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强城行动”是温州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重要部署。为助推我市“强城行动”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工作,增强县域综合承载力,根据市政协2024年度工作安排,今年4-5月,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由郑义副主席牵头,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走访、外出考察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市“强城行动”中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认真探讨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强城行动”城市建设品质提升调研情况
我市以“醉美县城”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强城行动”,旨在抓住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机遇,努力成为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标杆。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已制定“醉美之城·幸福乐清”强城行动三年计划,将通过清单化、项目制的管理方式,确保行动有序进行。计划涉及产业、交通、城建、文化、安全等多方面,此次调研组根据乐清实际情况,重点调研了未来新城和滨江新区建设、滨海大道拓展、盐盆山公园品质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以及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保护五个方面。未来新城(胜利塘北片)是重要的城市生活海岸段,已开工建设未来社区、乐商大厦、理工学院等项目。滨江新区是乐清融温发展的关键区域,正全力推动开发,项目(一期)已启动建设。滨海大道作为贯穿乐清的重要交通项目,已列入“十四五”交通投资项目,目前一期已开工,二期也在有序推进。盐盆山公园一体化项目正在提升品质,“晨曦”“淡月”两座城市观景台等部分设施已建成,计划于2025年全面运营。同时,我市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城区内主要公共场所、交通设施、市政道路和城市公园等均已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彰显城市人文关怀。对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利用保护,旨在打造展示乐清历史文化的主窗口,重塑老城活力,目前相关保护和修缮工程已在进行中。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重点片区项目建设不够精致
1.交通循环畅通不足。目前,我市的一些主要道路无法实现对外交通的快速高效和对内交通的便捷流畅,乐清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与温州市区交通枢纽没有全覆盖形成20分钟交通圈。这不仅是我市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便捷性的主要短板,也影响了交通强市的形象。一是对外交通存在断轴现象,如滨海大道作为乐清“丰”字形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滨江新区与永嘉城区的连接处以及并入甬台温高速白鹭屿枢纽存在空白段,与国道和甬台温永嘉段的衔接也缺乏建设计划和时序匹配。二是快速交通的覆盖不全面,如轻轨作为城市快速通道,目前仅建设到乐清城区,北部区域尚未覆盖,滨江新区也未被纳入温州、乐清的城市快速通道体系,这不仅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体验,也制约了这些区域对外部产业、投资和就业的吸引力。三是对内交通存在间断性,如滨江新区的“电器城大道”未能延伸到新区核心区与滨海大道交汇,从而阻碍了滨江新区“四横七纵”道路网的完善,也影响了滨江新区主干道骨架的形成。
2.项目景观设计特色不突出。在一些重点项目的规划中,忽视了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展现本土和自身特色。如盐盆山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未能充分体现其独特之处,从山顶俯瞰时,山体上的绿植分布零碎,未形成鲜明的群落结构,同时色彩层次单调,缺乏视觉上的立体感或层次感。而盐盆山风口和垭口区域的植被受强烈海风和浅薄土壤的影响,生长环境严峻,难以扎根。部分视角甚至因山体采石留下的废矿等城市斑点而受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美感。另外,滨海大道没有系统性考虑与周边沿线的景观、地域特色、产业集群和主题文化的融合,未能充分展现乐清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滨海大道的“风景线”略显不足。
3.项目建设与周边融合不够紧密。盐盆山清和公园一体化项目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包括欢乐公园(水陆儿童乐园)、清和公园提升、山体公园、渔人码头、矿坑酒店等五大核心。尽管部分项目如“晨曦”和“淡月”观景台以及正泰·渔人码头已有积极进展,但由于一体化项目中的其他部分如欢乐公园的开园时间尚不确定,导致市民和市场的质疑,进而影响了项目的招商进度,不能实现预期的“一体化”效应。
(二)城市宜居环境有待优化
1.住房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市场深度谋划不足。滨江新区作为拥江“北跨”的战略支点和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在高品质住宅和保障性住房规划上存在不足。虽然核心片区规划了未来社区和国际社区两大新型社区,但这两个社区在规划中并未考虑引入第四代建筑的高品质住宅理念,这无疑影响了整体的居住品质。此外,除了高端住宅,保障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也没有充分分析谋划。新市民和年轻人等住房消费主体已经来乐,但由于缺乏高品质的住所,他们往往难以在乐清留居下来。
