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四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多措并举精准发力 全方位推动我市公共财政增收节支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5年02月09日】

——蒋可可、虞文辉、张微红、李律瀚、黄竞艳委员

代表民盟乐清市委员会的发言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公共财政的稳健运行对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核心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财政工作,多次在重要政府官方文件中强调财政增收节支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如《国务院关于2023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创新引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乐清市作为浙江省内的经济强市,虽经济总量保持增长,但面临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土地财政依赖度高等诸多挑战。财政增收节支关乎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建议多措并举“开源节流”,在优化产业结构和税管征收的同时,规范公共财政支出,在民生保障上精准发力,促进我市公共财政体系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乐清经济总量规模持续增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从财政收入来看,202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6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05亿元(包括税收收入83.05亿元,非税收入14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7.86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04.24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已占到广义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45%以上。在财政支出方面,2023年我市大力压减一般性项目支出,重点保障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支出(其中教育支出38.5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27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6.40亿元),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推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尽管财政收支规模仍呈现增长态势,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市公共财政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压力,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2018-2023年乐清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94.3亿元增长至97.0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仅约为0.6%;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高,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导致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行,2024年上半年相比2021年同期下降近一半,政府性基金收入高度承压,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逐渐加大。

二、存在的问题

(一)从公共财政收入来看,企业盈利情况不佳,税收存在跑冒滴漏现象

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财政收入增长动力不足

乐清市的产业结构虽然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仍存在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的问题。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等困境,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了税收增长的可持续性。以电气行业为例,2023年统计年报显示,我市规上电气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不到6%,企业所得税等税收贡献增长乏力。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虽有一定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相对较小。另外作为纳税大户的上市企业规模和数量与其他百强县存在差距,如我市现有上市企业14家,但截至20251月份市值超过百亿的公司仅有正泰1家,我市大型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税收征管存在薄弱环节,非税收入等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在税收征管方面,部分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纳税意识淡薄等原因,仍存在偷税漏税现象。如一些民营教育和医疗等机构,通过少报不开票收入以达到逃避缴税的目的,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掌握其真实收入情况,造成税收流失风险;部分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等手段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从而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和待遇。据统计,2019-2023年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447户增长到1095户。2023年度有1081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计扣除金额合计53.41亿元,减免税额达8.01亿元。若“伪高新技术企业”也混进其中享受税收减免,就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税收优惠享受环境,导致国家税款流失,损害政府财政利益。二是在非税收入等管理方面未能做到应收尽收。如乡镇街道环卫保洁费一年缺口超过1亿,但部分乡镇功能区至今未开展环卫费征收,收支严重不平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不够精细,部分国有闲置房产未能及时出租或租金收缴不及时,导致国有资产收益流失,如我市目前仍存在大量闲置校舍、粮食储备仓和办公用房,收入未能应收尽收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3.市属国有企业造血能力弱,盈利情况不佳

尽管部分国企主营业务能够每年给企业带来相对稳定的资金流,但是主要集中在垄断的行业和服务项目,如运输集团长运加油站的油品销售、公务用车服务公司的租车业务等,其他如供应链公司大多从事简单的建筑材料转卖等业务,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化业务中拓展乏力;其中,部分业务完全依赖财政补助,运营亏损与政府财政财力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如20231-10月仅运输集团下属公交客运公司就亏损2.17亿元,财政补贴压力较大;承担的建设项目如交通水利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绿化项目提升等大多只有投入少有收益,少数有收益的项目如立体停车场运营情况也与预期差距较大。

(二)从公共财政支出来看,部分专项资金支出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不高,民生项目一定程度存在财政大包大揽问题

1.财政专项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资金浪费现象

乐清市的财政支出中,专项资金的支出占据一定比例,一些不合理、不规范支出存在较为明显的财政资金浪费现象,如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所推出的职业技能培训,被部分培训机构当作了“摇钱树”,他们招揽大量已就业人员参加如插花师、劳动关系协调员等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工种培训并申领财政补贴,一个学员最多甚至一年内领取6次不同的技能培训补贴,个人累计补贴金额高达上万元;又如电子信息化已高度发达,但当年为解决纸质信件派送设立的村邮站、村邮员至今未与邮政部门进行优化整合,财政每年仍需为此安排专项资金约500万元。

