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委员半月谈
叩问污水管网运维
【来源:乐清政协】 【 】 【2017年09月26日】

  “看起来主管的部门很多,却职责不清,这是为何?”
  “建设项目很快,移交比例为什么如此之低?”
  ……
  近年来,一条条排污管道伸向千家万户,在乐清大地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排污网。污水管网建成后,如何精细管理、高效运维,对推进“五水共治”、全面剿灭劣Ⅴ类水工作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因此,今年7-8月,市政协对污水管网运维进行了专题调研。9月21日,乐清市政协召开的政情交流会上,政协委员们再次叩问污水管网运维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叩问1:
  建成项目移交比例为何过低?
  “乐清市已建成274个农村自建污水处理项目中,完成移交的仅142个;城镇管网仅完成移交1100公里,不足三分之一;58座已建成的泵站、提升井中,25座未移交。”
  “作为一张成绩单,每一门竟然都不及格!”调研过程中,这一组不太“漂亮”的数据令委员刘洁有些诧异。“为何工程移交比例如此之低?”刘洁提出质疑,同时也向市农办、市政公用建设局发问:“针对当下的这种情况,是否有措施可推进移交工作?”
  市政公用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移交还涉及一个验收问题,原来市政建设项目的审批、建设、验收等都在市政园林局的管理范围之内,但机构改革后,原来工程许可有过备案的项目,转入了市住建局进行验收。两个单位对于工程的标准要求有所不同,一些工程验收需要补手续,导致验收环节停滞。
  委员朱旭隆建议,市政府牵头召开协调会,对全市已建处理项目、管网、泵站实施预验收,对照验收要求出具相关意见,促进各项目牵头乡镇(街道)、单位加快项目缺陷整改,确保已建工程符合规范,顺利验收并移交。
  叩问2:
  运维队伍作用为啥发挥不够?
  今年7月,市区一处管道清淤火热进行,忙碌在现场下井处理的是雇佣的民间临时疏通队伍。那么专业的运维队伍去哪儿了?
  委员马露濛认为,运维队伍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了管网运维工作“健康开展”。
  除柳市镇污水管网运维整体外包外,乐清市农村自建污水处理项目、污水收集管网系统运维均由乐清市水环境处理有限公司直接负责。该公司运维队伍近150人,但具备下井查验、管道疏通等技能的一线技术人员不足10人,在泵站值守的人员却多达60人,其余为内勤人员。这就造成维护工作日常性的管道检查井清淤、维修改造等工作力度不足、频次不够。遇到紧急疏通、抢修时,只能雇佣民间临时疏通队下井作业。
  乐清市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实际工作人员149人,从事管网巡查维护方面的人员42人,主要以经验工为主。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专业人才确实偏少,流动性高。综合执法局目前已开始对公司各科室进行梳理,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接下去泵站将实行自动化运行,泵站的值班人员便可补充至一线。
  委员王慧鹏建议,要让更多的经验工补充到一线,还要加强专业培训,防止一线队伍成为“管理队伍”,确保管网巡查维护工作顺利开展。
  叩问3:
  主管部门职责缘何不清?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一条小小的排污管,主管部门众多:乐清市农村自建污水处理项目由市农办负责,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由市政公用建设局牵头,乡镇级污水管网建设又由各乡镇自行牵头,综合执法局负责管网的运行和维护。
  “多头建设、主管部门职责不清的现状,势必导致工作衔接上的诸多问题。”委员胡秀云有些担心。
  市编委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1月,全省综合执法体制进行了统一改革,将城市管理的一部分职能划入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目前市公用建设局承担的仅是建设的职能,城市管理的职能属于综合行政执法局,工程管理的职能属于住建局。职能更改后,已运行9个月,各单位承担的职能范围还是比较清晰的,如果发现个别环节不顺畅,如何调整,将起草方案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
  “浙江省有一个城市在污水管网运维方面做得比较好,那就是绍兴,这个城市筹建了市排水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由它统一承担全市污水管网的系统建设任务、收缴污水处理费等。”委员胡秀云认为,乐清可借鉴绍兴这种模式,最终达到运行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法制化。
  叩问4:
  监管执法为什么不到位?
  调研组在走访时发现,一些涉水企业部分污染物不规范排放,一些家庭作坊没有废水处理设施或有设施但运行不正常,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偷排河道。
  “河面绿油油,要么黑乎乎,这么多排水户未取得排水许可证,凸显行政执法相对缺失的问题。”委员陈佳说,近两年来,经常发生因工业废水直排导致总磷指标严重超标,进而影响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情况。此外,相关执法部门对农村房屋翻新自建,房地产项目开发,通信、煤气、自来水等施工造成的管网破坏行为执法不到位,致使管网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乐清市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称,2017年以来,确实对管网破坏、偷排废水等的行政执法有所放松,下一步要加强执法、加强监管,特别是各辖区中队要加强执法力度,上下联动,相信目前的局面将有所改善。
  “可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扩大管网建设工作宣传力度,争取群众支持和理解。”委员陈佳建议,可引导各村自主成立市民监督团,增强日常监管和举报投诉,让监管执法工作更有效、到位。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