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楷、薛子夜、郑向乐、张楠、薛文锋、潘慕华委员代表柳市委员联络组的发言
发达的专业市场是柳市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广大中小企业共享的商品销售与原材料采购平台。柳市电器城等市场作为“中国电器之都”最早绽放的“金名片”,吸引无数八方宾客,盛名享誉海内外。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当前,柳市电器城、五洲国际电器城、有色金属市场、电子市场、气动市场、金炉铁皮市场、钢铁市场、旧货市场等专业市场虽然依旧活跃,但却日渐呈现“疲态”,已然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我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三升一优”作为打造县域标杆的主攻方向。我市经济发展对专业市场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传统市场升级换代、二次振兴发展已势在必行。
一、当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老市场低小散现象普遍,分布上不合理,市场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合理规划
一是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不强。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柳白片区的专业市场30年如一,多数老市场规模不大,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除了电器城等少数几家市场,其余专业市场普遍存在经营户主体数量增加缓慢、市场交易额“徘徊不前”等现象。如:电子市场仅占地2亩,共108个柜台,年交易额仅8000-9000万元;气动市场占地2亩拥有60多家商铺,算上周边100多户临街店铺,也仅160多家商户。二是布局分散,市场功能不全。若以有色金属市场为中心,位于长虹村的电器城与其相隔一公里;上园电子大厦、有色金属市场、气动市场三者虽相距不远,但也有近500米的路程;金炉铁皮市场、钢铁市场、旧货市场等之间的距离均有3公里左右。这些老市场的空间小、局限性大,所以周边基本上都已延伸出与市场相对应产品的一条商业街,店铺内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基本不具备高新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商品检测、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能力。加上道路周边交通堵塞、停车困难,客户采购非常不便,无法满足电器供应链一站式采购的要求。三是发展空间不足,与城市发展不适应。有些专业市场自然集聚、随势而形成。以金炉铁皮市场为例,该市场是以农民联建房的方式形成的市场,占地137亩,共644间(每间房价约50万元、每间租金约1.5万元),商户500户。基本上是一楼市场,楼上是住户,个别门店还兼带一台车床现场“轰隆隆”生产着,这里的住户只有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车床的轰鸣声和货车装卸货的“轰咚”声之中。
(二)老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设施老化滞后,反成为城市管理“老大难”
一是市场“旧颜难换新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框架的拉大,老市场的配套设施缺陷凸显。由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市场业态混乱等问题,导致老市场成为柳白片区“脏乱差”区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如柳市电器城内市场脏乱现象随处可见,内部楼道拥挤,建筑物老旧甚至有沉降现象、存有较大安全隐患,有网友戏称“老电器城透着一股破败的气息,感觉一进去就好像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停车状况为例,市场内有柜台的经营户共1400家,每天车流量超2000辆次,附近停车位却只有近百个,还有部分商户将车辆作为仓库屯货使用,久占固定车位。当前虽已把出入口小广场、周边花坛、景观带、人行道等增划为停车位,但还是杯水车薪,“停车难”问题依然严峻。据市场工作人员反映,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需要在周边转半小时以上,才能停下车。许多经营户的车,就停在3公里外,徒步上班。能在附近抢到车位的人,进出只能在单车道的缝隙里行动,车与车之间以“微米”距离擦肩而过,若遇迎面来车,堵车乃是常态。二是阻碍“城乡升值”。诸多老市场与居民区交错混合,周边配套设施也跟不上,处境颇为艰难。其中,电子市场位于柳市镇上园中路,东面与北面没有道路,几乎与民宅共墙,朝南道路12米宽,朝西道路仅6米宽。气动市场位于柳市镇新市西街,楼顶上是一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均融在居民区之间。位于柳市镇上园新村的有色金属市场(俗称铜场)占地20亩,拥有210户商户300间商铺,算上周边临街商户共有600多户,系全国铜、铝集散地。该市场基本上没有受到网络经济影响,至今依然保持茂盛的交易状态,2021年市场交易量达到70亿元。但是,道路及周边的配套设施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导致商铺没有“下货”之地,车位被占用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由于市场发展的扩张需求以及周边人居环境的破坏严重,近年来,原居民纷纷搬离该区域,大多数民房变成了出租房。现在柳市镇房产均价在8000-12000元/㎡,而该市场附近的房价基本上只能徘徊在5000-8000元/㎡,不仅与镇上的房产均价有差距,与乐清市区近2万元/㎡的房产均价,更是差距悬殊。
(三)柳市电器城难复往日荣光,五洲电器城人气信心全无,传统市场发展模式遇阻
