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今年乐清市创建省食品安全市,食品安全更成了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你网上点的外卖安全吗 “外卖省事方便。”家住市区的余女士经常加班加点,叫外卖是家常便饭,即便在家,她也很少做饭,经常点外卖。她对吃什么并不是很挑剔,但对外卖的食品安全她还是很在意的,因此点餐时尽量挑一些有实体店的外卖来点。 乐清市区的清远一区,外卖餐厅扎堆。近日,委员们来到这里时,发现不少外卖店藏身出租房甚至车库内,线上“美食店”,线下“脏乱差”,食品安全问题堪忧。一家面店材料零乱地堆放着,地上黑漆漆的,环境脏乱。根据国务院食安办等14个部门的联合发文,经营网络订餐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但实际上,许多外卖店仅有加工食品的厨房,根本没有实体店,有的实际地址也与网上登记不相符,一些店只悬挂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而没有许可证。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卖点餐,这是群众所需,食品安全监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势在必行,这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加上网络订餐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隐蔽,传统监管手段面对海量信息效能有限,很难进行有效监管。 委员白国仁建议可以学习海南三亚的餐饮O2O网络监管模式,守卫外卖食品安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提供餐饮外卖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全部纳入监管范围,通过定期对各大平台上餐厅的地理信息、交易信息等数据进行搜索采集,再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能够掌握全市网络餐饮外卖的底数,还能及时掌握到新入驻餐厅的相关信息,让后续监管有了主动权。当某个外卖餐厅疑似出现超范围经营、许可证过期、一证多用等违法行为时,会被列入到系统的可疑餐厅名录中,执法人员将对其进行重点检查。 豆制品大多出自小作坊 在市区的几个菜市场里转上一圈,豆腐干、豆腐皮、豆腐泡等随处可见。这些豆制品配上肉或菜精心炒制,就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很多豆制品隐身城乡结合部的小作坊,大多是无证照加工点,环境脏乱差,污水横流。一些作坊不分生活区和生产区,交叉污染严重,几乎无任何消毒、防暑、防尘、防蝇措施。有的甚至用发霉变质原料、不洁水源、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豆类制品。多年来,政协委员对这些类似的食品加工小作坊一直非常关注,多次通过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相关问题,但是到如今,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据市市场监管局提供的数据,乐清市目前生产豆腐等豆制品的小作坊有四五十家,目前只有白芙蓉一家企业拿到了生产许可证。 委员郑再丽建议,应堵疏结合,两条腿走路。首先要扶优扶强,帮助有条件、有能力、能达到市场准入要求的小作坊先行一步,进行QS认证,提升品质,推动行业整体提升。对生产环境差、卫生条件差、安全意识差的小作坊进行整改,让餐桌更安全。 “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监管,把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制品、肉制品、食用油、乳制品和豆制品等食品作为重点监管对象。”郑再丽建议,推进溯源体系建设,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及时公布不合格产品企业和优质企业名单,促使企业优胜劣汰。加大违法打击力度,促使生产加工企业加强自律,对食品质量常抓不懈。 多措并举发展食品加工产业 目前乐清市有105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的企业,涉及20类食品,种类多样,但是食品生产企业分散、规模偏小、基础薄弱。食品小作坊有207家,主要生产加工粉干、香糕、素面等传统类地方特色食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委员郑谷说:“青岛这方面就做得不错,由政府统筹规划,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食品小作坊集中产业园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改造或利用现有设施、设备,为分散特色小作坊发展提供低成本生产经营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 “大部分食品生产企业都没有专用的食品生产厂房,以家庭式作坊和租赁厂房为主。”委员卓成兴认为,市里要规划建设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小微园集聚发展,引导“低、小、散”的食品生产业主主动转型升级,向规范化生产经营方向发展。 委员倪洁自己就是搞餐饮的,一直很重视食材质量,关心食品安全。他建议政府要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良心企业要予以奖励和广泛宣传,树立正面典型,引导整个行业健康发展。(摘自2017年12月26日《乐清日报》委员半月谈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