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第23届中国电器文化节暨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新能源产业发展专场在乐清举行,600多名行业翘楚、专家学者、商界精英等齐聚乐清,共谋共话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 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随之也带动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蓬勃发展。乐清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被列为加快发展的百亿产业之一,这也意味着它将成为乐清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日前,乐清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对乐清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前景开展调研,并提出转变战略思维,加强统筹布局,建立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政策体系等相关可行性建议。 “底子”不够厚 新能源时代,每个城市都在发力抓住产业机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乐清作为“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以工业之城、民营经济先发地闻名全球。新能源产业作为乐清未来发展产业,当前也在积极培育中,聚焦智能低压电气、智能电网及成套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发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相对离散,缺乏集群效应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是政策支持保障不足够,2022年1月,温州市制定出台《温州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若干政策措施》,首次提出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强调了产业配套体系的建设,以瓯江口、龙湾区、瑞安市、乐清市为产业核心区,分别推进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金属)、电子元器件及充电设施等建设,初步构建涵盖新能源整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的全产业链条。2022年乐清市政府出台了《乐清市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若干政策》(乐政发〔2022〕6号),该政策为普惠性的综合政策,虽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但相对来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相对滞后,扶持政策比较“单薄”。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要求整体偏高,与乐清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调研中也发现,乐清相关企业在上游材料、设备、委外加工件等协同生产要素方面存在“木桶短板”,需要依赖外地产业链,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协同机制缺乏,造成产业发展链条较“脆弱”的现状。 “里子”不够强 “调研中发现我市一家汽车新能源线束企业,产值很高,但发明专利只有1个,去年就遇到了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影响企业形象与发展。”调研组委员介绍,乐清市新能源汽车配件产业创新研发力度不够,多数企业在材料、设备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多,导致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专利布局意识比较淡薄,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给企业带来运营风险。 一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相比于传统的汽车行业,技术针对性更强,需要更多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但乐清在人才支撑力度方面也显欠缺。首先是职业教育方面的支持不足。新能源汽车行业相比于传统的汽车行业,技术针对性更强,需要更多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但目前我市职业技术学校中,仅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五年一贯制),无法为我市制造厂家提供产业技工支持。另一方面,缺乏对中高端人才的有效吸引力。中高端人才无法适应本地生活,加上当地没有合适的人才交流圈子,难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提升,往往无法长期坚持在乐清工作。如乐清某知名企业从家电行业转型新能源汽车行业,从外地企业挖来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并给予优厚的薪资和高端生活保障,然而这些高管最多在乐清工作2-3年就会选择离开。 委员建议 ●为行业发展加足“马力” 委员朱湉湉:建议市政府统筹全局视角,围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关键电子元器件”两大建设目标,运用“波特五力”等系统战略思维,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政策文件,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委员王腾飞:拓展金融供给渠道,尝试设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银行加大对相关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和优惠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本地一级配套供应商企业积极上市。推动有实力的二级配套供应商积极向一级配套供应商转型,对当年新成为新能源汽车整车一级配套供应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委员郑伟:建立乐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推动其在信息共享、行业研究、标准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会员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协同攻克关键共性基础技术难关,促进我市模具生产、传统铸造、表面处理等上游配套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市整体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委员周然:引导乐清相关企业在产品上做好精益化生产和数字化升级,并鼓励企业及早做好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提早规划投入研发资源。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也是“一把手工程”的理念,促使企业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研发,优化内部知识产权管理结构,提升核心技术保护力度。 ●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委员周剑:加强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并在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校区设置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借鉴上海嘉定区的“乐清市·南翔镇科创合作基地”等成功经验,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重镇的“科创飞地”建设,积极引才育才,缓解研发端和市场端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委员张银迁:加强本地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除了在人才结婚落户、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之外,学习借鉴常州市高新区定期举办产业协同发展沙龙活动的经验,形成良好的人才交流互动氛围,促进专业人才的学习和成长,帮助他们形成对本地的归属感。委员高银淼:围绕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建立精准招商项目库,面向国内外头部企业开展定向招商,力争实现引来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局面。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推广我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品牌,在举办的电气产业、世界青年科学家等峰会上,设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相关主题论坛,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