2.宣传经费“暗度陈仓,效果昙花一现

调研发现,部分乡镇街道、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广告宣传的视频、展板、服务等费用长期居高不下,一些单位委托制作的视频费用以每分钟数万元计,活动结束高价制作的视频便被“束之高阁”;部分单位一年支付几万到十几万元委托第三方运营抖音或微信公众号。另外,虽然目前财政每年都对各预算单位的宣传费用进行了严格控制,但一些宣传费用还是通过搭车装修等工程项目进行支出,导致节支成效大打折扣。该些非刚性支出进一步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

3.民生补贴“大水漫灌”,资源错配问题凸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资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民生项目资金使用存在效益不高、资源错位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较为突出。如教师线上培训资源已极为丰富,各类课程琳琅满目,授课专家均为国内的行业翘楚,且线上课程可灵活安排学习时间与进度,极大地便利了教师群体。但教育系统每年仍开设大量种类繁多的教师线下培训课程,甚至涵盖了国学、易经、插花等相对冷门的课程。据统计2023-2024年,仅乐清市教研院开设的线下培训班数量就由65期增长至135期,涨幅高达107%。这种过度依赖高成本线下培训的做法,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大幅加重了财政负担;又如初中课后延时服务本质上是为缓解家长接送难题衍生出的一项服务,并非义务教育的核心刚性需求,但财政2023年仍补贴该项服务约3000万元;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因其自身定位和运营模式,收费往往较高,选择这类学校的家庭大多并非最急需财政扶持以保障子女受教育权利的群体,然而市财政每年为就读该类民办学校的群体提供超过4000万元的财政补贴。这种补贴方式不仅未能精准地满足真正有迫切需求的群体,反而可能造成资源的错配。

4.乡村建设有时“贪大贪洋,投资绩效不高

近年来我市重点聚焦城乡风貌提升,但一些建设单位没有将风貌打造与当地财力相匹配,一味追求投入高大上,项目难以真正满足群众需求。如部分偏远乡镇将新建的低造价、轻维护的通村水泥路面改建为高造价、易破损的沥青路面;投入一大部分资金打造乡村亮化工程,夜间亮化却因当地村委负担不起高昂电费而难以为继;部分乡镇街道的“污水零直排”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设计和严格管理,在实施中随意增加工程量,走访发现一些道路污水井、雨水井数量远超设计标准,甚至有一户居民门口被设置了3个雨水井,这些密密麻麻的井盖严重破坏了乡镇道路风貌,也造成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财政增长点

1做强制造业。工业是乐清经济的基本盘,要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税收增长,大力培育上市企业,增加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收入。

2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如新能源产业配套、数字经济等,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设立新兴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吸引新兴产业企业入驻。快速培育壮大乐清湾港区、滨江新区等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同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二)强化税收动态监管,完善非税等收入管理

1完善税收征管体系。税务部门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信息平台,提高税收征管的精准性和效率。针对民营教育医疗机构和部分高收入个体工商户等,加强纳税辅导和培训,帮助其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纳税行为,进一步提高纳税遵从度。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申报、认定审核、后续跟踪等各环节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对已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跟踪抽查,确保优惠政策享受的准确性和合规性,防止优惠政策滥用和企业间不正当竞争。

2规范非税等收入管理。政府应加强对环卫保洁费等必要收费的征收管理,对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收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清查登记制度,加强国有土地、国有房产等资产运营和管理,提高利用效率,确保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足额上缴财政。完善收入预算管理制度,将非税等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提高非税等收入的使用效益。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运营管理机制

1进一步整合国有资产,加快布局社会服务领域项目。要推进决策部署的自营项目落地,挖掘各业务板块运营的增长潜力,拓展营收渠道,让国有企业更多参与到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如在公共服务领域可以参考公共自行车运营的成功案例,让企业既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又不增加群众负担,保持民生服务“微利”状态。对一些亏损较大的项目进行规划整合,降本增效构建稳定健康的经营基础和丰富现金流,逐步提升国有资产盈利水平。

2培育国有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整合我市优质文旅资产,着力打造文旅特色业务板块,做强文旅特色产业,形成以雁荡山景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全链条新业态,构建全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前筹划培育国有上市公司主体。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政府应压缩行政管理费用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杜绝不必要的行政专项支出和浪费现象,将节约下来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民生和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要优化民生领域支出,清理和规范不合理的民生政策,避免财政过度包揽一切事务,对非义务教育支出和民办教育补贴进行严格控制,减少对线下培训班的长期惯性依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精准性,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2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要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绩效评价不达标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项目,减少或停止后续资金安排并追究责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各部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财政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