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提案工作
重点提案选登:关于加快社区康养智慧平台建设,打造“浙里康养”乐清金名片的提案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4年07月30日】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民生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我市为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出台较多措施,但在社区康养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社区养老作为当前最普遍主流的养老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在家养老的形式,又能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向老年人就近提供服务,是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推进“浙里康养”建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结合乐清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高效、便捷、贴心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存在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根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27.56万人,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长快。我市老年人口正在以年平均3.9%的增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已形成一个重要的养老窗口期;二是高龄化倾向凸显。80岁以上老年人3.98万人,占比14.4%,已形成了“高龄少子”的局面;三是特殊老人(指低保、低边、孤寡、失能、空巢老人等)比例偏高。全市1.38万人,占比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社区养老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基础设施薄弱。从硬件上看,很多地方特别是老城区或村庄,居家养老服务场地供给不足、安全阵地缺乏。从软件上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互联网、智能化结合相对滞后,服务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率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医学科的更是寥寥无几。二是服务供给不足。虽然有较多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但服务形式单一,难以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及精神需求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托底能力相对薄弱,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医养结合病床开展的服务和数量有限,不能覆盖所有有需求的老人。三是专业人员缺乏。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以退休人员、志愿者为主,专业人员少,普遍年龄大、文化程度偏低、流动性强,缺乏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养老院和老年食堂的建设,其他环节的投入相对较少。除了财政补助,部分社区养老机构靠慈善捐助、私人赞助勉强维持日常运转。


建议:

(一)完善社区基础配套设施。要高度重视老年人生活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从老旧小区、特困老年人住房做起,进行安全性、无障碍和整洁性改造;有计划地推进养老示范住宅小区创建;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要求,小区公共房屋要优先用于居家养老服务,或者周边区域有空闲的公共服务用地,要用于建设居家养老配套设施;老城区内闲置的国有房屋优先考虑用于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二)数字化整合服务资源,提供多元化的智慧养老服务。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全市应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将医疗、康复、照料、心理咨询等服务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方便老年人选择和使用。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康复训练等服务;针对需要心理关爱的老年人,可以提供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服务。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丰富服务内容,如开展老年旅游、文化娱乐等活动。

(三)推进医疗康养服务智慧化转型。一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义诊等活动;借助信息化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加快建设家门口的护理站、健康智慧站,让老人就近享受康养服务。二是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利用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提供智慧门诊、智慧医疗技术。三是发挥中医作用,推进社区中医馆建设,在医疗技术、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提档升级,提供专业的中医门诊、康复理疗和特色诊疗,帮助老人在家门口就医取药。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育医养结合人才,在我市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打造专业化的养老人才队伍。二是建立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的工作水平与素质。三是保障人员待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将专业技能等级与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直接挂钩,保障养老从业人员的待遇。

(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保证力度,对老年人需求旺盛的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加大资金补贴,建议根据老人年龄段,按人头数补贴。二是强化规范管理,细化社区养老服务标准、收费方式、运营监督管理等政策规章,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实现由政府单一筹资渠道向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共同筹资的转变。三是强化社会参与。鼓励各种社会团体、乡贤等创设慈善公益基金、老年服务互助基金,通过爱心捐赠等形式支持社区养老事业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运营养老服务项目,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者结合协调联动机制,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养老服务需求。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