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胜、徐佩佩、薛子夜、朱有发、胡华锋、周剑、
蔡旭强委员代表侨联界别、港澳台侨和外事委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拓展中间品贸易。“加快发展中间品贸易”已被各级列为更大力度稳外贸稳外资重点工作之一。从出口来看,我市中间品贸易还具有较大拓展空间。充分立足我市制造业优势,深入拓展中间品出口贸易,对于持续做大出口体量,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中间品外贸现状及重要意义
中间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或服务的投入品,包括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2024年1-11月,我市的通断电路保护装置、电力金具、静止式变流器、变压器、仪表仪器等十大主要出口商品都是中间品。据估算,中间品出口额约占我市出口总额的80%。可以说,我市外贸的总体情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品出口的情况。
当前,国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稳定性上升,未来可能导致我市传统贸易合作对象发生改变,传统商品和市场优势转移,传统贸易模式所产生的动力减弱。我市的中间品种类丰富,加速发展中间品贸易能够拓展销售途径,进而开拓一些非传统的、有市场潜力的国家,扩大出口目的地。同时,相较于直接做成成品进行出口,中间品相对更容易“找到买家”。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变化遏制我市中间品贸易增长
1.供应链脱钩风险影响中间品出口。近年来,美欧对于中国的贸易壁垒逐步加强,在多个产业领域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层层设限。其中,我市电子类、汽配类产品受限明显。为了规避影响,2023年以来,我市出口企业赴境外投资设厂步伐明显加速。2024年我市新增备案境外投资企业项目17个,新增备案境外投资额8977万美元,排名温州第3,对外投资企业大部分以我市的头部企业为主。虽然近期内不会对我市工业产值、中间品出口产生明显影响,但随着境外产业链的逐步培育,后期将对我市出口带来一定影响。如我市某年出口1000万美金以上的新能源出口企业在泰国设厂,主要运营模式为出口我市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等中间品至泰国,在泰国工厂组装加工,再次出口到欧美国家。据了解,2024年度该企业泰国工厂出口额约11亿元,国内出口额约19亿元。该企业外贸部负责人反映,由于欧美客户要求加大泰国本土生产的比重,接下来该企业计划减少从我市出口半成品到泰国,改成在泰国直接生产。又如2022年我市某电子出口企业的一家国外重要客户因地缘政治因素把上亿的订单转给越南公司,导致该企业的订单量大幅减少。该企业无奈之下,只能于2023年在越南建厂,对我市本地出口影响很大。
2.外贸风险因素增加影响中间品出口。我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以上,但是受各类风险因素影响,波动很大。如2024年1-11月全市外贸出口总额275.84亿元,同比增长2.1%,低于温州全市5.4个百分点,在温州排名第9,未能实现稳速增长。以俄罗斯市场为例,2023年俄罗斯成为我市第一大出口国,年出口额为28.56亿元,占我市总出口额9.69%。但是,2024年1-11月对俄出口额为21.2亿元,同比下降18.81%。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同俄罗斯客户结汇困难。目前多数出口企业通过在东北边贸农商行或俄罗斯上海VTB银行进行贸易结算,但是均面临开户困难以及汇损率过高等问题。如我市某球阀出口企业反映,2024年3月起,国内多数企业开始转向通过VTB银行汇款,该企业未能及时成功开户,无法收取俄罗斯的货款,暂停承接俄罗斯订单长达四个月。之后虽已成功开户重新接单,但又因结汇成本上升了4.2%,利润减少。此外,俄罗斯大型电气采购公司IEK,前期已经在宁波成立贸易公司,原先我市出口的商品,大部分被转成了国内贸易。而通过IEK宁波公司出口,会对我市出口造成持续影响。
3.出口征税政策变化影响中间品出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征收,涉及电力、钢铁、铝等六大行业以及其前体原料和价值链下游产品。我市对欧盟出口的这些中间品,未来每年将为此支付高额的“碳关税”。此外,我国自2024年12月1日起,取消铝材、铜材等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一政策调整,对我市相关出口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以我市某铝塑板出口企业为例,该企业2024年出口额达到2840万美元。此前,铝材产品享有13%的出口退税。取消退税后,企业无法获得这部分退税补贴,导致出口成本上升。据了解,该企业某款销量较高的铝卷每吨出口成本增加了600美元,企业经营压力骤增,面临两难的困境。若维持原先的售价,会直接造成亏损。若提高售价,采购商对于采购的意愿就会降低,导致订单量减少。
(二)企业竞争力不强阻碍我市中间品贸易增长
1.出口领头羊数量仍不多。我市外贸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年出口额300万美金以下的小微企业数量每年递增,2024年1-11月新增322家,总数达到2537家,出口额同比增长29.3%。然而,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出口总额仍只有头部企业的二分之一。真正从“小不点”长成“大块头”的企业,也是寥寥无几。如据市商务局最新数据统计,年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企业仅64家,较2023年数量没有增加,且2024年1-11月出口同比下降1.2%。
