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下发文件明确温州市建设全国老年健康重点联系城市,系目前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在温州市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公布的温州市111家能够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名单中,乐清共17家。
安宁疗护关乎患者生命质量,关乎医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日前,市政协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市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安宁疗护实际服务覆盖率、服务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可行性建议。
安宁疗护“关怀”不够
安宁疗护,俗称临终关怀,是指为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并为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目前全市17家能够提供安宁疗护的医疗机构中,服务模式有住院和居家两种,但根据政协委员实际调研结果显示,实际能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仅5家,且我市安宁疗护服务总体还处于以医护人员医疗为主的阶段,在心理安慰等人文关怀方面相对欠缺。
“目前,乐清尚未出台符合乐清实际的方案文件,导致各试点医疗机构缺乏具体操作规范指导。”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医疗机构虽然根据要求开设了安宁疗护病床,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收治评估标准等不够细化,时有发生不知如何开展工作的情况。且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的并发症很多,即便放弃积极治疗选择安宁疗护,医保规定的安宁疗护每床日均费用与实际费用相差较大,“按床日计费”报销比重疾医保报销要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以重疾医保报销来结算。
乐清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无专项财政支持和预算,仅在每年70万元的医养结合专项经费中统筹使用,财政经费保障不足,也导致了安宁疗护工作开展有些困难。如个别试点医疗机构就出现了“只挂牌不服务”“专门病区”未建设、“只试点不推广”等现象,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安宁疗护病房临床工作中需增加病人心理疏导、舒适护理等工作,居家安宁疗护需往返患者家中照护,这些工作量大、占用时间长却又没法量化,未形成相应的收费标准,且未被计入日常工作量和绩效考核中,导致医护人员从事安宁疗护工作意愿度低。
安宁疗护水平不高
安宁疗护在我国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因此其发展中还需解决“少人”的问题挑战。乐清市级医院将安宁疗护病房设在其他病区里,安宁疗护主要由相关病区的医生、护士“兼职”,但安宁疗护工作涉及多学科、跨专业,需要医生、护士以及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师等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目前我市医疗机构的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十分缺乏,兼职的医护人员不知道如何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从事安宁疗护服务的医护人员,接受来自患者或家属的悲伤情绪等负能量较多,也很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加之我市暂未建立相关培训体系,医护人员主要是通过参加温州市卫健委每年组织的1-2期安宁疗护理论培训来提高安宁疗护服务能力,对实际有效提高安宁疗护服务水平帮助有限。
在调研中,委员们还发现,当前大家对“优生”比较关注,但对“优逝”比较陌生。问卷调查显示,约35%的受访者表示对安宁疗护“完全不了解”,甚至有些群众混淆“安宁疗护”和“安乐死”的概念;40%以上的人“不接受安宁疗护”的原因是“担心社会压力,如不积极治疗抢救会被指责不孝”。
在安宁疗护开展较好的城市中,公益团队和慈善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上海地区慈善基金会设有专门的“安宁疗护”慈善公益项目,一些非公募基金会等也有涉及临终关怀项目,社会爱心人士、企业组织等都有定向捐款,专款专用,为安宁疗护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积极献力。但目前,乐清140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没有安宁疗护志愿者团队,安宁疗护服务工作基本只有医护人员承担,存在心理慰藉、陪伴关爱等服务缺口,难以满足患者个性化服务需求,临终关怀缺乏一定“温暖”。
委员建议
●支撑保障多一点
委员程遥:制订出台《乐清市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研究制订我市安宁疗护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医疗卫生事业经费中增加对“安宁疗护”服务项目的财政资金预算,并根据试点进展情况及时完善财政补助细则。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供给,建立安宁疗护基金,鼓励民营医院、医养结合机构等社会资本投入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拓宽服务主体的范围。提高安宁疗护服务按床日付费的医保报销标准,进一步明确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的临终关怀项目和内容,尤其是涉及日常照护、症状控制、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关怀服务。委员吴晟弘:充分发挥综合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探索具有乐清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路径。总结雁荡中心卫生院试点相对成熟的经验,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实质性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覆盖面。建立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协作紧密的安宁疗护服务工作机制,畅通试点机构之间转诊通道,探索“互联网+安宁疗护”服务模式,搭建安宁疗护服务网络,根据患者需求和供给资源布局,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及时转介安宁疗护患者,开展针对性、个性化服务。
●服务水平高一点
委员胡秀云:建议在综合医院设置独立的安宁疗护病区,打造一支既有专职又有兼职的多学科安宁疗护医疗人才队伍。加大卫生院营养师、心理咨询(医)师招聘引进力度,鼓励二三级医院的相关专家到卫生院开展服务和指导工作,完善社区安宁疗护团队建设。探索实施安宁疗护机构和科室个性化绩效评价制度,畅通职业发展道路,提高安宁疗护服务医护人员工资待遇和工作积极性。委员林晓东:建议在市人民医院设立安宁疗护临床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相关专业培训,提供多学科诊疗模式培训,促进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打造“互联网+安宁疗护”学习课程,分层分类开展安宁疗护普及性教育及专业性培训,包括针对医护人员的专业课程、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课程和市民群众的公共知识课程等。
●营造氛围“暖”一点
委员吴应虬: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校健康课程和老年大学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结合“敬老月”“老年健康周”等重要节点开展特色活动,宣传安宁疗护“善终优逝”理念,扩大安宁疗护在公众中的影响。利用医院阵地,对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宁疗护理念宣传,普及安宁疗护基本知识。委员林坚:及时调查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和意见,针对性地改善服务,分析和评估现有的服务流程,找出问题和瓶颈所在,并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畅通患者及其家属服务质量评价渠道,持续优化安宁疗护服务的流程和管理,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公众对安宁疗护的满意度。委员王倬:鼓励有心理学、营养学、伦理学等学科背景的社工、志愿者共同参与安宁疗护服务,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人文关怀,尽可能满足临终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参考上海、南京等地做法,建立临终关怀的“时间银行”机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安宁疗护服务,未来有需求,便可获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通过志愿循环,使安宁疗护服务可持续发展,最大化地利用社会资源帮助临终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