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武、周丕茂、金楠洋、何胜杰、叶啸朋、朱孔华、包海龙、李云桂委员代表经济开发区委员联络组的发言
提升污水处理效能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乐清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工业发展,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当前污水处理能力已跟不上城市发展需求,城市污水直排、漏排、溢流等现象日趋突出,已成为水环境改善的巨大“绊脚石”,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自北向南分别为大荆污水处理厂、清江污水处理厂、虹桥污水处理厂、翁垟污水处理厂和磐石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覆盖8个街道、14个乡镇,分别为乐成、城东、城南、盐盘、翁垟、白石、石帆、天成、柳市、北白象、虹桥、淡溪、清江、芙蓉、大荆、仙溪、雁荡、磐石、蒲岐、南岳、南塘、湖雾;全市共设有污水泵站100余座,雨污水管网12000余公里,污水日处理设计能力为28.4万吨。
除翁垟污水处理厂由乐清市德恒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行维护外,其余4座均由市水务集团下属乐清市水环境处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行维护。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设施短板较为突出
1.满负荷运行,处理能力存在较大缺口。目前,全市日产生污水量约为30万吨,从总量上看,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基本能满足污水处理需求。但调研发现,在不考虑雨水入管的情况下,全市还有7万吨污水长期滞留于污水管内,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日处理污水量约为23万吨。可以说,污水管网长期处于高水位、超负荷运行状态,但污水产生量仍在不断增加,致使环境隐患日益凸显。如有部分居民反映其所在居民区及周围厂房区因排污不畅,化粪池出现反流现象,臭气熏天;中心大道部分处于低洼区域的路段管道井时常发生溢流现象。此外,针对全市污水处理超容量及涉污突发事件,还未建立应急应对能力机制,目前仅采取区域内各泵站间调剂污水量的方式解决超负荷问题。
2.超强度运行,改造提升时间跨度较长。根据浙江省2018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标准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要求,我市污水处理厂从2019年开始陆续启动提标扩容改造。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因扩容续建需在原设备上进行,在推进工程的同时很难保证原有污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了污水处理能力。以翁垟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改造工程为例,该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能力为6万吨/天,经二期扩容后,污水处理能力将提升至12万吨/天,但因设备还未完成安装,无法投运,导致当前该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污水量仅为4万吨左右,无法满足该片区污水排放量。
3.超能力运行,现有工艺抗击能力较差。当前,我市污水处理厂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处理变化多样的污水组成。以虹桥污水处理厂为例,该厂采用生态组合塘处理工艺,即采取水生植物自然吸收水体内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方式进行水质净化,由于该工艺设计抗冲击能力较差,一旦进水指标高于设计值或进入部分工业废水,处理效能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失效。此外,因该工艺未设计排泥系统,经十余年运行,虹桥污水处理厂生态塘底部产生淤泥近10万立方米,严重影响处理能力。据调研,该厂目前实际污水处理能力为6万吨/日,与设计总规模相差了2万吨/日,若长期不排泥,不仅会造成污水管道堵塞、沉降效果变差,还有可能导致生物处理系统性能下降甚至系统瘫痪。
(二)源头监管不够到位,部门管理存在盲区
1.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暗排污水管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工业废水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后方可排放,如。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工业废水直排行为较为隐蔽且持续时间短,相关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源头,导致“真空地带”污水直排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如虹桥四号泵站周围工业企业聚集,调研发现氯离子浓度时常超30000mg/L,远远超过氯化物800mg/L的排放标准;磐石污水厂2023年11月最高进水氨氮81.5mg/L,平均进水氨氮60.81mg/L,严重超出设计范围35mg/L。
2.“六小”行业餐厨油脂未经过滤直排。经营性小餐饮店、小食品店等生产经营单位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未经过滤分离的油污残渣,一旦油脂排入污水管网后冷却凝结,就会造成堵塞,影响污水输送能力;油脂随着污水排进管道进入污水厂,还会与污泥混合形成浮渣,对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调查发现,全市登记在册的食品小作坊有752家,小食杂店11734家,小餐饮店9149家,其中办理“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只有4000余家。由此可见,仍有大量餐饮经营性场所游离于监管之外,没有设置隔油池、油水分离器等完善的餐饮废水处理设施,未能有效拦截废水中大部分的垃圾和油脂,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污水处理超负荷。以磐石污水厂收集范围为例,由于北白象镇硐桥村的餐饮聚集地违规排放餐厨废弃油脂,经常出现管道堵塞、污水外溢的现象,大桥工业区所在点位水质指标长期严重超标。
