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二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建设乐清“醉美”乡村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3年02月13日】

——林玲、赵萍萍、周海燕、林松、林晓琳、黄贤胜、蔡航凯、

林芳如、王洁委员代表乐成委员联络组的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乐清的城市蝶变、城乡融合步入了快车道,如何借“两山”之势,依托我市各乡村的自然生态及文化风俗优势,带动“醉美”山水文旅品牌腾飞,写好城市“拥山揽海”大文章,是我市乡村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以乐成城北为例,探索美丽乡村如何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理想乐园、乡村文化创业创新的希望热土。

一、基本情况

城北位于我市主城区北部,辖区面积约46.7平方公里,地域平均海拔500米,森林覆盖率近73%。原行政区划的城北共有17个行政村,2019年,经移民政策及撤村改社后,合为景南、景北2个社区及黄檀硐、秦2个自然村,现有常住人口约4300人。城北自然生态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古迹丰富,拥有景点280处,既有灵山顶、水飞谷、龙潭瀑、人面岩、天柱岩等八大自然景观,也有黄檀硐古村落、永乐古道等历史人文景观,还有龙台头梯田农耕、济头村正月十五非遗节庆等具乡土特色的民俗文化。

随着民宿、农耕、露营等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的兴起,城北也涌现出众多乡贤、有识之士创业的蓬勃景象。如,作为4A级景观村落的黄檀硐古村落,因村古、林茂、水美、石奇、洞怪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丹霞山露营小镇,地处景南社区上敖经济合作社,由当地乡贤租赁1700亩林地,打造以露营为主、集休闲娱乐及田园种植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其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娱乐种类深受温台等周边游客的喜欢。此外,还有下的溪谷游步道、灵山的千亩红豆杉、里章的灶前农家乐、龙抬头济头的节庆文化和梯田风光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研城北的文旅发展时,我们发现,当下这波由乡贤、创客等民间力量为主发起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振兴热潮,因缺乏系统的开发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地,正慢慢陷入单打独斗和未来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

(一)开发没有“主心骨”,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城北尚属城北乡时,乡政府的工作重心就是城北。并入乐成街道后,街道管理着偌大的辖区,反而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远在大山之中、人少地大的城北。为进一步挖掘古村落的文旅价值,目前黄檀硐古村落由市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开发运营,但因距离国运公司办公地点较远、涉及各方面琐事,导致整体进展缓慢,连完整的设计方案也尚未形成最终版本。“乐成·灵台山耕”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也因街道统筹管理不到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等因素,导致整体进度缓慢。

除了黄檀硐古村落之外,现下城北大部分的开发是由民间力量主导的,缺乏政府部门系统的统筹和规划。民间力量带动乡村产业兴旺虽在机制和管理上有一定的灵活优势,但受资本逐利影响,民间力量长期的无序开发易导致项目缺乏长远性且同质化严重,不利于区域良性发展。如里章村不断冒出的农家乐,存在菜品同质化严重、恶意低价竞争、环境卫生堪忧等现象。

(二)村社定位不清晰,建设用地及指标稀缺

2019年,我市开展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很多乡村撤村建居,纳入城市社区管理。由于一些乡村地处山老区等偏远地区,在实践中出现了“农村不像农村,社区不像社区”的现象。现在的城北就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撤村并社后,并入景南、景北两个社区的几个村落,就不能享受部分的农业政策。如村干部原有的工资补贴、各村建设项目的补助经费等,随着撤村并社后都相应取消,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遭到一定的打击。同时,成为社区后,也没有享受到社区理应获得的相关建设经费的支持。

城北产业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城北地处偏远、地大人少,全市每年分配给城北的建设用地指标较少。加之,市政府在大力发展新区经济中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为了占补平衡,城北的很多土地都被调整为永农地,由此更是加剧了城北建设用地稀缺的状况。如早年间灵山红豆杉基地拟打造康养项目,却因建设用地指标的缺失而最终“流产”。此外,各村落虽然留存了一些闲置的民房,但因移民等历史问题,这些民房的产权和土地性质无法得到定性,卡在既未被收归集体又未归还村民个人的“真空”阶段,无法利用这些老旧民房进行相关的项目改造。

