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都应该被关爱。“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来,日前,浙江省第三期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人才规范化培训在乐清开班,此次培训带来了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先进理念和丰富实践,有效推动乐清市孤独症康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据悉,近年来,我市特殊儿童少年群体数量呈上升趋势,社会对孤独症、注意障碍、调节障碍等康复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日前,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对乐清特殊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存在特殊教育覆盖面不广、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特教服务良莠不齐等情况。教育是关怀和帮助特殊儿童少年的重要方式,委员们认为,特殊教育应被重视和关注,把特殊教育纳入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助力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和发展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
爱的“雨伞”不够大 特殊教育,是为满足特殊儿童少年的不同学习需要而设计提供的个性化教育。去年10月,我市出台了《乐清市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3-2025年),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1所特教学校,设有7个年级,共27个班,其中学前康复班1个,义务教育班23个,职教班3个;卫星班(设在普通学校的、服务于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班级)5个,先后开设在乐成二小、柳市五小、雁荡六小、乐清经济开发区学校和雁荡山旅游学校。 “但我们调研的结果显示,当前的特殊教育覆盖面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委员们介绍,根据市残联对就医数的不完全统计,我市学龄前先天发育存在问题的儿童有几百人,但除我市特校设有一个学前康复班能招收8-10名学生外,其他幼儿园都没有设置专班。 据调研,我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中重度障碍适龄儿童少年,轻度智障儿童少年可以申请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实行随班就读,但自闭症等谱系症状的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视障、听障孩子的本地特殊教育资源也相对欠缺,家长带孩子跨区域就读学校,一定程度增加了家庭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支出;而低年龄阶段尤其是低幼儿童还需要家长陪护,难以适应异地教育,虽然市残联开办了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但招收名额有限,难以满足更多家庭的需求。 “希望孩子们能够及早接受专业的特殊教育,尤其是处于四级或边缘上的特殊孩子,可以通过科学正规的教育康复,获取良好的生活学习能力,进而融入正常学校。”委员们表示,这是在调研中听到最多的呼声,特教专业资源的紧张,让“折翼天使”的就学之路有些艰难。
根据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师生比不得低于1:3。乐清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的师生比离标准配备还有一定差距,且这些教师来源以普通学校教师调整为主,康复、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比例偏低。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特校开设的课程相对简单,一些针对特殊儿童的送教上门活动未能按规定有效落实。而目前,我市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学校没有配置专业的特殊教育老师,而普通老师又没有系统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教育教学水平有较大差距。 同时,社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学校名额紧张,不少家长会选择社会培训机构。”委员介绍,调研发现,我市特殊教育社会培训机构大部分不在工商登记名册,由民政局、教育局、人社局和残联等不同部门登记。由于主管部门不统一,底数不清,管理上也较为粗放混乱,常见挂着“儿童发展”“儿童康复”“康复护理”的机构,经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智障、自闭症、学习语言障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等,甚至还有打着体育培训的旗号开展感统训练、打着艺术培训的旗号开展认知训练等。这些机构不仅不规范,且培训费用昂贵,一般社会机构一节90分钟的课程费用在300元左右,孤独症康复治疗费每年至少10万元以上,造成家庭负担沉重,影响特殊孩子的持续教育和生活质量。 “但实际上,我市对特殊儿童政策上的补助扶持在温州处于领先,如给予9周岁之前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补贴和生活补贴合计4600元/月,给予视障等残疾儿童补贴每年最高3.4万元。”委员们调研发现,由于特殊教育普及和残疾儿童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广,很多家长未能及时知晓残疾儿童在社会培训机构能申请补贴,知晓时可能已错过了享受机会。
●推动特殊教育扩容提质 委员王孝新:将特殊教育纳入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先保障特殊教育经费,全面提升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提升特校办学水平,将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达标工程纳入“重点民生实事”计划,尽快启动建设市特校第二校区,有效增加特殊教育学位供给。扩大特殊教育学前康复班招生,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探索公民办康复机构合作办学模式,对招收学前残疾儿童入读的幼儿园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 委员屠勤秧:扩大融合教育基本面,支持普通学校开办特教班、卫星班,加大在特校教育介于普校与特殊教育中间阶段扩招,加强普特校际资源共享,深化医疗康复、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提升普惠质量和专业水平,保障适龄残疾学生就近就便优先入学。
委员卢胜海:逐步配足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教师。加大特殊教育人才招引力度,根据实际需要倾斜支持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完善特殊教育津贴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我市特殊教育事业。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加强特殊教育学科进修,使特殊教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 委员王钧: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随班就读普通学校之间教师经验交流和分享机制,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优秀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师应对特殊教育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效益。
●完善全社会服务体系 委员何云孟:完善特殊儿童政策扶持与补助,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儿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将特殊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纳入统一管理、统一审核发证;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认证,对教师质量进行培训升级,防止“浑水摸鱼”。加强部门联动,整合多方资源,加大对残疾儿童就医渠道的普及宣传,提供优质可靠的就医渠道供家长选择,减少就医风险。 委员王崇锰:大力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和方法,为普通学校和家长提供科学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引导家长树立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积极主动接受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广泛宣传特殊教育成效做法,在社会培训机构、学校、幼儿园等教育场所加大扶持政策宣传,引导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对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