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三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重视支持特殊教育 让“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翅膀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4年02月04日】


——王孝新、屠勤秧、卢胜海、王钧、何云孟、王崇锰委员

代表科技界别的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教育成长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教育是关怀和帮助特殊儿童少年的重要方式,为“折翼天使”创造更好的学习、成长、康复机会,是解民忧、惠民心的暖心工程、良心工程,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特殊儿童少年群体数量呈上升趋势,社会对孤独症、注意障碍、调节障碍等康复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和发展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

一、基本情况

特殊教育,是为满足特殊儿童少年的不同学习需要,而设计提供的个性化教育;这些儿童少年是在精神、生理、人体结构上存在残疾和障碍,例如唐氏综合征、孤独症、注意障碍、调节障碍等。202310月,我市出台了《乐清市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3-2025年)。截止2023年底,全市有1所特教学校,设有7个年级,共27个班,其中学前康复1个,义务教育班23个,职教班3个;卫星班(设在普通学校的、服务于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班级)5个,先后开设在乐成二小、柳市五小、雁荡六小、经济开发区学校和雁荡山旅游学校。根据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我市3-17周岁持证残疾儿童少年1216人,安置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随班就读539人;在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330人;送教上门的有85人;持证残疾儿童学前段入园率为93.75%,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为99.37%,高中段入学率为87.69%,送教上门学生安置率为7.67%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覆盖面不广

1.学前教育存在短板。据市残联对就医数不完全统计,我市学龄前先天发育存在问题的儿童有485人。其中,已办残疾证明87人,持证儿童入园率为93.75%;还有很大部分因各种原因没有办理残疾登记。同时,除我市特校设有一个学前康复班能招收8-10名学生外,其他幼儿园都没有设置专班。2023年,特校这个学前康复班仅5个招生名额,在很多家长不知道有这个班级存在的情况下,报名人数已达30余人。综上可见,现有我市目前的学前段特殊教育供给远远还不能满足特殊幼儿的教育需求;仅少数特殊幼儿接受专业学前教育,一部分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剩下大部分接受学前教育情况难以准确掌握,或是在社会机构进行零碎培训或是自由成长。

2.特教体系还有“空档”。据调研,我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中重度障碍适龄儿童少年,轻度智障儿童少年可以申请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实行随班就读,但自闭症等谱系症状的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视残、听残孩子的本地特殊教育资源相对欠缺,中重度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儿童少年虽然申请省盲人学校与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但一定程度增加了家庭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支出;而低年龄阶段尤其是低幼儿童还需要家长陪护,难以适应异地教育,虽然市残联开办了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但招收名额有限,目前仅有17位学前儿童在中心接受全日制康复教育,难以满足更多需求。

3.特教专业资源紧张。调研中家长反映,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及早接受专业的特殊教育,尤其是处于四级或边缘上的特殊孩子,可以通过科学正规的教育康复,获取良好的生活学习能力进而融入正常学校。但限于空间与师资等条件限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每年招生名额有限,2023年一年级招生20人,七年级招生30人;普通小学卫星班设置不多,全市总共30余个名额,基本需要托关系找熟人才能进,很多孩子一开始就在普通班级里随班就读,教育效果一般,介于正常与特校之间的这部分儿童的融合教育需求难以满足。

(二)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1.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配置不足。根据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师生比不得低于1:3。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总数316名,在编老师57人,合同制老师20人,离标准配备还有一定差距。而且这些教师来源以普通学校教师调整为主,严格意义上来说达不到特殊教育的专业要求,康复、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比例也偏低。同时,特殊教育教师招聘难,目前特教专业毕业人数少,特教教师紧缺,大多数人不愿到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我市教育局每年都会公开招聘5名左右,但基本每年都招不齐,造成有编制但招不到人的现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特校开设的课程相对简单,一些针对特殊儿童的送教上门活动也未能按规定有效落实。

2.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力量不硬。调研发现,目前我市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学校没有配置专业的特殊教育老师,而普通老师又没有系统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教育教学水平有较大差距。全市虽设置了64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集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等于一体,方便特殊学生接受资源教师的指导,但因师资调配难,家长也难以陪伴,导致资源教室利用率不高。如东山小学配有一个资源教室,特校每周有两个半天安排教师进行辅导,但因教师紧缺这两个半天都难以保证,“有一顿没一顿的”。

(三)广义特教服务良莠不齐

1.机构管理混乱。调研发现,我市特殊教育社会培训机构大部分不在工商登记名册,有民政局、教育局、人社局和残联等不同部门登记的。由于主管部门不统一,底数不清,管理上也较为粗旷混乱,常见挂着“儿童发展”“儿童康复”“康复护理”的机构,经营范围包括不限于智障、自闭症、学习语言障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等,甚至还有打着体育培训的旗号开展感统训练、打着艺术培训的旗号开展认知训练等。