2.质量与欧美标准仍不符。欧美国家在贸易链重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2024年1-11月欧盟出口额仅占我市出口总额的13.72%,其中电气商品占比更低,电气出口企业反映进入欧美市场“困难重重”。以欧盟的“碳排放”标准和RoHS指令为例,这两项标准都是以节约能耗、减少污染为目的,对企业要求很高。而我市传统行业的多数企业设备陈旧、能耗高,检测费用和研发投入不足,且生产工艺和原材料很难达到环保标准,导致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3.出口品牌培育仍不快。据估算,我市企业出口的断路器、插座、电力金具、仪表仪器等中间品,80%以上为国外品牌贴牌代工,缺少自主品牌,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利润不高。2024年我市“浙江省出口名牌”企业新增5家,共计21家;“温州出口名牌”企业新增1家,共计3家。和省内其他外贸强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余姚市2024年“浙江省出口名牌”企业新增6家,共计31家;“宁波出口名牌”企业新增8家,共计37家。同时,近年来跨境电商出口品牌在海外市场成长性高,易成网红爆品。浙江省商务厅公布的三个批次的浙江跨境电商出口知名品牌里面,我市虽有温州早晨电子有限公司创立的智能家居品牌MOES和新亚电子的XINYA品牌,但是跨境电商出口品牌实质性建设方面跟发达区域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三)本土物流基础不牢钳制我市中间品贸易增长
1.温州港性价比不佳。我市的乐清湾港区及温州港状元岙港区虽已开设多条外贸干线,但是对标沿海先进城市和地区,港口运输效率不高。据几家外贸企业反映,温州港没有固定货船班次,一条船需要装满货物才出发,且东南亚等干线需要去停靠新加坡等国家先分流再转运,物流速度慢。而宁波、上海等地港口的外贸干线发达,且物流时效、物流成本、物流服务均优于温州港。如宁波港到越南一个大柜是800美元,而温州港到越南却要900美元。因此,我市多数出口企业宁可“舍近求远”。据估算,我市海运出口通过宁波、上海港口报关发货的比例占85%以上。以我市某扎带出口企业为例,该企业90%以上的货柜是从宁波港出关,相较于在本地出关,每年能节省10%-20%的物流成本,时效上也更快捷。
2.国际铁路运输不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约为海运的二分之一,平均费用约为空运的四分之一,受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影响小,能按时按点运行,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物流保障。如2024年义乌市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300列(含回程),发运货物逾14万标箱,同比增长逾 10%,为义乌的商品出口提供了稳定高效的运输通道,使义乌产品能够快速、大量地运往欧洲及其他沿线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义乌对外贸易的增长。乐清湾的中欧班列“温州号”已于2023年6月正式开行。但是截至2025年1月,受政策等限制,仅有进口货物运进来,不能输送出口货物,我市多数外贸企业只能转道义乌发货。
3.跨境电商“9810”模式推进不快。跨境电子商务“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周期短”的运营方式对物流的敏捷性和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境电商“9810”出口海外仓模式,具有降低物流成本、压缩配货时间、提升售后效率、优化消费体验等优势。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跨境电商“9810”出口,2024年同比2023年增长了223%,总量达到1.68亿元。但是,2024年温州将跨境电商“9810”出口全链路试点落户在瑞安市,不利于我市先试先行。
(四)扶持政策精度不够制约我市中间品贸易增长
1.外贸综合服务功能不强。近年来,我市引入的国贸云商平台定位于一站式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以中小外贸企业为服务对象。但是,调研发现该平台主要为没有出口权的中小企业提供代理进出口业务,并收取订单额千分之七的手续费。而很多提供同样业务的代理公司收费约为每单800元,且无需参考订单额。相比于省内宁波、义乌等地,我市现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功能局限,针对成熟外贸企业所需的金融服务、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业务拓展、总部经济和物流服务等增值业务开展不多,服务生产企业及中小微外贸企业作用不明显。
2.针对性培训指导不够。我市“十四五”规划及2023年市商务局工作报告中皆有提及研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规则,促进我市外贸企业发展。据了解,由于RCEP规则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差异协调难,多数企业需要专业培训才能了解并运用好该规则。2024年,市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的外贸相关培训仅4次,尤其缺乏针对RCEP规则的相关培训。2024年1-11月我市对RCEP国家出口同比下降11.6%,其中对泰国出口额减少了35.44%。同时,随着近年来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不少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在平台政策、9810落地实操、出口合规、专利保护、风险规避、流量获取等领域予以指导。
3.中介服务供给不足。外贸企业对设计、营销、电商、税务、法律等人才需求很高。如据部分跨境电商企业反映,我市没有专业的涉外法律律所和律师,中小型跨境电商在与海外企业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苦于缺少可信赖的涉外法律支援,往往处于劣势。而头部出口企业“出海”设厂时,也经常遇到法律纠纷。如我市某出口企业2024年在泰国设厂时,被中介“忽悠”购置了地理位置不好且价格高于市场价的土地。由于临时找不到专门的涉外法律顾问,这一纠纷最后不了了之,企业只能承担这一结果。
三、几点建议
(一)“千方百计”拓展中间品新兴市场