(三)道路狭隘不通达,基础配套设施不足

道路通达则百业兴旺。以城北为例,进出公路主要有三条,分别是自淡溪方向进出的里山路,白石方向进出的双贤路,以及由乐成街道蜈蚣桥进出的乐北线。目前,主城区进入城北的乐北线道路狭隘且上山坡度大,其蜈蚣桥入口周边民房破旧、环境杂乱,这样的旅游主干道直接拉低了城市后花园的“段位”与“颜值”;黄檀硐古村落进出道路曲折陡峭,驾驶环境复杂,38座大巴就能被远远卡在3公里外的路口,游客只能下车沿着公路步行入村,体验感极差;风景秀丽的龙台头和济头梯田景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车道路。

除了道路交通,其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部分村庄和景点缺乏停车场、公厕或夜间照明,如灵山顶景区、黄檀坑水库、龙潭瀑等景点都没有上述像样的配套设施;部分村庄存在公共医疗设施短缺、垃圾污水处理混乱、电信信号较差等问题,如以农家乐闻名的里章村,垃圾污水处理不到位,路面较为脏乱,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北产业的发展与蜕变。

(四)资源项目不串联,产业融合发展受限

我市各大乡村的产业都处于萌发期,虽有城北望星谷露营基地、中雁星空露营基地、岭底正江山峡谷漂流等“爆款”项目,但从整体上看,各点碎片化问题突出,没有形成产业与资源的串联、项目与活动的联动。如作为城北“流量担当”的黄檀硐,没有与周边的郭公山、济头等景点形成合作互动,缺乏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且古村落内部的各产业项目之间也没有做到串联整合发展,彼此间还处于各自为战、争抢市场的阶段。

此外,目前还没有一个集中的产业协会或组织,经营者相互之间不甚熟悉,缺乏对产业串联发展的交流。如这两年间各乡村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家乐、露营基地和民宿,大多形式雷同,并没有结合各地的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新兴的休闲旅游项目与当地的特色产业融合度不够,没能带动当地农产品、农副产品等乡村产业共同兴旺。

(五)品牌定位不准确,宣传缺乏新意与力度

当前,我市的乡村文旅融合仍存在自身品牌意识不足、定位不准等情形。像城北虽拥有秀丽的灵山景区和黄檀硐古村落,却更多强调其自然风光和古村落,没有融合当地历史文化去研究自身优势,更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标签。反观永嘉沙头,其以楠溪江山水结合永嘉学派等文化名片,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效益,成功打造了温州中心城市最美“后花园”品牌标签,永嘉书院、网红村豫章村、百里楠溪民宿等景点让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宣传“功夫”不到位。当前,针对我市乡村旅游的推介宣传,几乎没有正规的推广平台,大多依靠民宿、农家乐、露营基地等的经营者在朋友圈发送图文进行宣传,并没有形成持续化、一体化的团队营销,也没有抓人眼球的视觉广告及撩人心弦的绝美文案。反观丽水景宁,通过举办“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活动、引进《乡村大世界》《奔跑吧兄弟》等节目、聘请专业团队直播引流等宣传营销手段,使景宁在短短数年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畲族小城和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的网红打卡地。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统筹,画好全域发展规划图

提高乡村建设重视程度,谋划乡村建设长远发展。以共同富裕及全域旅游为出发点,引导各乡村制定自身长远规划、坚持持续运营。支持各乡村充分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情民俗等特点,聘请专业团队为乡村未来发展建设进行整体开发布局,画出能够承载本土山水乡情的产业发展规划图。集中主管单位的相关职能并设定目标任务,如城北的片区化分散问题,可集中管辖并强化对城北的统一运维管理,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构建文旅休闲产业开发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针对涉及国有开发运营主体参与的项目,可设立考核机制,提高各建设、运营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让其专心做研究、用心出精品。此外,要制定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及发展动力保障机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民营经营者勇于创新,从而吸引落地更多的商业服务机构,实现全域蓬勃发展。