2.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发育迟缓儿童的不断增多,行业“有利可图”了,培训机构数量也不断增加。除少数几家比较出名的机构质量相对较好,大部分社会机构因其“草根”出身,在加盟所谓的专业培训机构后,现学现卖开展“零星教育”,培训流程、课程缺少专业化与系统化;从业人员专业性偏低,具备特教学历和康复医疗资质的人员偏少,对特殊儿童少年的情况评估不明确、干预指导偏于流水性作业,往往导致教育康复效果差以及时间的浪费。

3.培训费用昂贵。据调研了解,一般社会机构一节90分钟的课程费用在300元左右,孤独症康复治疗费每年至少10万元以上;部分学生从大荆、芙蓉、白象等较遥远的地方到城区上课,为了一两节课程需要专人一天的陪伴时间;部分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快速赶上正常的孩子发育,在培训机构附近租房子方便培训。这些巨大的时间与财力成本造成家庭负担沉重,很大影响特殊孩子的持续教育和生活质量。

)特殊教育环境氛围不浓

1.家庭认知不到位。调研发现,一些特殊儿童少年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特殊教育存在着一定偏见,认为孩子身体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使接受了教育,以后也很难找到工作,只要保证孩子得以生存就可以了,因此没必要接受正规的教育;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到学校后被歧视,因此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意愿不强;一些父母对智力发育迟缓、语言障碍、自闭等难以排查的先天缺陷不够重视,在2-3岁发现孩子与正常儿童的差距后,没有及时介入。如盐盆街道某村一儿童3岁尚不会喊“爸爸、妈妈”,家长盲目相信“人贵语迟”,对语言发育迟缓问题没有及时就医,后经专业医学评估,该孩子已错过最佳恢复时机。

2.政策引导不充分。我市对特殊儿童政策上的补助扶持虽在温州处于领先,如给予9周岁之前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补贴和生活补贴合计4600/月,给予视残等残疾儿童补贴每年最高3.4万。但由于特殊教育普及和残疾儿童优惠政策宣传还不广,很多家长未能及时知晓残疾儿童在社会培训机构能申请补贴,知晓时可能错过了享受机会。如城区某家庭有一智力发育迟缓儿童,4岁起在某培训机构训练,但到8岁时才听学校家长说有相关扶持政策,详细了解后得知需办理残疾证明且仅扶持到9岁,政策享受不到一年又贴上残疾标签,家长考量后只能作罢。此外,目前,对特殊儿童9周岁之后的培训补贴方面比较欠缺。如我市残疾儿童陈某某患智力二级残疾,由于已是初中年龄,除了一个月260元的残疾补助外,无法享受其它任何补助政策,家庭压力很大。调研发现,一些家庭就是因为费用巨大选择放弃特殊教育,宁愿再生一个,将培养重心转移到第二个孩子。

三、几点建议

(一)积极推动特殊教育扩容提质。将特殊教育纳入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按普通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5拨付,并优先保障特殊教育经费,全面提升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提升特校办学水平,将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达标工程纳入“重点民生实事”计划,尽快启动建设市特校第二校区,有效增加特殊教育学位供给。扩大特殊教育学前康复班招生,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探索公民办康复机构合作办学模式,对招收学前残疾儿童入读的幼儿园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扩大融合教育基本面,支持普通学校开办特教班、卫星班,加大在特校教育介于普校与特殊教育中间阶段扩招,加强普特校际资源共享,深化医疗康复、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提升普惠质量和专业水平,保障适龄残疾学生就近就便优先入学。

(二)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按照标准,逐步配足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教师。加大特殊教育人才招引力度,根据实际需要倾斜支持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完善特殊教育津贴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我市特殊教育事业。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加强特殊教育学科进修,定期组织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培训,并细化为聋、盲、培智等专门系列,使特殊教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随班就读普通学校之间教师经验交流和分享机制,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优秀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师应对特殊教育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效益。

(三)完善广义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完善特殊儿童政策扶持与补助,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儿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就学经费补助等,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将特殊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纳入统一管理、统一审核发证;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认证,建立特殊教育培训机构成果考核办法与等级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进行鉴定,对教师质量进行培训升级,防止“浑水摸鱼”。加强部门联动,整合多方资源,加大对残疾儿童就医渠道的普及宣传,提供优质可靠的就医渠道供家长选择,减少就医风险。

(四)营造特殊教育友好环境。大力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和方法,为普通学校和家长提供科学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如针对发育迟缓、语言障碍、自闭症等方面开展家长健康教育,引导家长树立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积极主动接受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广泛宣传特殊教育成效做法,在社会培训机构、学校、幼儿园等教育场所加大扶持政策宣传,引导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对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