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锦、林捷、黄天成、吴金龙、王益叨委员代表工商联界别的发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职业学校技工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一系列文件精神,为“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新模式明确了发展方向。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职业学校5所,设有财经商贸、公共管理和服务、机电、加工制造、交通运输、旅游服务、文化艺术、信息技术、体育运动训练等9个大类35个专业,在校生约11000人。近年来,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我市职业学校和学生数量也不在少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职校学生就业与乐清企业的需求还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我市80%的企业存在用工荒问题,尤其是一线技术人员紧缺,庞大的用工压力在后疫情时代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每年毕业的3500名职业学校学生,其中70%选择继续教育,仅20%选择就业(包含个体就业及家庭包办就业),10%选择自由职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待发展。目前,我市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摸索阶段,主要是企业资助、设立奖学金、设立企业班等方式,没有从目标培养、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受体制和政策等影响,校企合作无法成为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因此其效果也就难以令人满意。从合作效果来看,普遍反映目前校企合作采用的方式对学生稳定就业作用不大,毕业生就业意向不高。如:我市某企业与某职校自2015年起合作办班,每年招一个班50名学生,累计已有四届学生200余人到该企业实习,但截止目前仍然在岗的只有14人,留任率仅为7%。 (二)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落差。当前,一些职业院校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毕业生难以达到顶岗实习或工作的要求,使得企业无法按既定计划招工,也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如我市某企业虽然在校企合作中创建了专业班级,但由于双方观念上的差异,近3年的合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职业观念和自身定位存在偏差。一方面,学生家长的价值观对子女们的就业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加上学生自身对社会职业缺乏体验和认识,使得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缺乏正确引导。一些学生在工作中缺乏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导致学生在企业工作干不住、留不住现象频频发生。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自身没有很好定位,受近年来地区、行业差异、收入差别的影响,在职业选择上,普遍倾向于追求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岗位;在对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而不愿留在三四线城市,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充分发挥总体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优惠、监督协调等宏观调控职能。一是引导和鼓励职业技校师生到重点企业实地考察。感受企业文化,让师生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知识技能要求,增加对实体企业的具体认识,以此调动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热情,增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校企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奠定基础。二是出台校企合作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相关政策,降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成本。如,可以在实习阶段为学生提供费用补助,调动并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造势作用。提高职业学校及家长、学生对“工匠”精神价值观的认知,在就业时让学生及家长能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人的社会价值所在,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时代风尚。 (二)改变职校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职业学校要从根本上厘清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定位,以及职业学校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角色认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结合学校定位、学生角色特别是社会实际需求,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要做好市场化取向改革,可以与重点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联合开发设计教材、课程、实操方式等;根据岗位需求,可以聘请重点企业高管、技术人才担任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力量,培养出具有满足重点行业需要的实践性人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大开展社会学、价值观、心理学课程,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在校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社会核心价值观,塑造其社会责任心;同时引导在校学生学会处理一般性社会问题,增强独立生活能力,使其毕业后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三)引导企业提供信息资源和实践机会。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与职业学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方向及学生的就业状态,主动为职业学校提出市场的需求方向,帮助职业学校更合理的做好专业设置及教学方式。二是在人才的共同培养方面,重点企业要选拔一批高管及技术人才,踊跃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重点行业需求针对性地开发适用性校本、课程,并派遣企业技术人才任教,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就可以学到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过程控制的技术理论知识。三是企业要向职业学校在校生提供定期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基本掌握企业产品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