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三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闯出“专精特新”进阶之路 打造更多产业尖兵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4年02月04日】


——陈骄奇、郑伟、薛子夜、丁加强、金咏梅、王海珍、黄贤胜、金柱委员代表民建乐清市基层委员会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强调“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发展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效推进这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在技术研发攻关中实现创新突破。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成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普遍共识。但是,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道路中,仍存在不少瓶颈制约。由此,建议我市进一步厚植成长沃土,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面提质、能级跃升,走好进阶之路。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2311月,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温州第一,有产业链领航企业5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其中有5家“小巨人”企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47家,均居全省前列。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深耕细分行业产品15年以上的企业31家,占比达86.11%25年以上的企业8家。2022年,全市3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25亿大关,企业净利润接近25亿元,两项指标近三年的平均增速分别高达13.65%15.27%

二、专精特新企业进阶之路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三低”现象显现,新生力量不足

1.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占比低。为了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工信部推出了梯度培育政策,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的三个层次。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四个方面为一体的高质量企业。截止202311月份,我市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位第8(与余姚市并列)。但是每百家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为1.7家,在前20强县市区中该比例为最低。我市较多行业内领军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获得“小巨人”企业称号。如经开区某防爆公司深耕智能化矿山建设领域,企业的防爆电气连续多年销量位居国内行业前列,但是至今仍停留在我市“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库。

2.来自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占比低。从全市460家省专精特新培育企业以及206家国家小巨人培育企业所属行业分布看,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新赛道”的企业数分别为95家和76家,占比分别为20.6%36.8%,比重不高,不利于我市未来先进产业集群多元化发展。反观中国十大强县之一的江阴市,在专精特新的产业培育道路上不仅保持原有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3个千亿级传统产业,而且不断延伸和发展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5G通信、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健康文旅等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已然形成产业规模集群。

3.各项创新核心指标占比低。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在研发投入、标准制定等核心指标上,相较我省其他经济强县(市、区)仍然有差距。以专利数据为例,宁波慈溪市在2022年的发明专利数为7773件,万人专利均数为41.68件,而我市的发明专利数为3887件,万人专利均数为26.50件,慈溪在企业发明专利总数和万人专利均数拥有量全面碾压我市。再以“标准”为例,我市多数专精特新企业日常更关注生产盈利,对能够体现行业话语权、技术实力的标准制定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2023年抽样调查我市25家“小巨人”企业发现,有11家企业没有参与制定过国家标准,有7家企业没有制定过行业标准,有5家企业既没有参与过国标制定,也没有经历过行业标准的起草。

(二)认识误区现象凸显,创新意识不强

1.部分企业盲目跟风,“为创而创”普遍。一些企业负责人对“专精特新”的战略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将其与企业转型发展、数字化改革、智能化技改等联系起来,而是把获评专精特新系列称号作为取得政府奖补的一种途径手段。他们对申报“专精特新”的程序、材料、指标等均缺乏准确认知,违背了国家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目的,也对后续开展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如我市某产值5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出于提升企业品牌力等考虑,想直接评选“小巨人”企业,但前几年忽视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申报“小巨人”企业的时候才发现除了规模达标以外,其他各项条件均不具备。

2.部分企业贪图省事,“外包违规”增加。很多中小企业觉得申报麻烦,会直接将申报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为了提高申报成功率,一些不良中介机构会伪造虚假的研发内容,如研发实验室、研发项目、研发设备和研发人员等。如我市某电子科技公司向中介机构咨询“小巨人”企业申报工作,发现部分机构在申报资料中,会把模具、工装、检测人员及相关费用,都纳入研发费用,从而达到研发费用不低于营业总收入3%的最低申报要求。当企业申报成功后,中介公司会要求收取补助资金的20%-30%作为报酬。

