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6-8月,由万昌春副主席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若干农业基地、农业企业和专业人士、召开多层面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特色、生态、高效”的农业发展目标,突出特色
主导产业,积极培植特色基地,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构筑现代农业新格局。目前,中药材、茶叶、水果、蔬菜、花木、畜禽、水产品等一批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温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8个,入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据农业部门材料显示,2016年全市铁皮石斛产业产值约18亿元,从业人员3万多,拥有生产经营企业228家,组培育苗企业33家,是全国铁皮石斛人工栽培与产品初加工规模最大的基地;本地种植面积8300亩,域外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产量已连续8年呈增长态势;年产枫斗3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0%。全市茶园面积约2.1万亩,茶叶总产量250吨,产值1.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占比为34%,产值占比为75%。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0.2万亩,总产量5.38万吨,水果总产值3.67亿元,主导品种为杨梅、柑橘、葡萄、蒲瓜梨、枇杷等,发展了一批设施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采摘园。全市畜牧业总产值6.63亿元,网床生态养鸭、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走出新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
我市特色农业经营主体以小规模、分散式的传统耕作农户为主,规模种植的企业不多;部分特色品种种植规模不大。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50家,家庭农场355家,农业龙头企业81家,其中省级4家,国家重点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只有2家。在228家铁皮石斛企业中,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仅为14家,占总数的6%;产值低于1000万元的小散企业有198家,占总数的87%。茶叶种植从2007年至今规模停滞不前,限制了雁荡毛峰茶进入门槛设置为5万亩的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等展销平台,而名气相当的泰顺县茶园近年来稳定发展,2016年达到7.8万亩。畜牧产业由于近两年对违建养殖散户的整治拆除(2016年关闭拆除水禽场134家、生猪散养户37家),养殖数量和产值均有所缩减。调研还发现,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并不理想,众多“散户”和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竞争力低、技术含量低、增值能力低等“三低”现象,而大部分龙头企业目前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与农户利益联结大多为松散型,停留在合同买卖的简单关系,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此外,休闲农业发展刚刚起步,很多农业园“风声大雨点小”,现场环境简陋,项目雷同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难以让游客下次再来。总的来说,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很大改变,综合效益不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1.46亿元,温岭69.93亿元,相差较远。
(二)精深加工薄弱,产业链过短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产品十分丰富,但除少数几家上规模的水产加工企业外,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滞后,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精深加工产业优势。多数农产品出售的还是原始产品,即使经过加工的农产品也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如铁皮石斛产业目前仍以鲜条以及枫斗、枫斗粉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开始涉足并小范围销售口服液、颗粒冲剂、胶囊等保健品以及手工皂、牙膏等日用品,但我市本地没有一条规模化生产线,都是委托外地企业生产,更谈不上石斛药剂、石斛含片等提取有效物的精深加工产品。相反,森宇药业、天皇药业等外地大型企业在大量低价收购我市铁皮石斛鲜条后,通过精深加工并借助其品牌的支撑,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一个企业年产值可以达到我市整个石斛产业的总产值。在茶叶方面,全市33家茶叶企业多数止步于茶叶生产,很少涉及产品深加工、创新研发衍生品、废茶梗碎茶叶再利用等环节。此外,果蔬、水产等也多以新鲜、冷冻、干货形式销售为主,加工停留在初级阶段,如农副产品公司加工经营酱卤肉制品、番薯粉皮面、地瓜干、杨梅干等,到处都有做,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
(三)销售渠道狭窄,市场开拓能力弱
目前,我市没有农产品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少,基本没有建立市场与基地挂钩、产销联盟、产销直挂、城市配送、企业连销营销等现代产业化经营方式,主要还是企业和农户自己闯市场、找销路、搞运销,特色农产品绝大部分仅在市内及周边地区销售。但本地农产品售价没有优势,大量的外来农产品挤占了本地市场份额,如雁荡毛峰茶主要在乐清中东部地区销售,外销者寥寥无几,而一半茶叶市场则被乌牛茶、三杯香等占据。而在市场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加上多数农户经营比较粗放,风险意识淡薄,盲目跟风种植,却没有及时建立起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销售渠道,直接导致效益差甚至失败。如我市已经出现“斛贱伤农”现象,由于政策扶持的和技术突破,近年来石斛种植面积大量扩张,产量猛增,但因为季节性采收、储存能力不足、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收购商进行季节性压价。据了解,今年年初大棚种植的石斛鲜条跌至160-200元/公斤,已接近种植户的生产成本线,而去年同期400元/公斤,前年同期为600-800元/公斤。同样“果贱伤农”现象也周期性发生,如2013-2016年葡萄产量大增,导致市场饱和,今年价格大幅下降,从每斤25元到15元甚至清园价5元/斤,“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