2.智慧城市停车功能布局亟待加强。滨江新区占地约21.75平方公里中核心区2.88平方公里,将成为一个集产业、商业、居住、休闲等多元化业态于一体的繁华区域。然而,与这种繁荣不相称的是其停车配套设施的滞后。目前,核心区仅规划了一处占地0.0117平方公里的社会停车用地。尽管已对相关地块进行了“兼容”性规划,但实际上,除了“完全兼容”地块可用于停车外,“一般兼容”和“有条件兼容”地块的停车位设置仅满足国家建筑规范的最低要求。这意味着,这些地块的停车位主要服务于本地块建筑,而无法满足社会车辆的停放需求。这种不匹配不仅给市民带来不便,也制约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3.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设施不完善。温州已列为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我市也将未来新城和滨江新区定位为打造乐清宜居新高地样板。但是,两大区域的配套设施建设布局仍需加强和优化,区域内的老旧小区如金丝河村、柳港花园、东港花园等小区的相应设施规划设计尚未进行,不利于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目标。
(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人文关怀有待提高
1.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质改造不足。如老城区北大街区块,其公共基础设施已明显老化且短缺,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该区域的排水系统存在严重问题,不仅排水不畅,而且路面高于居民房屋地面,每逢大雨便会导致雨水倒灌。天然气管道尚未铺设,小巷中的电线、网线和监控线路也显得凌乱交错,缺乏有效的整理计划。区域内娱乐、健身和休憩设施明显不足,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诊所、便民服务点等设施在种类和数量上也显得捉襟见肘。
2.城市山体公园游览体验感有待加强。盐盆山山体公园周边的纬一路、万翁北路等重要道路体系相对完善,但其山体内部路网建设仍有欠缺。目前,仅西侧道路可供机动车和摆渡车单车道通行,其余路径均为步行游步道。春节期间,交通摆渡车成本高且运行时间短,无法满足市民的快捷游览需求。在实地调研中,因施工暂停摆渡车有游客不得不徒步上山,耗时费力极为艰难。
3.无障碍设施存在使用难题。我市公共场所普遍有设置无障碍设施,但因各种原因难以使用。如乐清市动车站的无障碍电梯被锁在非公共区域内,使得普通旅客无法使用;中心公园、同乐医院等多处公共场所设置的无障碍卫生间空间过于狭窄,轮椅难以进入和使用。同时,不同地点和设施的无障碍标识五花八门,如无障碍厕所、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等命名混乱,导致需求人员耗费额外时间和努力来理解这些标识,有时甚至无法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而无障碍设施的指引也不规范,许多地方没有实现指引全覆盖,或者只提供模糊的方向信息,难以找到和使用设施。如南虹广场,就缺乏关于无障碍通道和卫生间的明确指引。此外,以保护公园绿道的名义,多处公园绿道设置了栅栏、石墩等人为障碍,虽旨在防止车辆损坏设施和确保游客安全,但也阻碍了无障碍需求群体的通行。
(四)北大街街区更新的标识性有待加强
1.拆少建多,空间压抑感强。北大街的街巷空间比较狭窄,主街净宽仅为3-4米,只能让小型消防车勉强通过,而部分巷道的宽度甚至不足1.5米。这种线性的空间使得整个区域显得“局促”。根据设计方案,北大街的规划用地总面积为20116.36㎡,但在改造后,建筑占地面积和绿地面积总和已达到16376.03㎡,占据了规划用地的约81.41%。这意味着,除了必要的通道,几乎没有空旷的地方。且主街附近增设近二十处如休闲座椅、垃圾存放点等城市基础设施,这使得有限的公共空间更加逼仄,容易让人觉得没有舒适感和美感。此外,一些大拆大整现象又破坏了古街的韵味,如银溪西岸的清河南路拓宽虽然改善了居民的停车和交通条件,但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的“鱼骨状”空间布局和风貌,使历史街区独有的韵味大打折扣。
2.历史建筑修缮工作存在粗糙随意的现象。北大街片区的历史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部分建筑构架因长期风吹雨打已出现槽朽、变形,且虫蛀现象严重,木质结构显著老化,屋顶漏雨情况频发;还有一些建筑的门窗受损严重,部分甚至已被腐蚀脱落;整体建筑中有20%-25%已出现明显的坍塌迹象,包括柱梁倒塌、椽子外露等问题,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建筑的“破坏性”修复情况。如开元巷2号的洪宅,其原本的古色古香的入口门台,两侧装饰有精美的青石墙垛花鸟瑞兽雕刻,且墙垛两旁为抹灰照壁,上方还承载着特色的三角山花。但现状却是,入口门台的右侧以环境整治的名义加刷了白灰,完全掩盖了原有青石墙垛的韵味。同时,洪宅后的照壁也同样被刷白,使得上面的历史图案无处可寻。这种修复方式损坏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3.改造过度商业化,失去原有人文韵味。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一些原住民外迁,其后的开发利用则更多地偏向于商业化,使得原本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区变得冷清。北大街全街预计将设立62个商业点位和78家商铺,主要植入的文创、零售、餐饮及文化展示等业态均以观光和购物为主导,例如星巴克、古茗、蜜雪冰城等知名咖啡和奶茶品牌的入驻,与其它地区的老街商业模式高度雷同,缺乏古街韵和乐清味。
(五)城市品质提升建设面临要素保障难题
1.资金遭遇瓶颈,项目推进受阻。滨海大道经开区纬十七路至乐海塘段的1.9公里路段,现已被纳入滨海大道一期项目,但该路段的融资存在缺口。滨海大道二期经开区至翁垟段的SG01标段也因资金问题而暂缓实施,尽管项目已经包装了专项债,但仅发行的7亿元远不能满足项目需求。滨江新区的建设目前也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困扰。
