片区小学进行科学的布局规划,实现教育资源在大荆片区内更加合理分配。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切实推动大荆片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