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提案工作
重点提案选登:推动山老区富裕劳力变富裕动力 确保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3年07月18日】

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由于我市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仍然相当明显。如部分山老区农村劳动力闲置收入少、部分青壮年不愿就业无收入等,影响了共富的进程。共富路上除进一步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线外,要让更多的观望者成为参与者,让更多的不愿改变人群变为共同奋斗者,让劳动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因此,推动我市山老区劳动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山老区劳动力就业不充分质量不高

近年来,我市山老区部分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凸显。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大荆、雁荡、仙溪、湖雾等北部乡镇常住人口14.5万,其中20-49岁的人口55007人。当时在20-49岁年龄段人群中抽样调查4865人,有工作的3831人,没有工作的1034人,占到总数的21.3%,高出全市平均5.4个百分点。2022年,对大荆镇最近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抽中的20-50岁且户籍在本乡镇的208人,近一年未工作人员40人(其中男性22人),未工作人员占比达19.2%。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市山老区有五分之一左右青壮年处于无业、失业状态。部分劳动者能力储备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其中技能、高年龄的劳动者更是成为就业困难的大群体。在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中,有很大一批人就业不稳定、质量并不高,如通过打短工、季节工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就业,工资性收入时有波动、社保等权益得不到保障,并存在再次失业的风险。

二、原因分析

(一)“没面子”不想干,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山老区闲置劳动力特别是一些男性青壮年找不到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自己能力没有客观认识、又好面子,导致不愿就业。他们看不上本镇2000-3000/月的工作,而到乐清其他乡镇从事4000-5000/月的工作,又嫌弃去掉平时吃住费用后所剩无几。特别是部分人员在企业上班只想做管理人员或文员,不愿做一线普工,否则会觉得没面子,对于那些短工、临时工种更是不屑一顾,情愿每天在村里逛荡。比如,我市山老区设立的共富工坊对员工能力要求不高,只要有耐心、有时间的人即可,但是很少发现男性青壮年的身影,就业人员都是大龄女性或者60-70岁老年人。如仙溪北阁的邻里工坊,生产的是一次性拖把、纸飞机玩具等手工简易组件,除了使用缝纫机加工露营帐篷的岗位是年轻妇女之外,其他的岗位基本上都是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再如大荆镇新坊村的共富工坊,雇40-50人都是妇女为主。

(二)“想躺平”不肯干,导致宅家啃老度日。我市山老区一些乡村青壮年没结婚不工作的人占比达到10-20%之间,而且年龄集中在30-40岁之间。如大荆镇一个村干部反映,村里共有3000人左右,男多女少,30-40岁年龄段没结婚、不工作的男性近200-300人。这些人有一些文化知识、但不愿意吃苦外出,就宅在家中,陷入“越不能结婚越不愿意工作、越不工作越没人愿意嫁”循环圈,就光棍一个混沌过日。另据湖雾镇一个村书记反映,村里2000多人,没结婚无工作的青壮年男性至少有50-60人,以30-40岁为主。这些人自认为没合适工作,平时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觉,无聊玩手机,吃穿靠父母,用钱去网贷,还钱找家人。这部分人整日宅家啃老度日,影响家庭和睦,还影响了不少周边的年轻人。

(三)“缺门路”不敢干,导致创业就业困难。一些山老区乡镇原有的吊床、美甲、特种养殖、花卉等特色产业,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落或外迁,导致创业“门路”越来越窄。如仙溪镇的苗木产业原来是该镇的特色产业,但是现在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主要在于现在普通花木的种植收入不高,而修剪设计成高附加值的盆栽则需要一定技术。自己没有技术的话,只能聘请师傅进行指导。现在师傅一天的薪酬就需要2000元左右,成本很高,导致很多缺资金、缺技术、缺渠道的创业者“望而却步”。还有部分闲置劳动力本想外出上班,由于学历不高,没有技术傍身,加上语言不相近,没有“门路”,对于就业存有“畏惧”之心。如湖雾镇某50岁左右的群众反映,他们的语系与台州相近,反而与乐清的柳白地区不同,所以担心自己语言不同,加上没有技术,不愿意或不敢到柳白、开发区等地上班。他们希望能有政府介绍机会或能给予技能培训,但是往年大荆片区由政府部门组织的招聘会仅一年一次。

