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二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构建特色志愿服务体系 打造城市文明新名片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3年02月13日】

——倪烨梓、朱有发、李律瀚、张晓铳、郑元铜、叶文胜、

卢云颖、倪洁委员代表侨联界别、城南委员联络组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志愿服务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社会活力的具体体现。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市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工作氛围逐渐浓厚,志愿服务事业日益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志愿服务队伍1409支,注册志愿者22万人,主要来自于市直单位、乡镇(街道)、社区、民间群众。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67985场次,时效4293857.27小时,参与服务志愿者1221255人次。通过长期以来的实践发展,我市的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服务群体的不断变化,我市志愿服务工作在走向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制度体系不完善,激励保障不够

1.组织管理过于分散。根据《志愿服务条例》第五条规定,我市要求由市文明中心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但是我市志愿服务组织实质上仍由文明中心、组织部、妇联、文广旅体局、团市委等多个部门主管,没有形成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的组织架构,导致志愿服务存在多头对接、多头报送等问题。如,市文明中心牵头的文创类志愿活动,市委组织部牵头的党群、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等志愿活动,市文广旅体局牵头的文化礼堂志愿活动,市工青妇等组织牵头的志愿帮扶活动,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每次活动都要在各个平台上去登录,信息需要发给不同的牵头单位,造成志愿者精力时间上的浪费。

2.评估激励机制亟待完善。对志愿服务时间、质量认定缺乏统一的依据和平台,尚未形成权威性评价体系,且对志愿者的激励措施不多。如志愿者志愿服务虽在乐清文明实践中心平台上有积分,但积分的作用不明显。

3.经费保障力度不够。我市没有将对志愿组织的资金纳入正常经费预算,只能依靠专项活动的经费申请。而志愿者群体以学生、离退休老年人以及家庭主妇为主,自身收入不高,参加活动时交通费、食宿、医疗、保险等没有明确的机制保障。如2022年我市拨付志愿服务经费仅110万元,相比其他地区相差甚远。由此,一些专业性强的志愿者组织无法扩大服务规模,还有一些社区因无法支付通勤等费用,只能依靠辖区志愿者,志愿服务内容容易出现表面化、应付化。

(二)部分志愿服务活动质量不高,部门把控不足

1.作风不实。部分志愿服务有“作秀”成分,形式大于内容,侧重“拍照打卡”,违背了志愿的初衷。在志愿者当中,有的为了应付检查,有的为了自己名声,有的为了露脸交朋友,导致一些活动时常挂着“高大上”的头,却“老鼠尾巴”式的收尾,还千方百计地找媒体夸大宣传。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很多单位组织人员参与捡垃圾或者“扫楼”活动,但是一些人员到现场就是摆个样,拍个照,敷衍了事。

2.项目雷同。一些志愿者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环境卫生整治、垃圾分类、疫情防控宣传等基础性工作上,志愿服务项目趋于同质,且集中在部分时段,在文明创建、助老助残、贫困救济、文艺演出、社区服务等方面尚未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

3.管理不严。部分单位和社区对志愿服务管理存在漏洞,流程把控不足,一些志愿服务也没有向职能部门报备,导致活动“未达预期”,甚至还有志愿者将荣誉占为己有。如,在某镇交通疏导工作中,某群团组织负责人“立功心切”,直接组织那些不懂交规又缺乏指挥经验的学生志愿者带着红袖套指挥交通,场面变得更加拥堵,还造成安全隐患。又如,2020年初,热心的海外侨胞纷纷捐赠抗疫物资,当某物资辗转几万公里到达温州机场时,相关部门指定了志愿者到机场提取,结果在报纸上公布捐赠名单时,志愿组织竟然变成了捐赠者,严重伤害了海外爱心人士的感情。

(三)部分志愿者响应度不高,业务不专不精

1.队伍活跃度不高。近年来,我市志愿组织增长迅速,在册1409支志愿者队伍,实际上真正定期开展活动的不足200支。志愿者注册人数达22万,其中大部分是“僵尸”志愿者,更有一部分志愿者是“被注册”。如,一些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注册为志愿者;一些乡镇村居按户籍人口10%以上的比例,将群众注册为志愿者。同时,很多志愿者热衷于热闹的群体活动,对要求耐心细致且长期需求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社区服务、养老院助老、居家养老、留守儿童关怀等)“冷若冰霜”。需要帮助的群众有时候“无人问津”,有时候又被服务的“晕头转向”。如,各个爱心类志愿组织在九月九重阳节纷纷去养老院给老人洗澡、理发、修脚,有一些老人甚至重复被“洗”十几次。

