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委员半月谈
欣欣“巷”荣 道道精彩

政协委员为改善毛细街巷民居环境提建议,提升居民幸福感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2年04月26日】


       城市老街巷是早期形成城市形态的道路骨架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随着时代变迁,老城街巷今非昔比,历史建筑被拆除,民居环境被破坏,老城与新区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醉美之城”打造的一块短板

        为此,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对老城区毛细街巷的民居环境进行调研,共同探讨研究改善毛细街巷民居环境的思路和措施,使老街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亦能有暖暖的民生温度。

 


        往昔风韵逐渐消失

        乐清古城的街巷以北大街为轴线呈鱼骨状分布,东西两侧连接13条巷弄。从目前来看,乐成传统街巷肌理保存基本完好,有专家评价,乐成老县城是全国为数不多、街巷格局完整、路网鱼骨肌理丰善、护城河体系维持完好的古城。

由于近年来社会发展等因素,以乐清城区建设路为界的老城区出现了历史建筑被拆除、文物流失、原居民外迁等现象,传统市井格局已被打破,老城毛细街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在逐渐消失,历史韵味和往日的市井情景不复存在

如现今的北大街,与古时的25坊(巷)对照,街巷的名称与原来保持一致的只有太平巷、千秋巷、开元巷、集贤巷、箫台巷和崇礼巷6条,而另一处通井巷历史街区已全部拆除新建;最能代表乐清丰厚文化的乐成八景,其中的箫台明月、双瀑飞泉、白鹤晨钟、紫芝晚磬、云门福地就星罗棋布于当时的周边街巷中,而随着老城街巷的变迁,云门福地、紫芝晚磬等景观已不复存在,如今只能简单立碑。同时,伴着老城街巷的变迁,一些历史典故、小巷故事也随着巷名的消失而逐渐失传。

现存的传统民居建筑也岌岌可危。一些老城街巷内还散布着部分传统民居建筑,以洪宅、周宅、可楼等为代表,院落肌理保存完整,反映出乐清晚清民国时期大宅院落的风貌特点,但这些传统民居建筑基本已成孤建,周边被现代建筑所包围。最能代表老城街巷历史沿承和市井风情的原居民大多已外迁,街区小巷民居多数被新居民和周边进城人士租住。

 

规划管理均有缺失

“老街本该有老街的味道,许多城市的老街都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本地的老街却在改变中渐渐失去了原有布局和风格。调研中,委员们发现老城毛细街巷整体规划缺失,布局风格有些凌乱。部分老城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进行了旧房翻新,但房子的占地、样式、外立面等都没有统一,加之当时对古建文物保护的意识不强,翻建后的新房融入了太多的现代元素,街巷的整体风格比较凌乱。同时,老城区当前的改造规划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造中没有统筹好改旧建新的关系。如北大街历史街区立面整治建设工程,两侧的屋檐照搬苏州古民居风格,丝毫不接乐清地气

此外,老城街巷整改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整体格局,项目各自为政、彼此割裂。而相对于有规划的历史街区,老城周边小巷规划则完全是空白的。

规划不细致,管理和治理上也“毛糙”。委员们发现,在老城街巷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管理盲区或交叉,部门之间又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治理效率不高。如一些已开挖路面,恢复时没有各部门参与协商,采用简单的回填方式,没有做到恢复原貌,可能导致因一个工程造成其他整改成效前功尽弃的情形。

此外近年来,相比于乐清新区的城市发展投入,老城改造的资金就略显不足。由于净化、绿化、亮化等各类管理资金落在不同部门,老城毛细街巷作为管理末端,资金安排往往被挤到边缘。而作为重要辅助来源的社会民间资金,则表现为民众对街巷改造的高期望与社会民间资本的低参与状况。目前,除了可楼等少数历史建筑有民间资金注入外,其他街巷从建设布局到业态引进等皆不理想。

委员建议

 

创新同时留住“原味”

委员林松:当前,由温州城投控股公司主导的北大街历史街区集团化整体规划改造已经开启,建议充分吸取前几次改造的一些教训。在改造过程中,要结合乐清市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审美习惯,发挥乡贤和文人的智慧,深度挖掘传统街巷文化价值和乐清元素努力打造兼具文化历史底蕴和现代时尚的老城。传统街巷改造更新理念要从重利用、轻保护逐渐转化为重保护、重原真,在保留原有街巷特色、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对街巷进行优化提升,提高空间舒适性。此外,还可以在重要的文化遗址周围设立文字说明,还原历史场景。

 

改善同时提升“韵味”

委员蔡航凯:重视传统街巷的人居环境改善,做好传统街巷净化、绿化、亮化和化方面的打造和提升,让老城能留得住人,同时吸引一帮有情怀的人入驻,留住乡愁,焕发老城新活力。做好保洁工作,让小巷旧而不脏。以绿色为突破口,因势造景、因地制宜,加强街头巷尾的微景观打造,实现四季有景,丰富传统街巷绿化品质和内涵。

 

委员应小瑜:传统街巷要引入尊重原始状态和乐清元素的文化布局,注重发展与休闲文化慢生活相融合的业态,提升文化内涵,呈现既悠闲又雅致、既市井又传统的特色民居环境。给每条毛细街巷安装具有古城特色的路灯,充分展示老城夜景;梳理好小巷的空中电线,美化老城天际线。同时加强汽车违停和路面开挖恢复的查处和监管力度,提升老城区道路通行能力,营造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

 

资金使用更加“对味”

委员周海燕:财政固投可适当向老城倾斜,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渠道,将毛细街巷的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等分散在各部门的管理资金,由社区统一预算管理,用好、用实、用省各项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在街巷内开展服务性商业布局,社会资本参与老城街巷的改造和运营。比如,像可楼一样引进民间资金进行业态布局,使一些古建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调动老城居民承担一定的改造费用,共同参与街巷整改,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居民共同筹资的可持续模式。

 

精品打造更具“品味”

委员赵萍萍:除了北大街文化街区整体由温州城投控股公司规划改造之外,散落在周边的一些街巷,可根据整体规划相关理念,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开展精品街巷试点打造。具体可以考虑按照一巷一景观、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的思路,并根据每户居民的不同空间特点来恢复院落传统风貌,让每个街巷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对沿街巷建筑及构筑物立面进行整改,可运用壁画、雕塑、藤蔓等景观小品进行装饰。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