3.部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假专精”“伪创新”冒头。2022年我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为5.88%,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同期企业的平均研发费用占比却高达4.94%。由于企业盈利能力不足,很多企业难以坚守“专”“精”“特”“新”的理念,不得不选择以抄袭和模仿的经营之道,时常出现“改型号就是新产品”“换外壳变成新技术”“市内互挖就是引进人才”的现象。如我市某专业生产光伏储能逆变器的新能源企业,从深圳拿到样品后,马上换壳换包装进行生产销售,纯粹属于抄袭模仿,没有任何技术创新。这种现象同样也广泛出现在我市电器企业近年来纷纷推出的智能断路器产品上。

(三)政策创新不足现象显露,兑现变数不小

1.政策前瞻性略显不足。相比省内一些经济强县(市),我市相关高质量发展政策在企业域外研发机构设立、标准建立、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如在企业域外研发机构设立方面,我市在上海和杭州设定的离岸科创飞地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固定的研发场所会让部分企业难以招聘合适的人才,而且该政策也无法有效覆盖在北京、深圳、广州、厦门、武汉等地设立研发机构的乐清企业。而余姚市则积极鼓励当地企业在国内外创新人才集中的地区设立研发分公司,并且给与房租50%的补贴,年度研发投入500万级以上的,分档给与最高50万政策补助。再如我市在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的主导起草和企业专利创新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同样弱于余姚等地,不利于强化我市企业在行业发展的话语权和拓展发展前沿。

2.奖补政策兑现刚性不足。根据我市《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首次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市给予100万元奖励;首次获评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奖励30万元;首次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励10万元。但是,近些年政策在兑现时出现变数。如有企业反映,2023年,我市发放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励资金的时候,要扣除他们曾获得“隐形冠军”“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已奖励部分。但是,我市在补助第一批到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励资金的时候,均是全额发放,没有要求合并封顶发放。一些企业认为,政策在制定和落地时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执行,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导致助企政策出现执行欠佳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分层分类引导,推出精准化培育方案

发改、经信等涉企部门要引导我市中小企业企业在细分领域上选准立基业务、深耕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把扶持重点转向科技型、成长型的创新企业,通过“政策扶持”+“梯度培育”,发展一批稳健、专注、有韧性的中小企业,打造成为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将高新技术产品培植为先导产业。同时,引导企业在管理上力求“精益求精”。持续开展企业数字化改造和精益化生产模式推广,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特色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强化品牌形象。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管控能力,打造品牌示范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拳头产品”。

(二)推动产业创新引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借鉴余姚市在给予主导和参与制定各类标准的单位资金补助的做法,支持我市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标准体系,扩大企业行业话语权。同时,发挥我市中小企业在电气、电子、网络通信等产业的技术优势,推动企业积极关注国家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等重大项目,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实现技术合作与突破。对于取得实际成效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助。

(三)丰富融资产品,推出定制化融资套餐

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健全引导基金、上市、产融合作等方式的强化支持,积极引育私募股权、天使、创投等各类基金和投行,做好扶持企业上市政策宣传解读,利用好中介机构专业优势,北交所等交易机构的“专精特新”优势,全力支持我市中小企业的上市之路。持续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作用,推出专精特新专项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业务,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问题。设立“专精特新”专项基金和改造资金,对冲因企业经费问题造成的技术研发困难风险,全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

(四)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外脑”

鼓励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在国内外人才集中城市建立研发团队和研发机构,在研发经费和场地、人员的方面给与适当资金补助。加强点对点指导,持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鼓励企业同省内外优质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坚“卡脖子”技术,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深入推进“科技副总”行动。以‘科技副总’为纽带,进一步促进高校和企业在推进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联合科研攻关、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五)聚焦要素赋能保障,提供优异营商环境

通过数字化改革打通经信局、商务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信息壁垒,实现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的智能匹配,以提供机构补贴、研发补贴、购买服务、风险共担等形式为我市重点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金融、税收等服务支撑。统筹用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及时兑现小巨人、隐形冠军、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与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相关政策的奖补资金,加强推进我市中小企业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宣传辅导和落实落地。切实发挥市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市法院电气产业知识产权法庭作用,不断加强我市中小企业知识产品的保护力度,共同促进对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成果的保护。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