2.队伍专业性不强。我市志愿者准入门槛低,基本上没有经过面试、签约、培训等环节,随进随出。据统计,89%以上的志愿者是没有经过专项技能培训和辅导直接参与志愿活动。如,志愿者使用没有经过消毒的刀片为养老院老人修脚,连基本的卫生知识都没具备,很容易给老人带来健康隐患。同时,我市心理咨询、健康保健、艺术技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专业志愿者甚少,而群众又非常需要,经常被假冒志愿者的别有用心之徒“钻空子”、打“擦边球”,用于商业牟利。

(四)数字化建设水平不高,供需对接不畅

1.志愿活动签到平台操作繁琐。目前,我市志愿服务大数据平台主要依托“志愿浙江”,登录方式不够便捷。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平台有志愿汇、志愿浙江等,志愿者参与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要提前报名,到点到时间登入平台系统进行签到、签退,流程设计死板,偶尔忘记签退则相当于没有参与志愿活动,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无法“留痕”。

2.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当前我市缺乏一个统一信息交流平台,志愿服务力量的发挥主要还是依靠行政组织从“供给侧”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安排,自下而上的“需求侧”服务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满足。有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时找不到足够的志愿者,而很多在外大学生和本地志愿者想参加活动却找不到志愿服务组织。调研发现,我市不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严重缺乏由政府在背后推动的持续性社会关爱志愿服务,给一些非法宗教组织提供了扩大阵地的空间。

三、几点建议

(一)健全组织机制,构建“保障+激励”体系

一是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由市文明中心牵头,各部门团体协同配合,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统筹领导、分类管理。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指挥体系,推动紧急状态下志愿服务动员、运行和保障机制。二是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建立“志愿银行”及相应回馈机制。志愿服务达到一定时长的志愿者可以优先使用公共资源,在工作应聘时由志愿服务主管部门出具证明给予肯定及推荐。三是落实专项资金保障志愿服务。解决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活动经费、阵地、专业指导人员等问题。对已建立的乐清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开启良好的机制运作,性质为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由市财政部门予以拨付,主要职能为对全市重大志愿者服务项目、志愿者培训项目等进行资助。

(二)强化阵地建设,发挥“区域+品牌”效应

一是培育服务品牌体系。扩大政府采购服务清单范围,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育扶持政策。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孵化机制和导师帮扶结对制度,完善志愿服务项目评价体系,培育和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和专业性强的项目品牌、一批服务优质可靠和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二是多样经济形态支持服务。鼓励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公益,资助社区、农村、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推动企业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创新志愿服务项目。三是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激发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谋划开展志愿服务融入社会全领域、全人群活动。

(三)建设专业队伍,强化“社区+部门”作用

一是依托属地社区,推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以社区党支部、网格员、辖区单位为基础,努力形成“专业社工+辖区单位+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队伍。如,借鉴蓝天救援队通过设置多种不同岗位增强救援专业性的经验,推动教师志愿者走进社区给孩子们开展辅导作业及思想品德教育等服务,推动医务人员志愿者给社区居民传授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并普及医疗卫生常识等。二是依托主管部门,抓好专业教育培训。将志愿者团队由增加数量向打造质量方向转移,依托主管部门,根据志愿者的专业及专长,由业务主管部门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如,由应急管理局对救援类志愿协会,民政局对助老助残类协会进行培训,使其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推动建立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学院(基地),招募培育一批由专家学者、科技人士、业务骨干等组成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师资团队。

(四)搭建智慧平台,贯通“管理者+志愿者+服务者”渠道

一是统一组织管理。以信息技术推动志愿服务管理升级,理清并贯通各条线志愿服务数字平台,建立全面覆盖、动态更新、联动共享、功能齐全的志愿服务管理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优化管理功能。探索志愿组织登记备案制度,对不具备法人登记条件的,鼓励按主管单位或挂靠组织,到民政部门登记备案,也可通过网络登记,实现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应登尽登、规范管理。三是实现供需对接。构建志愿者组织服务网络平台,既为志愿服务供需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也为志愿者之间、志愿者组织之间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及时发布供需信息,提供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等志愿服务信息化、规范化流程,促进志愿服务资源高质量供给、高效率配置、高水平统筹。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