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栋、陈琼丹、王程、叶昱廷、郑剑、金微委员代表民革乐清市基层委员会的发言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指以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共性需求为导向,为当地产业集群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推动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风险,提升研究开发的能级水平,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乐清积极引进大院名校、科研院所、重大平台项目等,不断提升服务平台能级,打造了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当前,乐清正处于产业转型跃升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更好发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性、公用性、高效性,提升企业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类型囊括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创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其中,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孵化器)是乐清首个科技型企业培育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长三角电气工程师创新中心则牵手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工程师为纽带,为乐清千亿电气产业链接了丰富的院校资源、人才资源、项目资源等;智能装备与制造研究院(加速器)是市政府和浙大机械工程学院联合共建,重点围绕电气行业“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多年来,乐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平台运行也存在一些问题,相较于巨大的资金投入来说,平台取得的实际效益还相去甚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升级不到位,管理运维需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从单纯提供生产场地的初级版本,发展到为入驻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品牌推广、技术创新、科创基金等综合性、专业性工业服务升级版。我们对入驻我市各大服务平台的企业进行了走访,大部分企业反映,孵化器、加速器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仍然停留在初级的免租减租功能上,充当“房东”“物业”角色,并未对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专业性支持,企业获得感不强。如,根据加速器的功能定位,入驻企业条件应为已具相应规模且3年内有较快发展前景的成长型科技企业,但现在大部分入驻企业将加速器作为普通生产车间,加速作用体现也不明显。
在平台管理方面,还存在审核机制执行不到位、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孵化器园区内一楼某公司,主营化工领域,产业既不符合低碳绿色要求,科技含量也不足,这样的企业不应当入驻孵化器。虹桥镇的电子信息产业园由原来的生命健康产业园转变而来,目的是为电子信息、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技术支撑,由于园区功能定位的改变,导致园区内生命产业领域企业需要清退,给企业也造成了困扰。
(二)引领效用不足,产出效益较低
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效用不足。我市相关平台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市场竞争力不强,引领作用难以发挥。如国家检测中心近年来大部分检测业务来源于县市区之间交叉检查指定点的业务量,仅能保持收支平衡,其在中低压电气细分领域的影响力还远不如德凯质量检测服务有限公司这一家民营企业。另外,平台的实用性仍有待加强,如红光电气需到苏州、杭州等地进行新产品试验、检验检测。
平台产出效益还不强。孵化器对入驻企业离园有明确的规定,4年进行一次轮动,但未严格执行,尤其对培育孵化慢、不符合继续孵化条件的企业劝离难,导致产出效益不佳。如,某企业半年以上未交房租、水电费,甚至关门半年以上却无法清退,不仅无法达到孵化和加速目的,更是占用园区厂房资源。加速器目前入驻企业17家,2021年产出(销售额)2.9亿元,其中本土企业深科自动化占一半,按照科技型企业一年2000万产值属正常水平的标准,剩余16家(其中11家人才项目)总产值却仅仅1.5亿元,产出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扶持不精准,产业贡献度不高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从受益对象来看,要具有公共性,其共性技术可为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为集群内企业产品研发、解决共性技术难题提供服务。但从现状来看,存在扶持对象不够精准的问题,导致政策和资金没有发挥应有成效,没有带动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如中试基地引入的3D打印、吸盘机器人、铁轨检测等企业,其中铁轨检测至今尚未通过国家标准,相关科研项目也不符合本地产业基础,与当地企业业务脱离,没有形成量产和经济效益;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合作共建的乐清智能装备与制造研究院,2017至今以经费补助形式投入2.5亿元用于研究院专兼职人员费用、公共服务、产业化项目引进、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引进及运营公司服务管理等,但目前尚未看到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收效甚微。