1.“出海”前强化调研。以RCEP区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非洲、南美等贸易区为重点,联合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为企业提供针对这些重点新兴市场的调研报告,涵盖当地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各国繁杂多变的政策法规,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让企业能够“有的放矢”地制定市场开拓策略。
2.“出海”中加大扶持指引。开展专题摸底调查,全面排摸我市各重点产业以及相关外贸企业的实际参会需求,多方听取一线外贸人员意见,梳理出企业参与意向较强的境外展会名单。再根据名单筛选并调整我市重点展会目录,优化政策扶持方向。对一些“垃圾展会”“山寨展会”,要及时对外公布,帮助企业“避坑”“避雷”。
3.“出海”后加强紧密联系。牵头组织专业的商务团队奔赴国外重点城市,加快同这些城市建立对外友好交流城市关系。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商会以及企业展开全方位对接,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产业结构与需求走向,探寻文化与经贸深度融合的契合点,进而搭建起稳固且长久的沟通桥梁。
(二)“千研万创”发展新质中间品
1.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出海。将企业国际化发展情况纳入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开拓海外业务。同时,围绕出口头部企业的产业链需求,搭建专精特新企业与头部企业的合作对接平台,促成双方在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等环节形成稳定合作关系。
2.推进出口品牌培育工作。制定我市新质中间品出口品牌培育计划,从品牌策划、设计、推广等全流程给予指导。对创建国际化品牌的企业,按品牌影响力提升程度给予奖励,如品牌进入欧美主流市场且销售收入达到一定额度,给予奖励。帮助企业建立海外线上旗舰店,并通过tiktok、小红书等社交媒体、AI获客系统、搜索引擎优化等精准推广产品。
3.建立定向研发新机制。推动出口企业实现自身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升级,打造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新质中间品,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要注重推广我市一些出口企业发展高端产品的成功经验,精准定位高端客户需求,减少工业设计“最后一公里”误差,实现从生产低端简单加工产品到研发高端定制零配件转变,并达到欧盟CE、RoHS等标准。
(三)“千帆竞发”全力建设开放通道
1.扩大乐清湾港区外贸“体量”。对标我市“十四五”规划,加大乐清湾港区码头建设力度,全力打造区域性港航服务中心。包括:开通“乐清—宁波”内支线,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形成物流竞争优势;增设乐清湾港区码头的船运班次、拖车班次和外贸航线,让产品在家门口出口“加速度”,推动“乐货乐运”。
2.推动中欧班列出口“带货”。争取尽快开通中欧班列“温州号”出口业务,吸引出口货物能便捷到达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我市重点出口国家。联动中欧班列、铁海联运和乐清湾保税物流中心,发挥“1+1+1>3”的效果,让平台更好地为外贸出口服务。
3.畅通跨境电商物流“筋络”。借鉴宁波市、义乌市等做法,将实体类企业建设出口海外仓的企业备案、货物运输、销售周期、财务结算周期、出口退税等环节梳理完善,在主要贸易出口国标杆化打造海外仓。完善跨境电商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为跨境仓储物流设施做好空间预留,引进更多性价比有竞争力的国际物流配套企业,提高本地直发包裹处理效率(揽收—通关—航运)。
(四)“千谋万策”精心优化扶持政策
1.丰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培育举措。通过存量培育和增量招引双管齐下,打造一批服务功能完善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通关、物流、退税、结算、信保、金融等综合服务。针对能提供4个以上环节外贸服务、服务企业数达50家以上且具有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企业,提供优先办理外综服企业退税业务、进一步简化外综服代办退税发函、开展外贸企业关联主子账号业务等外综服便利化措施。同时,探索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推动贸易数据转化为“数字资产”,推广存货融资、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出口退税账户质押融资等产品。
2.推出外贸企业系列专场培训活动。重视外贸行业变化快的特质,经常组织开展外贸政策、信保业务及海外风险、出口退税、海关业务、物流保税、外汇等系列政策专场培训。同时,加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领域人才的培育力度,联合跨境电商先进地区和相关行业商协会,组织开展行业资源对接、主题沙龙以及专业培训等活动。鼓励我市外贸优秀人才,积极参加“之江创客”全球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大赛、省跨境电商服务季等高规格活动。
3.迭代升级配套财政扶持政策。在加速跨境电商主体发展方面,对符合合规要求、有新增线上店铺并产生业绩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奖励。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开设独立站,按照投资额给予支持。对取得专利授权的企业,按费用给予一定比例。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推进“跨境电商+出口信保”新模式,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承保规模和覆盖面,提供个性化投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