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基础设施迭代升级、远程诊疗实现家门口就医、数字化改革精简就医环节……近年来,乐清不断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创新举措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建设幸福乐清打下重要基础。
近日,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助推“健康乐清”建设。

智慧医疗越来越便利
近日,乐清市人民医院医共体五医联合病房成功救治一名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导致的重症肺炎患者。患者在五医分院就诊,病情危重转总院进一步诊治,好转后再回五医联合病房康复治疗,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原则。记者了解到,乐清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与五医分院自今年7月份签约成立联合病房以来,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乐清市自2019年2月全面启动医共体工作,通过信息化的改造,医共体初步实现了一体化运营和同质化的管理,有效缩短了总院与各分院的距离感,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医防融合能力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去年初以来,乐清大力打造“普惠医疗”,加大投入引进一批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补齐医疗设施短板。同时设立人才引育基金,切实推动乐清医疗服务水平脱胎换骨式提升。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市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乐清大力开展远程会诊,去年,乐清率先打造全省首个县域全覆盖的远程医疗服务中心,通过“物联网+医疗”技术,提供远程会诊、实时超声诊断等多种远程医疗服务,专家开出药方后,患者可以直接在卫生院取药,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直接配送到家。
与此同时,乐清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让“信息跑路”代替“患者跑路”, 不断精简各个办理环节,大大提升市民的就医体验。逐步实现传统药房数字化升级;建设微医互联网医院;构建“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体系等。如今,乐清基本形成“大病不出市、小病就近看、健康共同管”的医疗卫生格局,越来越多的乐清人体验到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
医疗服务还需再优化
在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投入的同时,如何从传统化管理改进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模式,如何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疗沟通,转变服务作风等,值得进一步推进。
自“医共体”改革以来,在改善医疗服务、创新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措施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调研组调研中了解到,在就医流程设计、群众就诊体验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以体检流程为例,乐清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虽已开启运用“智能导检”工作,但“智能化”程度不高,仅凭上一项检查结束后体检医师手工填写下一个检查项目来“导检”,没有等候时长等必要提示。医院就诊缺乏有“温度”的服务,如自助服务机缺乏自助机引导员,部分老年人对着机器“束手无策”。
近两年,市委、市政府引进高端医技人才,让市民在家门口看上专家门诊。但基层医疗专业人才仍欠缺,学科层次能力不足。在转岗培训方面,也面临人员总量不足的问题。如中医全科转岗培训,需持续1年时间,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原本就只有1-2人,倘若派出培训半年以上,那中医科就面临停诊或由其他科室医师顶班替代,不仅给群众就医造成不便,还有潜在的医患风险。另一方面,医疗人才结构不合理,梯队建设不足,受体制、环境、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技术骨干和紧缺人才外流到上海、杭州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
除此之外,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社会状况和公共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部分群众对医疗服务和医生医风医德有了更高的期待,但近年来医德医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关于医患纠纷的报道屡见不鲜。与此同时,据部分医师反映,医师个人所承担的工作量与其工资待遇不成正比,职业幸福感较低,这在一线临床医师中尤为突出。但医师只能通过职称晋升才能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但“晋升”之路比较“漫长”,甚至在符合实习期满、获得执业资格证书等“硬条件”的同时,往往还受到医院当年名额限制等“软条件”制约而只能被择优晋升,激励机制单一,极大地挫伤了医师的工作积极性。
委员建议
服务更精准,更优质
委员杜翠萍:建议在医院管理中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精准施策,从优化诊区布局、减少等候时间、提升志愿服务等细微处着手,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为患者提供高效、舒适的就医服务。同时引进智能医疗软件系统,做优就医流程设计,改善就医环境,健全完善医保政策,引导市民县域内就医,同时以远程医疗平台的发展为契机,加大设施设备投入更新,推进信息化临床运用,做好深度随访智能化优质管理等工作。
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委员王剑乐:市委、市政府继续广开门路吸纳人才,通过“上挂下派”“传帮带”等方式,提升本地人才业务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激励机制,确保优质人才“不会走、留得住”。卫健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联系,切实解决制约医院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适当发展医疗人才储备,推进人才多岗位锻炼机制,填补“梯队”人才短板,加快人才成长步伐。
医患多沟通,更和谐
委员郑瑶:医疗机构要找准医患关系的平衡点,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对医务人员服务沟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积极改进医疗服务态度,在医疗机构全面开展“微笑服务、主动服务、文明服务”行动,引导医护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机制更公平,更灵活
委员周晓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规范学科带头人的岗位任职条件,实行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竞争上岗;按照定人定岗定绩效工资的标准,采取竞聘上岗方式,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用人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定统一调度流程,推进科室协同联动机制;充分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提高医务人员多学科、多系统疑难及复杂病例诊断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