科技设备资源出现闲置。近年来,科研仪器设备作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重要资源,大力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但部分企业不了解如何申请使用设备,导致加速器内政府出资采购的设备使用率偏低。如,政府投入6000万元购买的高端科技设备,放置在由天元模具与浙大研究院成立的先端公司,运营管理也由该公司负责,但后续盈利方式和实际效益政府均未参与和监管,设备使用率极低致大部分空置,且目前该公司还要求政府承担200-300多万元的零部件修理费和维护费。
(四)企业反哺效应不明显,梯队培育机制弱
根据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差异,要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展可持续培育,从孵化培育、加速成长到企业上市,平台间梯队培育路径不通畅,缺乏持续培育和跟进服务,导致企业留乐难度大,反哺经济效益不高。孵化器园区设立的种子基金自06年开始,至今已经拨付100多个项目1200多万,但均以一次性补助的形式给予企业,该资金设立初衷应作为政府种子基金投入企业,享有企业股权一定占比,防止企业在享受完优惠后,搬离乐清。但目前,该笔资金并未对企业发挥约束效应,鲜有成效。如孵化器培育成功的百悦康、金卡等7家企业,由于政策、土地、资金等不同原因,在嘉兴买地建厂;成功孵化且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曼瑞德公司,搬离园区后却因得不到供地,在经开区纬二十路某厂房租用6年,期间申请落实工业用地一直未果,最终在瓯江口获得60亩工业用地将整个生产基地迁往落户;2021年孵化器园区内某公司营业额已达2千万,已在宁波地区购买厂房,年底合约到期后将搬至宁波。
三、原因分析
(一)顶层设计不优
从“量”上看,缺乏整体规划,即基于我市产业基础和区域辐射范围,配套搭建多少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可基本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从“质”上看,当前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多头搭、多头管,存在平台功能交叉重叠、重复建设问题,如技术共性平台主管部门是科技局,工业服务主管理部门是经信局,工作机制缺乏互通联动,功能配套缺乏有效整合,造成资金浪费,功能重叠,而且部分项目多头领取补贴。
(二)管理体制不活
服务平台没有脱离行政体系的桎梏,挂靠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工资多来源于政府财政,日常工作安排依然来源于政府计划。产业服务平台的管理人员属于行政或事业单位人员,平台的运作中政府力量第一,市场规律第二。平台管理人员工资收入来源于地方财政,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运作效率和效益无关。带有强行政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难以满足科研成果转化市场化的要求,平台运维成果转化难。
(三)投入结构不佳
目前,我市已创建了一批校地合作研究院、实验室等共性技术平台,然而部分平台的运营工作依赖于政府的运营经费,自我造血功能不足,难以实现平台的良性循环。科研投入虽然逐年在增值,但科研投入的效益还有待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打造平台“强磁场”,提升工业服务水平
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原则,瞄准立足乐清主导产业,厘清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和职责,重新优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定位和服务功能。按照温州市新出台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积极推进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做大做强平台工业服务商,进一步打造专业化强、服务性优的高效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二)强化平台管理运维,提升企业获得感
建立企业培育机制,从初创、孵化,加速,工程师服务,甚至上市,要有一整套完整的企业培育链条,各个平台要各司其职,每个平台的工作要相互关联,形成“梯次培育、分级指导、互有关联”的思路,优化企业梯次培育路径。提升平台市场化运作水平,对于政府政策扶持的入驻项目,可以制定项目绩效,先达到要求后再进行补偿,避免项目盲目招引和国有资产流失。
(三)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提高平台经济效益
建立平台扶持与评价挂钩制度,对平台开展常态化考评,最大程度发挥资金补助的效益,对评价不合格的平台项目暂停资助直到完成目标考核,并逐步改造升级停滞不前、效益不高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对年度评价为“优秀”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额外给予一定比例的扶持。通过企业服务的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从传统的干了就拨付资金,到竞争性分配,鼓励平台做出成效。企业的获得感越强,资源配置就越集中。
(四)健全全生命周期梯队培育体系,破解企业发展痛难点
围绕电工电气、电子信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从企业孵化毕业、加速发展到成功上市,密切跟踪企业在各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全流程服务,打通梯队培育通道,助推新经济发展。如针对初创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困境,政府应设立产业科创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帮助初创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