2.土地资源紧张,制约项目建设进度。目前,滨海大道一期TJ01段和TJ02段分别急需约120亩和200亩的农转用指标,但这些指标尚未得到落实。加上土地指标的获取和批准期限尚不明确,影响了项目的进度。S325乐清段二期的建设,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的严峻挑战,在乐清范围内的用地需求沿江大道段约494亩、店后段约260.3亩、温乐并线段约347亩以及项岙段约340.89亩,其中大部分是农用地,需转为建设用地。同时,沿江大道段和店后段的建设涉及大量居民的拆迁安置,目前柳市范围内尚未选址安置地块,给项目的推进叠加额外难度。
3.政策处理滞后,阻碍项目顺利推进。滨海大道项目中金洋码头的政策处理工作目前进展缓慢,码头搬迁需要大约两三年的时间,必将耽搁项目的预期竣工。滨海大道二期目前遗留北白象镇7户民房、柳市镇2家厂房由于多种原因未完成拆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项目建设,打造更精致城市
1.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在原滨江新区控规的基础上,根据新一轮的城市设计和功能布局,对片区道路进行重新优化,做到对外交通快速高效,对内交通便捷流畅。对外在电器城大道的线位上研究谋划增加一条通往灵昆岛的过江隧道,并对上积极争取M3支线途径滨江新区,形成快速通道体系。对内通过滨海大道、325省道、电器城大道等主要道路,形成“四横七纵”道路网格局,和温州市区、乐清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形成20分钟交通圈。此外,可增加水上交通线,串联4个码头,规划瓯江入海段都市风情游线。在综合交通体系上与市域轻轨、城市快速、过江通道做好充分衔接,形成横纵成环、快慢结合、水陆协同的交通网络。
2.加强景观设计,彰显本土特色。在重点项目规划中,应充分挖掘和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使景观设计更具地方特色。以盐盆山山体公园为例,可邀请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团队进行系统专业的规划,深入挖掘地理、文化和生态特色,科学合理地布局植被。充分考虑海岛植物生态需求,尽量选择易成活,低维护的海岛植物,形成鲜明的植物群落结构,并丰富色彩层次,以提升视觉效果。如在健身步道、游步道的两旁,种植芳香类的植物,打造个性化的、乐清独有的芳香游步道。同时,对高速侧山体采石废矿瑕疵地貌以摩崖石刻、瀑布等方式进行文化赋能,使瑕疵地貌低成本完成画龙点睛。在滨海大道的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将地域特色、产业集群和主题文化相结合,可利用滨海大道沿途区域文化特色,如融入翁垟的小海鲜,柳市的电器之都、工艺美术,磐石镇的历史名城,以及南怀瑾等名人元素,融合堤路城设计、绿化景观设计、桥梁景观设计、地下隧道景观设计、堤岸休闲景观设计及局部城市门户设计,创建主题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长廊景观。项目建成后,可利用42公里滨海大道组织全程马拉松比赛等文体活动。
3.强化项目整合,促进周边融合。建议加强项目之间的协调与整合,确保整体进度的同步推进。如盐盆山清和公园一体化项目,建议加强项目管理,明确各个核心部分的建设时序,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既定计划推进。特别是对于尚未确定欢乐公园开园时间,应尽快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以减少市民和市场的疑虑。同时,为了提升项目的整体吸引力,应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品牌入驻,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综合体。此外,还应注重项目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人文资源,使项目成为区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一体化”效应。
(二)完善宜居韧性智慧设施,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1.提升配套设施,完善住房体系。可在未来新城和滨江新区规划中,排查全市存量住房特别是城中村拆迁安置房,根据人口结构和住房需求,制定详细的住房建设计划,包括各类住房的比例。积极引进第四代高品质建筑,逐步打造低密度、高舒适度的住宅环境,注重绿色建筑、智能家居等元素的融合,以提升居住品质。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并制定合理的住房补贴政策,以吸引并稳定新市民和年轻人留居乐清。同时,设立居民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响应居民对配套设施的需求和改进意见。
2.增加停车设施用地,推广智慧停车布局。针对滨江新区停车配套设施滞后问题,建议重新规划并增加停车设施用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对于“一般兼容”和“有条件兼容”的地块,综合统筹住宅、商业、教育等功能,进一步优化规划,采取错位错时使用方式,使其不仅能满足本地块建筑的停车需求,还能为社会车辆提供停放空间,提高停车位的利用率。建议引入智慧停车系统,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停车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停车服务。
3.完善便民生活圈设施,发展多元化服务业态。进一步优化社区配套设施布局,设立更多的便民服务点,如早餐、排挡等轻饮食类以及修车、充电站场、快递点、小型超市、药店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餐饮购物出行医疗的微需求;足量提供城市书房、健身房、游泳池、儿童活动室等各类文体场所,确保居民步行15分钟内能够便捷充分享受生活服务。鼓励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如通过共享车辆、共享设备等方式,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同时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三)尊重市民主体地位,彰显城市人文关怀
