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陈宇强、张楠、黄胜洲、金柱、胡伊特、薛子夜、
倪烨梓、王倬委员代表柳市委员联络组
在温州市大力实施“一江两岸”发展战略的背景之下,乐清市抢抓“拥江融入、产城融合”机遇,加快推进瓯江两岸统筹规划和协调开发,对标示范引领,高站位谋划乐清滨江新区建设,高起点打造瓯江北岸高品质滨江岸线,使滨江新区成为深度融入温州都市区主中心和空港经济圈的先行区,推动乐清主城区向南融合发展,全力迈入“瓯江时代”。乐清新的产城建设爆发点即将在滨江新区展现,未来之城、科技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呼之欲出,势必在新一轮的温州湾区经济发展浪潮中写下浓厚的一笔。
一、基本情况
滨江新区首期规划选址北起北白象镇北环南路(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南至乐清滨海大道,东至柳市镇曹田村,西临磐石数据中心,规划范围7.23平方公里,其中先行启动区建设约2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额约200亿元。滨江新区板块背靠柳市、北白象两大工业重镇,在特色小镇及“万亩千亿”建设的基础上沿江拓展,是乐清承接温州都市区向北跨的桥头堡,具有多项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滨江新区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与乐清主城区约20分钟车程。周边有四个高速互通口(柳市北互通在建),从新区至乐清动车站和龙湾机场均只需要15分钟车程,温州轻轨S2线今年即将通车,将纳入温州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二是产业基础雄厚。滨江新区紧邻柳市镇、北白象镇建成区,东临乐清经济开发区,坐拥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核心区。区域内的乐清智能电气小镇是温州首个省级命名的高端装备制造类特色小镇,区域内集聚的正泰、德力西、云谷等龙头企业,是乐清电气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也是温州湾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要素资源集聚。柳白片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具有高度的市场影响力、经济吸附力,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同时,瓯江新区因南临瓯江、北靠雁荡而拥有独具特色滨江风貌,通江达海、河网密布,湿地资源丰富,有利于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态和景观风貌。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城融合发展缺乏深度
产城融合的关键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滨江新区计划围绕区域内现有电气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增量及传统产业存量升级发展,推动电气产业与相关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物联网、智能传感器、新业态等领域的布局,实现从工业基地向产业新城的全面转变。但是当前,滨江新区的产业定位要求片区不能引入常规生产制造,新区周边的乐清智能电力物联网“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西区、乐清经开区等可以满足企业生产需要,一定程度上会对产业招引形成掣肘。目前正泰物联网产业园区、云谷互联网创新中心、乐清柳禾电气科创园均处于招商状态,产业选择可能和滨江新区产业方向不同,不能有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滨江新区的产业实施路径尚未落地,没有在产业选择和业态布置上进行路径的明晰,只规定了相应的产业区分布,颇有建空中楼阁的感觉。且产业招商一体化的具体做法、落地空间以及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等仍不明晰。同时,滨江新区对本土人才资源吸引不足,缺乏人才技能提升的环境。据调研,本土规上企业中普遍存在中层及蓝领对住房落户有需求,特别是柳白片区的人口基数大于城区三个街道总和,但一直缺少环境好、配套强、面积适宜的商品住房。人口流入才是城市生命力关键所在,受制于城市能级,在异地引入高端人才难度极大,如果连本土现有人才资源不能吸引集聚过来,将错失发展机遇。
(二)规划设计进度相对滞后
按照现行控规,滨江新区近期建设范围内总用地面积为2769亩,其中住宅用地888亩(32.07%),产业用地465亩(16.79%),保留用地367亩,市政道路、绿化、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1049亩。计划拆除居住建筑面积约81.54万平方米,规划安置小区用地,总建筑面积约65.56万平方米,容纳人口约1.6万人。先行区从2022年5月份开始征迁安置的工作,要求年底前完成拆迁签约。但是整个先行区所在区域目前还是参照2012年的空间规划,对于相关土地属性问题尚未调整完毕,整个先行区的规划设计尚未最终确定。规划设计确定后,预计2023年6月份才能正式开始调整先行区控规修编,这相对于征迁安置工作有较大的滞后期。整个先行区提前过早的拆迁,预计将会增加拆迁成本近10亿元,包括过早支付拆赔款带来的利息、拆赔款选择方式不同带来的财务成本等。同时,滨江新区在交通规划上“沿江不通江”的问题有待解决,延伸电器城大道连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的过江隧道等关键道路急需启动建设。
(三)政策要素保障力度不足
