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挖掘、培育、宣传有主题、有特色、有内涵的志愿服务项目,日前,“浙江有礼 孝行乐清”2023年乐清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活动暨项目大赛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14支参赛的志愿队伍涉及助老助残、助学支教、卫生环保、全民健身、文化文艺、关爱困境儿童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乐清市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乐清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工作氛围逐渐浓厚,志愿服务事业日益蓬勃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服务群体的不断变化,志愿服务工作在走向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日前,乐清市政协委员通过调研、开座谈会等形式,为推进志愿服务精细化运作,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体系不完善 管理略松散
目前,乐清志愿服务组织由多个部门主管,志愿服务存在多头对接、多头报送等问题,每次志愿活动都要在各个平台登录,信息报送给不同的牵头单位,这也导致志愿者精力、时间浪费。经费保障力度的欠缺,使一些专业性强的志愿者组织无法扩大服务规模,还有一些社区因无法支付通勤等费用,只能依靠辖区志愿者,志愿服务容易出现表面化、应付化的情况。
个别志愿服务还存在“作秀”成分,形式大于内容,侧重“拍照打卡”,违背了志愿的初衷。而志愿服务质量认定缺乏统一的依据和平台,尚未形成权威性评价体系,且对志愿者的激励措施不多。如志愿者志愿服务虽在乐清文明实践中心平台上有积分,但积分的作用不明显。
调研组委员对志愿服务内容进行了梳理,发现内容基本停留在环境卫生整治、垃圾分类等基础性工作上,志愿服务项目趋于同质,在文明创建、助老助残、贫困救济、文艺演出、社区服务等方面尚未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部分单位和社区对志愿服务管理存在漏洞,流程把控不足,一些志愿服务也没有向职能部门报备,导致活动“未达预期”。如在一次交通疏导志愿服务工作中,缺乏指挥经验的学生志愿者戴着红袖套指挥交通,导致路面拥堵未改善,还造成安全隐患。
服务易扎堆 供需不平衡
“部分志愿组织和个人,比较热衷节日性、短时型的活动,而对一些要求耐心细致且长期需求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社区服务、养老院助老、居家养老、留守儿童关怀等)往往有所疏漏。”调研组委员介绍,走访中就发现了一个案例,一家养老院在重阳节时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志愿者,而出现提供的服务和慰问品雷同的尴尬局面。
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志愿队伍专业性不强,大部分志愿者没有经过专项技能培训和辅导直接参与志愿活动,群众非常需要的心理咨询、健康保健、艺术技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专业志愿者却甚少,往往被假冒志愿者的别有用心之徒“钻空子”、打“擦边球”,用于商业牟利。
目前,我市志愿服务大数据平台主要依托“志愿浙江”,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平台有志愿汇、志愿浙江等,志愿者参与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要提前报名,到点到时间登入平台系统进行签到、签退,但流程设计比较死板,常常有志愿者发生忘记签退则相当于没有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我市志愿者服务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志愿服务力量的发挥主要还是依靠行政组织从“供给侧”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安排,自下而上的“需求侧”服务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满足。有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时找不到足够的志愿者,而很多在外大学生和本地志愿者想参加活动却找不到志愿服务组织。
委员建议
健全组织机制,构建“保障+激励”体系
委员倪烨梓: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由市文明中心牵头,各部门团体协同配合,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统筹领导、分类管理。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指挥体系,推动紧急状态下志愿服务动员、运行和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建立“志愿银行”及相应回馈机制。
委员朱有发:落实专项资金保障志愿服务,解决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活动经费、阵地、专业指导人员等问题。开启乐清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良好的运作机制,对全市重大志愿者服务项目、志愿者培训项目等进行资助。
强化阵地建设,发挥“区域+品牌”效应
委员李律瀚:培育服务品牌体系,扩大政府采购服务清单范围,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育扶持政策。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孵化机制和导师帮扶结对制度,完善志愿服务项目评价体系,培育和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和专业性强的项目品牌、一批服务优质可靠和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
委员张晓铳:多样经济形态支持服务。鼓励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公益,资助社区、农村、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推动企业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创新志愿服务项目。
建设专业队伍,强化“社区+部门”作用
委员郑元铜:依托属地社区,推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以社区党支部、网格员、辖区单位为基础,努力形成“专业社工+辖区单位+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队伍。如借鉴蓝天救援队通过设置多种不同岗位增强救援专业性的经验,推动教师志愿者走进社区给孩子们开展辅导作业及思想品德教育等服务,推动医务人员志愿者给社区居民传授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并普及医疗卫生常识等。
委员叶文胜:依托主管部门,抓好专业教育培训。将志愿者团队由增加数量向打造质量方向转移,依托主管部门,根据志愿者的专业及专长,由业务主管部门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推动建立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学院(基地),招募培育一批由专家学者、科技人士、业务骨干等组成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师资团队。
搭建智慧平台,贯通“管理者+志愿者+服务者”渠道
委员卢云颖:以信息技术推动志愿服务管理升级,理清并贯通各条线志愿服务数字平台,建立全面覆盖、动态更新、联动共享、功能齐全的志愿服务管理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志愿组织登记备案制度,对不具备法人登记条件的,鼓励按主管单位或挂靠组织,实现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应登尽登、规范管理。
委员倪洁:构建志愿者组织服务网络平台,既为志愿服务供需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也为志愿者之间、志愿者组织之间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及时发布供需信息,提供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等志愿服务信息化、规范化流程,促进志愿服务资源高质量供给、高效率配置、高水平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