(四)“不稳定”不愿干,导致家门口就业困难。当前我市大力推进的共富工坊建设,为山老区群众提供了务农以外的家门口就业机会,但目前部分共富工坊存在“难持续”的困境。主要在于共富工坊要长期发展下去,是要建立在企业和村民长期共赢的基础上的。但是在打造过程中,却存在村民“赖”企业,把企业车间当做自己村的“私有品”现象。如某电子产品共富工坊在进驻所选村的时候就被要求只能招聘该村的劳动力,但是在上班过程中,企业发现所招聘的个别人员上班效率低,生产产品合格率不达标,准备按照公司管理程序对其进行扣钱,并指出如无改进将辞退时,员工就联合部分其他上班人员一起停工、拖累车间进度,甚至联合村里的人到车间闹事。目前该车间已经被村民闹过2次,严重打击企业积极性。同时,部分企业对于共富工坊的打造如同完成一项短暂任务,没有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更像是承包户或者委外加工点进行管理,这使得到共富工坊的订单量时多时少,业务不稳定,进而影响当地群众收入和就业积极性,使得部分共富工坊“名存实亡”。如某乡镇名单显示有3个共富工坊,但持续在稳定运作的仅1个。

(五)“限制多”不好干,导致乡村共富推进困难。近年来,我市不断健全先富帮后富的新型帮共体机制,通过乡贤助富等共富联盟形式,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农民充分就业。如大荆镇下山头在“三权分置、三金惠农、三产融合、三农并进”这一全新的发展共富模式下,打造了涵盖铁定溜溜乐园、石斛文创园、农耕乐园等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实现本村村民就业。但是在全市推广先富帮后富机制,仍面临愿意投入资金的乡贤较少、缺乏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投资资金大且回报周期长等困境。此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撑和政策处理等问题。如有人准备在淡溪镇丁岙村做一个农业有机种植加直播带货的项目,也愿意通过自己的团队培训当地农民如何做直播,但目前面临土地流转费用无法和村民谈拢以及在流转土地上搭建直播间会面临政策限制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用好宣传,注重典型引路。由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导向,让他们敢想敢干、能干会干,加快补齐“精神短板”。在主流媒体开设“志智双扶”专题专栏,深度宣传报道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用榜样的力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市农业农村局、乡镇等借力文明村镇、新农村建设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评选等活动,引导形成“自力更生、限苦创业、勤劳致富”的导向。

(二)打好“组合拳”,建好共富工坊。学习淡溪镇陈坦村“老花镜”工坊模式,由属地乡镇牵头,对村级合并后一些闲置的办公楼、学校等场所进行规整,建设标准化的共富工坊,按照企业车间标准化流水线要求进行硬件配置,吸引更多企业提供稳定的来料加工业务。组建乡镇工作人员、村干部、企业方联合管理组,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确保共富工坊能保质保量保时完成生产任务同时保障员工权益。定期邀请一些企业的技术工人对共富工坊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可以联合多个村经济合作社成立联合总社,抱团发展。如针对企业旺季用工、企业产品外包等,联合社可以起到桥梁作用,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并输送到企业,或者承接外包业务到村里进行加工,实现山老区群众全年能有稳定的加工业务。

(三)抓牢牛鼻子,强化政策助力。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制定出台山老区就业创业激励办法,以政策“及时雨”激发“新动力”。包括:擦亮“老字号”特色产业,在大荆、湖雾等地打造文旅产品小微园,将近年外迁至台州等地的吊床、美甲等企业“回流”到我市;重新振兴仙溪花卉苗木、智仁竹笋等特色农业,推动本地产业多样化发展;在落实家庭农场补贴、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给予认定的职业农民社保补贴等方面对农户创业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将其培育成为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帮助联系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落实好扶贫信贷,着力解决创业发展资金这个关键问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或者推动群众充分就业中作出积极贡献、成绩突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干部、乡贤等进行奖励,激励他们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四)做实基本功,丰富技能培训。市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等部门加大对山老区群众的技能培训力度,对在家务农发展产业的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种植养殖、园艺等方面的实用技能。特别需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对青壮年直播等网络销售能力的培训。对有就业能力的,要开展对应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针对性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对纳入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给予一定补贴,并对共富工坊员工培训费用给予补助。同时,山老区乡镇每年要多次组织我市企业到当地招聘就业人员,增加群众就业机会。对当地劳动力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园区或城镇,牵头协调开通公交车辆线路,提供交通保障。

   )畅通大数据,精准做好服务。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利用产业大脑、政务信息资源等平台,共享企业产品生产外包和就业岗位需求。如由市大数据管理中心、人社局、经信局等牵头,研发“云通道”平台,根据共富工坊、企业外包订单、求职者信息等,在产品外包、空岗查询、人岗匹配等方面实现一键推送。同时利用好大数据,搭建“云指导”,实时监测调查山老区群体在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需求,为求职者提供分类就业指导和援助服务,促进就业成功率。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