近些年,乐清市制定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产业招引政策以及人才招引政策,但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的宏观政策环境差距非常明显,和浙江省、温州范围内竞争对手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在乐清市域内,滨江新区的产业招引一定程度上和乐清经济开发区、总部经济园、乐清湾临港经济开发区等雷同。在城市集聚上,和乐清城区中心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难以媲美。滨江新区先行启动区建设计划采用ABO模式(即由政府授权单位履行业主职责,依约提供所需公共产品及服务,政府履行规则制定、绩效考核等职责,同时支付授权运营费用),建设周期控制在5年以内,投资金额在200亿元以上,在城市设计基础之上完成从图纸到现场的工地建设。新区完成建设后产生的土地出让收入和项目经营性收入再通过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计提后拨付给平台公司。据调研,目前滨江新区仍尚未确定投融资主体、ABO合作伙伴以及投资资金来源。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布局、创新机制,实现片区产业新腾飞
1.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招引上明确新产业方向及门槛,以“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为主招方向,融合智能电气产业,实现与经开区、乐清湾临港经济开发区等平台既有差异也有融合,促进联动发展。在平台建设上以现有的正泰传感器产业园、云谷创新中心等平台为基础,围绕主导产业制定“一园区一特色”方案,形成多板块、矩阵式协同发展格局。在新区内打造高级别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企业研究院技术力量,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赋能,吸引企业研发设计部门集中落地,同时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试行“以商招商”激励制。乐清企业的产品应用广泛,涉及电力、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高端装备设备、半导体等众多行业,行业客户遍及国际领先企业和国内优秀行业头部企业。建议对乐清企业实施“以商招商”捆绑激励。梳理乐清本土现有企业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的合作关系,鼓励链中企业牵线招引上下游头部企业,落地后对企业或个人给予捆绑奖励土地或资金等要素,实现“好大高”项目落地。
(二)以才为本、高标制定,打造宜商宜居新高地
1.做好引才育才留才文章。在大力度引进人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用人才培育,远期谋划引入与产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研究机构与本地企业建立各类特色产业学院试点,加强技术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培育。充分利用现有本土人才资源,放宽人才住房保障限制条件,规划建设更适合当下的高中低多层次人才用房体系,增加核心地段配租配售房源,吸引现有白领、蓝领阶层新乐清人落户新区,并严格落实好“房住不炒”政策,确保人才安居。同时,高标准统筹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建设,提升人才居住体验感,以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为目标打造宜居滨江新区。
2.制定“一行一策”。围绕主导产业谋划制定产业基金政策、招商引资专项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科创研发奖励政策、人才引进补贴政策等系列配套政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等对土地等要素并不敏感,但对产业基金、融资、人才等要素支撑的需求更高。可以针对目标招引行业制定“一行一策”的特殊政策,根据行业的特点量身定制,如针对半导体行业、新能源储能板块、电子信息行业的产业链企业等实行差异化的招引政策。
3.学习先进经验。规划编制考虑土地使用性质的复合性,更贴近城市运营需求,可学习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的做法,如江阴市实施功能混合和空间分层的复合用地模式,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又如青岛市高度注重国有企业(政府平台公司)深度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城市公共设施与事业的建设和管理,有效提升国有资产优质化,通过运作产业资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规划引领、完善基建,建设醉美之城新窗口
1.强化规划引领。柳白片区并不是一张白纸,“城中村”数量多、改造难度大,除拆改之外,可以更多地通过城市有机更新融入总体布局。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对上园工业区、湖横工业区、白鹭屿工业区等数量多而零散的工业区进行综合整治和整合提升,以实现从工业基地向产业新城的全面转变。要开展高水平的城市设计,统筹规划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同时,发挥滨水空间在城市景观塑造上的优势,以广州、厦门、青岛等国内外著名滨江城市为标杆,打造魅力宜居新区。
2.合理安排进度。加快滨江新区城市设计和控规编制,放缓拆迁速度。建议充分合理匹配时间进度,加强与温州资规局的对接,在城市设计和控规编制的评审确定上能够尽快提前完成,拆迁签约的工作按照市政府要求进度进行,对拆迁速度适当进行调整,按项目进度需求进行,节约财务成本。同时推进与ABO合作央企的商务谈判和签约,推动资金的分期落地。
3.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滨海大道一期建设,推进二期前期,打造串联港区、中心区、经开区、滨江新区的沿海沿江大通道。系统建设新区骨架路网系统及市政基础设施骨架系统,为功能区块“弹性空间、有机生长”提供设施支撑。争取尽快启动电器城大道延伸至灵昆的过江通道的前期工作和谋划,远期规划更多过江通道及市域铁路、快速路等,拉开新区城市框架,密切瓯江两岸交通联系,实现两地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