(四)整体宣传推介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
我市特色农产品注册品牌不少,市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农产品也有101个,但涉及农产品和企业多,加上政府主导的整体宣传推介少,往往大部分品牌推广各自为战,只有少数品牌有一定影响力,但没有一个成为足够影响力的市场领导者。即便是我市已经成功申报的“雁荡山铁皮石斛”“乐清泥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雁荡毛峰”茶叶区域品牌等,由于相关部门没有联合起来形成农产品市场推广体系,没有系统性、连续性、有效性的品牌整体宣传策划,其作用发挥远不及“奉化水蜜桃”“金华火腿”“涪陵榨菜”等耳熟能详的标志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都不高。花费大力气争取到全国唯一的“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中国铁皮石斛枫斗加工之乡”“国家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中国牡蛎之乡”“中国泥蚶之乡”等金名片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对外宣传窗口作用。如近年来投入较大的铁皮石斛品牌建设,虽然在行业内树立了一定的地位,但在全国消费者心目中还没有树立品牌形象,人们提到乐清,不一定能想到铁皮石斛,提到铁皮石斛,也不一定能想到乐清。调研中还普遍反映,对茶叶、水果、水产等其他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投入不够。如茶叶宣传经费约为每年10余万元,其他茶产业县市多为100万元以上,差距较大;仅2006、2015年争取到“温州早茶节”冠名权,多被泰顺、永嘉、平阳等茶品牌冠名。此外,品牌质量监管存在隐患,农残超标和禁用渔药使用事实上存在,“有标而无准”的现象也还有。如市场上以假乱真用其他劣质石斛冒充铁皮石斛或以次充好把未足年的包装成种满三年的铁皮石斛来低价倾销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枫斗、枫斗粉的质量问题令人担忧,直接影响了本地铁皮石斛的整体品牌声誉。
(五)政策支持乏力,为农服务不到位
《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温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均明确提出了农业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省里还分别对石斛、茶叶、水果等产业发展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但我市农业“十三五”规划目前尚未正式出台,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仅针对铁皮石斛转型升级制定了指导意见,其他产业的发展指导停留在宏观层面。调研中普遍反映,农业经营户受土地、资金、人力等要素制约明显,但相关政策支持优惠程度比较有限。如农业地价上涨,特色农业发展与基本农田保护、林业生态保护用地矛盾突出,但土地指标还是往往优先工业企业,功能区的设施农业用地备案也比较困难;由于缺乏实物产权抵押,加上农业项目投资回报低,一些银行不重视农业金融服务,贷款审批手续繁琐、贷款额度小、融资成本高,但农业贷款贴息政策不管是主体覆盖面还是在利息总额中所占比例都不高,据农业部门反映,虽然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万专项资金,但目前多数的农业个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并不符合限定条件,并且2013-2016年审核工作至今尚未完成,预计贴息经费仅为110万左右;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不广,地方特色品种只有今年开发的杨梅、铁皮石斛,农户呼声比较强烈的如茶叶、苗木、水产养殖等还未有计划列入;茶叶补助范围从2000年以前沿用至今,仍只包括新种植基地和大棚设施,没有及时增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茶厂改造、茶设备引进等技术类项目,但补助门槛由最初的5亩上升到2015、2016年的20亩,2017年的30亩,其他名茶县市新建茶厂补助30-50万元,申请茶叶QS认证一次性补助5-8万元;尚未有针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扶持政策,农业加工企业还属于工业企业范畴,只能与工业企业同场竞争补助资格。此外,我市农情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工作手段依然比较落后,难以延伸到基层进入农户。
三、几点建议
(一)立足优势特色,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政府要立足打造“绿色GDP”,进一步重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目标,以“一区一镇”(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为重要平台,研究制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研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各有侧重地发展几大主导产业,从而引导种植意愿、社会资金等各方的投入。如铁皮石斛产业要从追求“量的扩张”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主攻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活树附生、岩壁、林下种植等复合种植模式,产业链延伸上向精深加工、休闲养生、膳食文化、品牌价值方面拓展,努力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形成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茶叶产业要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订单”带动山老区农户开发合适的闲置土地,并优化茶叶加工、包装和储藏技术,主攻“雁荡毛峰”的精品化路线,开拓大众茶、办公用茶等群体消费市场,同时逐渐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努力由生产型向营销型转变。畜禽产业要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大力推广网床生态养鸭、生猪良种改良和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机器换人”和农牧结合,确保稳步健康发展。
(二)引导发展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链延伸
