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值盛夏,万物繁盛,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夜间隐藏着巨大的需求,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各项活动都赋予了夜间消费巨大的潜能。“夜经济”不仅能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和拉动经济活力的新动力,更是孕育这座城市消费的新蓝海。
上个周末,市新体育中心的七彩市集汇聚了大量人流,凸显了民众对夜经济的需求,也激发了夜间经济的新动能。日前,部分市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小组,对乐清“夜经济”的情况进行走访和调查,同时也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为乐清“夜经济”的健康发展支招,助力打造城市消费新引擎。

不断拓展 亟待升级
夜间经济是白天经济的延伸,夜间和白天共同构成了一个消费链条。当前,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之时,发力夜间经济就更具现实意义。但是,政协委员调查发现,目前乐清夜间经济的情况弱于省内发达地区。
委员郑石磊介绍,近年来,乐清的夜经济主要以餐饮、看电影、唱歌、足浴等商业性消费为主。夜间可消费的场所主要有南虹广场、西铁新天地、丼树文创园、宋湖里坊,餐饮一条街的双雁路、鸣阳路等。过了22时以后,大部分餐饮店和商业综合体停止营业,就剩下极为少数的烧烤、夜宵排挡、酒吧和 KTV 持续营业。其中,往年生意较好的 KTV等已不复往日繁荣,曾经以通宵为营业特色的一些餐饮店如澳门豆捞也早就退出了乐清市场。
此外,乐清还有一些休闲文化体育公共场所,如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但这些地点消费项目较少,可供休闲的项目也相对单一。
最近,夜间集市为乐清“夜经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丼树创意夜市、新体育中心七彩市集、西铁夜光夜市等,成为了朋友圈里的网红打卡去处,但热闹的背后,这些集市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待改善的问题。
总体来说,乐清“夜经济”仍停留在较初级的阶段,需要走出“斗室”的产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更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等。
相对单一 配套不足
“晚饭后上哪玩去?”市民陈璐婷最近常为了这个问题发愁,上周,她的大学好友从台州来找她玩,看了雁荡山夜景、逛了商场、漫步清和公园,几个标志性地点打卡后,她感觉已无处可去。陈璐婷的感觉相信不少市民都有,乐清夜间经济业态比较单调。
日前,市政协调研小组对338名市民进行随机调查,数据显示,13.31%的市民经常有夜间消费,86.69%市民是较少或偶尔有夜间消费。乐清夜间消费有什么问题?210位调查对象中有58.10%市民认为,乐清夜间消费地方太少,需求不对称。
“由于本地夜间消费供给贫乏,导致大量市民消费外流。”委员丁玉宇介绍,不少音乐爱好者就专程跑到周边的温岭市参加演唱会;在今年元旦跨年夜,很多年轻人还组队去永嘉楠溪江参加东海音乐节。此外,夜间经济整体统筹协调不足,缺少规划引领,各部门对发展夜间经济的认识也不统一,责任不明确,协调配合不够。
丼树创意夜市管理团队的负责人陈菲琴介绍,丼树夜市运营两年时间以来,一直主打小而美的特色,夜市基本为手作物品为主,同时也适合亲子逛玩,环境布置也相对小清新和文艺,因此也吸引了部分固定的受众群体。她认为,乐清的“夜经济”发展从特色规划、区域设定、制度管理、亮点打造等方面,都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目前有些夜市直接将后备箱生意做到了马路上,热闹是热闹了,城市秩序却也受到了影响,此举并不可取,也不能长久。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陈菲琴提出的这些问题,委员们在调查中也感受颇深。委员白国仁认为目前乐清夜景亮化工程的建设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除主干道以及部分房屋建筑、公园、公用设施有照明灯光和静态装饰以外,一些城市道路和夜间消费点附近还缺乏夜间消费的亮化。委员刘洁则分析了调查结果中的另一组数据,“夜间消费存在停车难、交通不便”这个问题,在所有的调查者心中重要性排在第二。目前乐清市夜间公交车线路不多,且发车时间间隔也相对较长,对于一些停车困难以及公共交通无法连通的消费点,出行停车问题便成了阻碍消费者外出夜间消费的重要因素。
委员建议
委员金咏梅:搭好戏台才能唱好戏。政府部门在“夜经济”发展中首先就要做好搭好台的角色,立足本地优势,做好规划和统筹,科学布局夜间经济消费带,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关系。出台夜间城市管理机制,从买卖秩序、买卖时间、划分特色区域、项目审核、卫生监督各方面做好把关和管理。同时根据相关政策能够给予资金扶持、减免水、电费等,降低税负,并以多种形式补助、奖励,鼓励开展夜间营业、表演、延长经营时间等,优化夜间经济的营商环境。
委员施旭微:发卡机构应严格审核申请人的条件,严格审批额度,各银行间应共享违规客户信息系统,并形成客户档案,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检查,控制夜市经济应在不同的区域呈现不同的夜间消费业态,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使老城区与新城区产业错位发展,打造乐清夜间消费地标。“夜经济”不仅仅只是吃喝买那么简单,“夜经济”商圈应致力于丰富“夜经济”文化内涵,定期举办适合大众消费的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演出活动。可借鉴周边地区一些成功的音乐节活动,在盐盆山脚下周边大片空地上打造“乐音清扬”的“音乐广场”,为一些民间艺人颁发夜市的演出证,让其活动的开展趋于日常。同时带动周边的民宿、餐饮、酒吧等业态,形成一个以“音乐广场”为中心的夜间休闲娱乐圈。
委员蔡晓威:完善配套服务,加强策划宣传。聘请专业团队在夜间经济的关键点做好亮化工程,给予不同的业态有不同的灯光变幻,营造出“不夜城”的氛围。加大夜间公交车配套服务,继续开放公共场所停车场,完善夜间路面停车管理机制,根据夜间经济商圈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夜间时段(如21时后)的道路交通管制。充分考虑夜间经济特点,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保障城市环境,又规范夜间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