(二)理清定位,搭好撤村并社政策路

因城市建设而涉及社村改造的乡村,要根据现有的区划建制并结合自身性质,抓准“社中村”的定位。可借鉴城北“乐成·灵台山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中对两社区沿线建设给予农业资金支持的做法,争取让景南、景北两社区各经济合作社能获得更多的惠农资金支持。积极争取社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关经费,将撤村并社视为行政建制的升级,即保留原有的补贴政策,并借助社区属性提高居住环境,真正做到村社不分家。充分利用闲置房屋,通过不改变房屋性质的“微改造”实现产业用地的落实;在集中管辖、统一规划后,相关部门可通过租赁、征收等方式收纳闲置房屋,再根据具体落地的产业将房屋出租给运营方进行改造使用,有效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稀缺的情形。

(三)通达道路,建好设施完善景观线

充分考虑各乡村未来发展的定位及布局,道路在设计时要做到各村各景点之间应连尽连,并给后期改造升级预留充裕空间。如城北新规划的自湖上岙入山的新乐北线、祺泰·白云尖项目规划的黄村到坭支线,建议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布局,拓宽景点进出道路,预留相应的公交站台,同时,融入观景台、通信基站及新能源充电桩等配套旅游服务设施,顺势打通各村落、景点之间的连接,使新线路的沿线建设尽量展现藏匿于山野林间的美丽景色,丰富沿途的道路景观。此外,加强各村庄、景点的停车场、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旅游变得更加舒适。

(四)融合三产,连好产业兴旺共富圈

将乡村旅游融入我市全域旅游范畴,强化各乡村与全市文旅资源的串联融合,并结合各乡村自身特色与相应产业,打造多条旅游线路,实现各区域共同发展。以城北黄檀硐古村落为例,将其高知名度作为引流点,通过游步道与西边自然景观优美的郭公山、南边拥有梯田文化园的济头等景点相串联,并融入拥有节庆和美味盘菜的龙台头、以农家乐闻名的里章,让各处的文旅休闲产业联动起来。进一步完善文旅休闲产业与当地农产品、农副产品等特色产业的融合,鼓励文旅休闲产业带动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上餐桌、上带货链接,带火农产品的销路,带领当地村民走上致富路。此外,建议成立我市文化旅游发展协会,并设立各区域分会,增进各区域乡贤、创客与街道办事处、文广旅体局等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打响品牌,讲好美丽乡村文旅事

找准乡村文旅“拥山”主题品牌,做好我市“拥山揽海”文章,推动与“醉美乐清”建设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加强文化赋能,深度挖掘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具有本土乡情、融合本地景色的差异化文旅品牌。如,城北可深入研究黄檀硐村、秦南村、郭公乡村的历史学问,讲好祖先们避世入山、打造世外桃源的历史故事,形成“修养避城北,静享慢山水”的供需大场景,提炼让城市人群神往的“归隐”“修心”等品牌定位;大荆、岭底等地可利用革命老区的性质,宣扬红色基因,树立“坚韧”“爱国”等品牌定位。另一方面,因时造势,引进优秀的文创团队,做好宣传文案策划及新媒体平台推广,为乡村休闲旅游引来客流,实现良性运转。如,以“呼吸健康”“自然康养”的宣传文案吸引眼球,让我市山林乡野成为名副其实的疗休养胜地;成立乡村文化旅游宣传联盟,设立统一的旅游积分奖励机制,鼓励游客通过在各大媒介平台中上传游记心得和短视频等获得积分,积分可在联盟成员处消费抵扣,以此形成广泛的传播与持续的热点,进一步打响我市乡村文旅的知名度。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