引导企业利用铁皮石斛、茶叶、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农产品原料资源,围绕市场研发食品、礼品、日用品等产品。如铁皮石斛方面,建议由政府部门主导争取人工种植铁皮石斛进入新食品原料名录工作,解决“药食同源”和食品QS认证的问题,向饮料、酒类、饼干等普通食品应用领域发展,赢得更多不同的普通消费群体。果蔬加工要积极引进深加工项目和先进设备,在果脯、果汁、果酒的常规产品基础上,研发冻干果蔬、酵素原液、果蔬膨化食品、果蔬面条等品种,逐步向提取果蔬成分加工成功能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领域发展。同时,要结合农业产业集聚区和农园产业园区建设,吸纳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三)突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生态资源和交通优势,依托“乐商回归”政策和现有产业基础,有针对性地吸引工商资本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发展一批农产品订单基地、绿色无公害基地,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与旅游、健康、教育、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集传统农业生产、高科技农业技术、农业耕作体验、农场直供社区为一体,又结合亲子游乐、拓展训练、养生文化,具备吃、住、娱、购、游等元素的农业综合体,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和体验农耕文化的好地方。如利用“铁皮石斛特色小镇”建设平台,认真落实鼓励优惠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支持力度,推进以聚优品、铁风堂等企业为开发主体的现代特色农业园区项目的落地建成。改造现有的茶园为生态观光茶园,可以规划建设游园寻宝路线、茶文化展示厅、茶艺生活馆,让游客学习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知识和乐趣。
(四)打造产地市场,做强营销平台
构建多元市场体系,丰富营销渠道和方式。突出龙头企业,按照扶强扶优的思路,梳理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并具有方向性和潜力性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探索多元利益联结方式,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动“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通过农业订单带农户,通过服务合作带农户,通过合理分配带农户,努力实现生产销售“双赢”。合理规划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重点支持建设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或产地批发市场,逐步开发储藏、运输、冷链等配套设施,着力实现特色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把“互联网+”和“绿色+”结合起来,大力运用电商手段,如组织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电商团购直销、定制特色微农场等,做到线上、线下同时发展,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五)做大做强品牌,注重产品品质
加大对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和宣传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导,充分挖掘和整合“雁荡山铁皮石斛”“雁荡毛峰”等标志品牌的资源潜力,利用好金名片,加大优质农产品的统一宣传和营销,利用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列入旅游、招商、文明类等政府性或公益宣传内容,并以各类国内外专业展会、节庆活动为平台,快速直接地宣传品牌农产品,构筑品牌农产品宣传立体式网络。征集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标识,覆盖并引领全市生态精品的乐清名优农产品品牌宣传。引导涉农经营业主加大培育争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创新产品包装,扶持办节办会、参展参会,以品牌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同时,加快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经营诚信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衔接机制,尽快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控、问题可追、责任可究。
(六)加大政策支持,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充分运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平台,研究和争取国家、省、温州市的各项农业扶持奖励政策,梳理整合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用足用活强农惠农、精准扶贫等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议财政部门每年对农业发展资金都有一定比例的增幅,及时调整补助政策方案,合理安排、突出重点。要增加园区基础设施、名优品种推广、名特品牌宣传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抗灾减灾等关键技术补贴。为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同时吸引山老区贫困农户从事种植并带动脱贫,建议适当降低补助政策的门槛条件,由现在的30亩调整为5亩。适当提高现有农业政策性保险项目的保费补贴比例和保额,并有计划地将茶叶、苗木以及水产养殖列入保险目录。尝试降低农业龙头企业的税收负担,尤其是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加工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直接支持。推进农业“设施增地”,落实政策并简化审批或土地备案程序手续。建议每年
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还可结合拆后空间利用,统一规划建设农业小微产业园区,或对农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以及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工作,鼓励建立农业专业联合社信用体系,引导银行加大金融支持。放宽财政贷款贴息的补助范围,研究调整贷款主体、贷款项目等限定条件,适当提高贷款贴息的比例。此外,积极推进建设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特色农产品生产、供求及科技信息,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