位于柳市镇长虹村的中国柳市电器城,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该电器城历经发展与扩建,现今拥有A、B、C、D四大交易区,占地面积12000㎡,建筑面积27000㎡。当前,A区的市场年租金可收取480万元,与鼎盛时期的租金相比下降了70-80万元,降幅达到20%左右,柜台空置率也在逐年上升,整体运营不复当年盛况;B、C、D区的年租金400多万元,降幅超过30%。与此同时,基于电器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器市场提质升级的呼声高涨,2015年,我市引进五洲集团,投资建设了位于柳市镇七里港高速口的“五洲国际电器城”。该电器城占地面积共335亩,分A、B、C、D四个区域。其中已经建成的C、D 两个区域共有商铺2800多家,C区13万㎡1890间商铺均已出售,装修率达95%;D区6万㎡900多间商铺以及11万㎡2幢LOFT商住楼900套也已基本售完。但是与高端大气的的电器城表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内的大部分店铺大门紧闭,人气低迷,物业濒临瘫痪,呈现一片萧条气象。据了解,由于该电器城开门率不到20%,物业费收缴率仅为10%(近280户),而每年物业管理成本需要400万左右,导致物业年亏损将近300万,几乎难以维持。恶性循环之下,当时购买五洲国际电器城商铺的业主逐渐失去发展信心,并引发连年信访和舆情,给地方政府造成维稳的压力。目前,五洲集团共拖欠我市财政各类税费约2.1亿元,其中税费1.3亿元、滞纳金0.85亿元,该集团已无力偿还。
(四)生产要素市场艰难前行,孵化培育不够,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作用有限
一是马路劳务市场“几十年如一日”。目前柳白片区拥有15000家企业、20多万员工。而柳市片区经审批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所)总共17家,主要集中在柳市镇长虹社区长荣路、长征路。除此之外,柳市镇新市中街的榕树下、长荣路等路边,仍是民工待雇的集中地,缺乏正规的监管,散乱无序。二是技术服务市场仍是“蛮荒之地”。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的需要,电器产品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但是,在电器行业强烈的技术诉求的同时,我市却一直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市场。位于吕庄的数码城虽然有零零星星几家服务机构,但基本上是属于低端的服务类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方面的需求,只能借助周边城市的资源,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影响企业的发展。三是信息市场“缺位已久”。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市场的支撑,在“中国电器之都”,许多企业因有及时、准确的信息,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收益;也有不少企业因滞后、错误的信息,给企业造成了极大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我市正规有资质的信息咨询机构严重缺乏,企业有需求,却找不到专业的信息咨询中介机构来获取帮助。
二、几点建议
(一)构建专业市场提升发展的集体行动机制,形成现代化专业市场群
我市要广泛运用规划、对话、合作等手段,构建政府、专业市场运营商、经营户、电子商务、物流等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平台。借鉴义乌市场在三十年间历经五次搬迁与十次扩建、以市场实强效益吸附周边的产品乃至世界产品到义乌来展示和销售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电器之都”的实际情况,规划改造专业市场,营造“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浓厚氛围,为电器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提供门类齐全、高效便捷的选择。比如,将柳市电器城、电子市场、气动市场及供应链上的相关市场进行整合,提升专业市场资本运营、品牌经营、营销管理、服务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增值业务,提升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将有色金属、铁皮等生产资料市场进行整合,建设现代国际金属市场,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宗商品和高新材料展示销售地。
(二)尽快谋划老旧市场优化升级和功能调整,打造产城融合街区
市级层面应加强设计、统筹推进,引导市场业主审时度势、高位谋划,加快老旧市场升级转型改造,尽快让昔日的“脏乱差”区域实现涅槃重生。比如:改变柳市电器城的使用功能,融入商业、教育培训、劳务、人才等功能,改造成网红打卡点,形成与即将建设的后街文化街区隔岸相望、牵手共荣的局面;将电子市场和有色金属市场地块纳入到柳市镇旧村改造项目之中,长远谋略、超前定位,盘活和升值村集体资产,并探索完善城镇专业街的管理体制;改造升级金炉铁皮市场,打造成商业街区,还居民既繁荣又安详的居住环境。
(三)切实发挥五洲国际电器城的市场优势,杜绝资源浪费
科学合理利用五洲国际电器城的建设基础、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依托本地区长期形成的成熟物流优势,完善市场体系,调整市场管理权,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进驻。对市场的发展要有更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比如引进供应链金融。积极打造企业电器产品展销平台,充分考虑企业经营需求,打造拥有固定窗口的低成本产品展销平台,让企业在“家门口”就有展示的机会,吸引海内外客商慕名前来。在建设电器产品展销平台的同时,建议由政府主导,明确目标定位,打造电器行业海量数据储存和信息处理平台,使之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储存量最大、装备最先进、功能最强大的领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四)发展一批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服务平台,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加快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专业市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相关组织合作,积极发展物流中心、行业电子商务与网上交易平台、检验检测中心、研发设计创意中心、教育培训中心,通过举办设计大赛、发布国内外市场趋势报告、加大专业市场指数推广应用、品牌孵化、商圈融资、商务代理等多种形式,提升专业市场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产业升级等功能,营造创新环境,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专业市场集聚优质要素,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