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委员半月谈
“腾笼换鸟”促转型 激活产业新动能 市政协为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提供“解法”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2年08月25日】



日前,温州市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现场推进会召开,会议提出了深入实施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同时公布全市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计划清单(第一批),乐清柳市新光工业区、柳市东风工业区等13个工业区在清单内。

改造升级老旧工业区块,是破解发展空间不足、推进制造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抓好安全生产、改善城乡面貌、提升生态环保水平的重要举措。今年4月至6月,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市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建议。

生态“局促” 制约企业发展

乐清是一个工业大市,域内工业园区数量众多,但除乐清经济开发区、乐清湾临港经济开发区以及近几年新建的产业园和小微园以外,剩下的大多属于老旧工业园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老旧工业园区(包括农村里的零散工业地块)100多个,分布在各个乡镇街道,这些园区中有很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是乐清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潜在力量。

很多老旧工业园区成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当时政策、规划和企业规模等所限,园区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园区环境不佳,整体形象较差,道路狭窄、通行不畅,各种标识不规范、杂乱现象也比较突出。调研组在调研中也发现,老旧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企业内部服务功能不齐全、安全环节管理不到位、土地利用率低、亩均效益不高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均制约了企业发展。

“老旧工业园区发展不能满足企业扩大生产和转型升级的需求,一些优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因为这些掣肘不得已外迁,转型提升迫在眉睫。”调研组相关成员介绍道。一直以来,乐清市为解决工业用地紧张难题,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动老旧工业园区更新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工作及有益探索。今年,乐清更是启动老旧工业区块提升行动,基础条件成熟的柳市东风工业园区和北白象西漳工业园区被列为改造试点,市里成立了工作专班,建立项目联审、重大问题会商等机制,全力打造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示范样板。

内因“繁杂”

提升面临难题

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将给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但在调研中,却有不少企业意愿并不强烈,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一些企业主表示,改造后虽然容积率可以提升到3.2甚至更高,但需要留出环保、安全生产、消防、绿化、停车位等用地,实际上相比原厂房的容积率提升并不多,企业受益不明显。也有一些企业厂房新建不久,目前已满足生产需要,有些业主则自身早已不进行经营生产,通过厂房出租获得不错的收入,不愿意进行拆建。

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涉及旧建筑物拆除、土地平整、企业搬迁、设备重新安装、厂房新建等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很多企业难以承担。此外,乡镇街改造提升融资平台还不完备,目前除柳市、北白象和虹桥镇有城投的融资平台外,其他地方还没有类似的平台。“就像老房子新建,中间需要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过渡,但不少企业都担心没有场地可腾挪,对企业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后续发展非常不利。”调研组成员介绍,调查问卷显示41%的企业担心旧厂房拆后没有新场地进行生产,走访到的乡镇(街道)均反映,辖区内几乎没有成片、大面积的工业周转土地。

此外,由于受供地政策变化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部分老旧工业园区用地用房权属非常复杂。土地权属国有和集体并存、厂房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企业长期协议租用厂房进行生产导致权属整合难度大等多种情况均存在,也加大了改造的难度。

这些“繁杂”的内因,导致了我市老旧工业区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面临难点。参照全国其他地区,对于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但乐清市总体规划未出台,乡镇(街道)工作开展缺乏具体指引,企业也存在观望心态。调查问卷数据也显示,高达75%的企业希望政府出台实用的优惠政策。

委员建议

加强规划 出台政策 解决改造提升工作的“难点”

委员倪烨梓:摸清家底,精准施策。结合市域总规和乡镇街道功能布局,明确园区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用地规划、建筑容积率等相关要求,编制全市专项规划,做到“一镇一规划、一园一政策、一企一方案”。充分梳理改造提升全流程各环节,分类出台企业搬迁安置、园区改造提升、土地置换购买、信贷贴息优惠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

委员卢岳友:因势利导,提升企业改造意愿。发挥改造试点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让企业认识到改造提升对企业长久发展有巨大好处,从而提升改造意愿。积极向企业宣传改造提升的规划布局、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企业主动参与改造提升工作。

委员叶昱廷:探索创新供地政策,缓解改造用地供需矛盾。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入市试点。边试边探索,摸索一套合适的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办法,以突破土地指标紧缺瓶颈,加大工业用地供应。此外,市经信、资规、住建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建立快速通道,授权专人处理土地权属问题。

委员陈东琴:政府主动作为,探索多元化改造提升模式。对不同情况的工业园区,政府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同时加大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园区总体能级的提升。

提前谋划 多措并举

有效破解制约发展的“堵点”

委员陈宇强:设立改造提升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旧厂房拆除、设备搬迁、周转期间信贷优惠等方面的扶持补助。由政府主导,加强政银企合作,落实框架式信贷协议,通过整体性融资、贴息式贷款以及原厂房式(新厂房建设期内银行不收贷)抵押贷款等方式,保障改造提升工作的资金需求。

委员林锡旭:腾挪时“房”等企,确保生产不中断。排摸和统筹全市可用的工业用房以及可转为工业用途的其他用房,用于改造时企业临时腾挪所用,同时乡镇街要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建设临时周转厂房。

委员金荣祥:创新产权分割机制,单独改建容积率提升有限,相邻企业联建或整体改造后,在产权分割政策上要有所突破,可采取工业地产(“定量不定位”)的方式予以分割。简化移位审批手续,对园区中不同权属的地块进行位置调整,予以简化审批,便于园区道路、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园区整体的改造推进。

建立工业用地“弹性”机制,对涉及用地出让的工业园区,根据产业类型、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生命周期等,制定差别化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年期和价格,可借鉴上海临港区等地的做法,按需分别设定10-50年的出让年限。

因地制宜 分类有序

扫清改造提升中的“盲点”

委员郑伟:对土地权属复杂、企业改造意愿不强,以及整体或大面积拆后新建难度较大的园区,建议采用整体提升、局部改造的模式。对土地权属清晰、企业改造意愿强的局部地块进行拆除改造,按照“成熟一块改造一块”的原则逐步推进,切忌“强行上马、匆忙上马”,落入“拆除容易新建难”的困境。

委员施旭微:对条件成熟的或现有基础难以改造提升,且不符合城乡发展规划布局的园区,应进行整体改造或整园搬迁。同时,要严把准入关,择优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亩均产出高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提升园区产业层级;对于异地园区整体搬迁改造的,原乡镇街保留部分企业税收分成,有利于产业整体规划和企业搬出乡镇街经济的健康发展。

委员胡越:对一些因规划要求、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不适合继续进行工业生产的老旧园区,应及时改变用途实行“退二进三”。对确实无意进行“退二进三”的企业,政府应在土地置换方面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