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俭若
一、张冲中学毕业后,考取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为自筹学费,冒名顶替,冒充一位名叫“鲍冲”的考生,当了一回“枪手”,以致一度“丢失”了自己的姓和名。直到在北京交通大学就读快一年,才由其岳父高谊,向乐清教育局提出申请,恢复原来的姓氏。 二、张冲在北京求学期间,与乐清籍青年合办《乐清导报》,面对群雄林立的天子脚下,竟敢以小搏大。张冲想凭自己的文章获取“稿费”,作为“半工半读”的收入,以补家用。 三、张冲的“游学”经历。莫斯科中山大学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刚到学校时并不会俄文。学校当局成立了翻译局。张冲凭借自己的俄文底子,获得翻译教材工作。这是集最先接触马列主义教材、提高自己俄文水平、获取工作报酬一举三得的工作。每年寒暑假成了张冲“半工半读”,有钱养家的机会。借此,他的学历中,有了一段名符其实的“游学”经历; 四、张冲在哈尔滨求学期间,曾任国民党市党部青年部长,享有部长级待遇的“津贴费”。张冲追求个人政治信仰,与用“津贴费”来瞻养和抚养自己的亲人并不矛盾。因为老家中等着他的是,被一双小脚所困的寡母和结发妻子,以及一双嗷嗷待哺的儿女,需要这位男人提供生活来源。 五、张冲在东北入狱期间,每每在回复其二哥来信时,都称自己并不缺钱。原来靠的是他为狱友排忧解难,来换取“报酬”的办法。此类事传到张学良耳朵里,称赚取这点“芝麻绿豆钱”,不足以解决家中老小的生活困境,便在张冲出狱时,一次赠予3000大洋。结果,这笔天价巨款大都分给了家乡生活困难的亲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