1.加强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质改造。针对北大街区块等老城区,应加大投入,对老化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确保排水通畅,防止雨水倒灌。同时,加快天然气管道的铺设,让居民能够使用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对于小巷中凌乱交错的电线、网线和监控线路,应进行有效的整理规划,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城市形象。同时,在老城区内增设娱乐、健身和休憩设施,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2.提升城市山体公园游览体验。加快完善游步道建设,在关键节点设置导览图并推荐上山路径方式,为游客提供游玩便利。充分考虑特殊群体需求,针对老弱残幼,完善无障碍设施和游步道安全建设;对于运动爱好者,留足跑步道、轮滑道、徒步径、山地车道等专用道路;对于不同登山群体,设计多条主题登山路线,如亲子娱乐路线、老年休闲路线、徒步探索路线等供游客选择。此外,也可在山体预留并适时实施崖壁电梯、扶摇云梯等相关观光上山路线,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
3.改善无障碍设施使用难题。对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如乐清市动车站的无障碍电梯应设置在公共区域内,方便旅客使用。对无障碍卫生间进行合理设计,确保空间宽敞,方便轮椅进入和使用。对无障碍设施进行统一标识,避免命名混乱,方便用户快速获取信息。在公共场所提供明确、详细的无障碍设施指引,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找到和使用这些设施。此外,对进入公园绿道的机动车、自行车的行为,可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易损坏的塑胶材质为彩色沥青,执法监督处罚违规闯入的机动车、自行车驶行人员,以及社会文明劝导等方式,撤消栅栏、石墩等人为障碍物,使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婴幼儿和情境式等无障碍需求人员,自主安全便捷平等地出入公园绿道和其他公共设施场所。
(四)加强北大街历史文化标识,打造更有底蕴城市的品牌
1.优化街区空间布局,实现功能与美观双赢。在街区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保持街区的空旷性和舒适度,避免拆少建多导致的空间压抑感。针对北大街街巷狭窄的特点,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来合理利用空间。如采用多功能设施、立体绿化等方式,既满足街区功能需求,又不占用过多空间。在增设公共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其对街区空间的影响,尽量选择小巧、实用的设施,减少对空间的占用。同时,合理规划设施布局,确保既方便居民使用,又不影响街区的整体风貌。
2.科学精准修复历史建筑,保护文化遗产原貌。应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古建筑修复专家及木工、石匠、泥水匠等能工巧匠,逐一对历史建筑进行细致全面的评估和修缮方案制定,确保每一处历史建筑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修复。在修缮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与原建筑相匹配的传统材料和工艺,以保持历史建筑的原貌和韵味。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的监管,确保修缮工作严格按照方案进行。修缮完成后,应进行专业的验收评估,确保“修旧如旧”的要求。
3.保持文化特色,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形象。在商业化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持商业与文化的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失真和人文韵味的丧失。可以通过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业态,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应鼓励原住民参与回归到街区的改造和开发中来,庚续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手工艺等方式,提升街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出台民房拆建政策,在保持街区历史风貌基础上有序许可审批,让原住民回迁集聚,复燃重袅“烟火气”和古街味。
(五)综合施策,破解建设要素保障困境
1.优化资金使用效率。除积极包装项目专项债、财政拨款以及寻求国企、央企合作外,可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如通过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等方式,吸引民间投资和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避免资金挪用或浪费。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速土地审批流程。提高土地审批的效率,缩短审批周期,确保项目及时开工。如确保S325的报批工作明年初顺利完成,并首先启动电器城南延至滨海大道段项目建设。对于急需用地的项目,可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对于涉及居民住房拆迁的项目,应提前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政策,选址好安置用地,确保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3.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业主应通力协作克难攻坚,积极清除施工障碍,保障无障碍施工。同时,建立政府、企业及民众间的有效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并解决政策实施中的问题。此外,对潜在的安全及社会风险,应预先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