3.在建工地违规偷排建筑泥浆污水。根据相关规定,建筑施工污水应当进行预处理,符合有关规定标准,才能排入排水管网设施。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降低淤泥、泥浆运输成本,部分施工方擅自改动排水设施,建筑泥浆未经沉淀便直接抽排进污水管网,造成排水管道堵塞、报废,导致排水功能丧失,有的甚至直接将泥浆水排入河道。如2022年底,S2线施工时曾将建筑泥浆直接排入排污管道,导致翁垟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从每日6万吨下降至每日2.3万吨,历时3个月才完成抽泥工作,造成经济损失约2000万。
(三)排污管网运维不畅,技术资金保障不足
1.建设“先天不足”,现管网滞后。目前,我市由于污水管网系统建设滞后,设施标准不高、布局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已入网的区域存在较多收集盲区,新网中污水未接或未完全接、化粪池外接、管线未入网以及旧网旧管淤塞、管道乱搭乱接、排查改造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如排污管理所周边的老城区存在主干管网老旧破损,雨污分流不彻底,且多处管道错接、混接,一下雨,污水倒灌溢出,周边居民叫苦连天。
2.施工“偷工减料”,质量不达标。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施工单位随意更改图纸,使用质量不合格的管道接头,因大部分排污管网底部采用细沙铺垫,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子流失、地面沉降,导致管网脱节、移动甚至破裂。如翁垟街道前进村新村在建设污水管网时,施工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未按工程规范施工,导致工程竣工后污水倒溢现象严重,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与损失。
3.运维“力不从心”,运行经费缺。污水处理厂建设投用后,其后续管理维护仍需大量资金支持。管理维护处理率越高,地方财政压力越大。据了解,全市每年的污水处理管理维护成本达到1.92亿元,目前财政资金缺口仍有7000万元,资金投入保障不足很大程度影响了相关责任公司运维的积极性,导致延期采购药剂、推迟维护关键设备情况的出现。
4.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人员少。污水处理厂运行较为复杂,操作人员除了要掌握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了解各种化验指标的应用等各种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丰富等实践经验,调研发现我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缺少专业性人才的问题。如虹桥、大荆、清江等三个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配备不足,除管理人员为水环境员工有相应职称外,其余员工均为劳务派遣人员,真正懂污水处理工艺的专业人士没有几个,只能保证机械设备在动,难以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转。
三、几点建议
(一)提升污水处理质效,确保污水能收尽收
一是推动全市污水管网互联互通。建议紧盯时间节点,加快推进翁垟、虹南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打通全市各污水处理厂之间的管网,以实现南北、东西互通,均衡污水处理负荷。二是持续提升应急处置协调能力。建议进一步设计并完善应急处置方案,除引进可移动式一体化污水应急处理设备外还应在不同区域建设环境应急水池,以应对紧急污水外溢、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等情况。三是大力推进处理工艺技术改造。建议因地制宜,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及模式,如选用处理效果好且占地面积小的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或采用生物生态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达标率,避免传统工艺无法应对多样化污水组成问题;同时推广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定期清理污水池淤泥,回收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如厌氧淤泥、生物气体用于土壤改良等。
(二)强化污水源头管控,联动打击不规范行为
一是加强源头监管。建议部门对全市涉污行业开展拉网式排查,如排摸小餐饮店、小美容美发店等“六小行业”的管网配套、排水纳管、排水证明办理等情况,对证照不全、截污纳管不规范的“六小行业”发放告知书,要求其立行整改,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问题进行追踪销号管理。二是引入技术手段。利用智慧化监测代替人为监管不到位、延迟等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分区域布控在线监测点位,并打造一个智慧在线监测平台,做到提前预警,快速复盘,精准执法;建立“智慧监测点”,实时采集污水处理厂进水指标信息,防止未经处理和处理不到位的工业废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三是强化联动机制。建议加强部门执法联动,在落实监管职责,加密日常巡查,并在重点排水口路段安装监控摄像头,从“人防”升级到“技防+人防”,实现24小时全天候动态监管,一旦发现企业有违法排污行为,对其进行处罚。
(三)优化多方要素保障,加强动态管理运维
一是全面建立城市管网信息档案。通过应用三维技术和CCTV检测技术实现各类地下管线信息及1∶500带状地形图的数字化存储和应用,并建立实时更新机制,保证信息采集更新“全覆盖”,便于工人利用直观可视的影视资料及时开展针对性维修工作。二是逐步开展受损管网修建工作。建议相关部门开展起底摸排,逐步拆除并重建已发生移动、脱节或已不能满足排水功能的问题管道。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议政府加大运营资金保障力度,并积极申报国债项目,明确申报2024年污水管网疏通及维修工程项目,同时发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地方债券;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引导其依法合规参与我市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开展市场化运作。四是全力招引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污水处理技术人员配置比例,同时引入拥有足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管理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