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丹、李步岳、郑向乐、郑甘雨、何嫣、金咏梅委员代表总工会界别的发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及生活环境、生活行为方式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75%以上。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对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至关重要。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近几年,我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关注与重视。
一、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体育场地设施常态普查》系统显示,截止2020年12月底,乐清全市拥有体育场地设施3043处,4488个点,场地总面积达348.7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达2.4平方米。近年来,已打造24公里的城区风情健身步道、投用国民体育检测中心,建成各类球馆2200个、游泳场馆50个、体育公园90个、百姓健身房26家。全市体育设施已基本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乡镇“15分钟健身圈”便民设施全覆盖。我市全民健身硬件配套趋于完善的同时,国民体质检测达标率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指导、体医融合等软配套服务离《浙江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及群众不断提升的健身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管理不够科学
1. 场地建设规划缺乏合理性。一方面,场地分布不均。项目选址没有统筹考虑区域人居分布和人口基数布局等因素,整体部署缺乏主体责任,被动发展。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每年三季度发布项目建设征集通知,各村居自行选址并上报需求到乡镇街道,通过乡镇街道上报到该中心,建成审验后投用。场地建设受村居社区干部主观意识影响较大,重视程度不一,建设不平衡。如石帆街道,户籍人口38939人,人均体育面积4.57平方米;而同等人口量级的蒲岐镇,户籍人口39949人,人均体育面积只有1.71平方米。另一方面,部分场地选址规划缺乏合规性。如北白象镇白鹭屿村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021年建成1公里游步道、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总费用约50万。但该场地部分土地性质为农保地,将面临复耕风险。调研中发现,此类情况不在少数。
2. 健身设施定位缺乏科学性。健身设施配套比较粗放,没有根据城区、镇、村等不同层次健身常识认知及不同年龄段需求进行科学定位,按需配建。如虹桥镇南阳村百姓健身房,每到晚间开放,人气极其旺盛,台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房等区域人头攒动,而场地西南两侧20多台综合训练器、分体式深蹲架、举重床卧推架、跑步机等设施,除了跑步机偶有使用,其他器械均成摆设,无人问津。
3. 设施管理缺乏规范性。一方面,设施正常使用保障力度不够。大部分体育设施只标注使用年限,未明确出厂日期。调研中发现,南塘镇桥下村弘德亭附近的健身广场,器械上只看到2003年执行标准,使用年限4年。器械腐蚀断裂,如太空漫步机的握杆和踏板断开,有看到用铁丝多次连接的痕迹。很多类似设施没有及时更新或报废处置。另一方面,数据统计更新迭代不及时。统计面积和实际可使用场地存在相当大的出入。健身设施数据按规定需每年更新并录入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系统,但我市很多使用期限已到期或损毁的健身设施,并没有被及时删除,仍存在系统里。此外,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均计入全市群体数据系统,实际尚未与附近群众共享。如城东街道,场地数量140处,面积313831平方米,户籍人口44428人,人均体育面积3.84平方米,通过“浙里办·全民健身地图”定位总部经济园周边1.5公里内的体育场地,显示周边29处体育场地大部分都是校园内部,因为学校安全管理及疫情防控,实际没有对外开放,真正可预约使用的只有两处,与统计数据颇有差距。
(二)全民健身的宣传引导不够到位
1. 科学健身理念普及不到位。“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科学健身,从体质测试开始”的科学健身理念尚未形成。国民体质测试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宣传推广缺乏力度,方法单一,群众知晓度低,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考核完成率。根据“健康浙江”考核要求,各地区组织开展国民体质健康测试。为完成考核,仅组织考核要求的300人参与体测,且都是有锻炼习惯的体育组织会员配合检测,全民参与和普及性远远不够。
2. 运动场地群众知晓率不高。我市体育设施建设范围包括:村级全民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篮球、网球、门球、羽毛球场、百姓健身房、游泳馆、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等。百姓的获知度和全龄段参与率不高,特别是新建新投用的场地。既没有各乡镇统筹区位图,也没有规范的道路设施指引,场地的使用推广宣传力度也不强。
3.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开展不到位。乐清全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4350名,指导体育项目约46类,包括大众类的篮球、广场舞、太极拳、乒乓球等和小众类的水上摩托、舞龙舞狮、攀岩等。从数据上看,我市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已十分可观,但其中多数为各类运动协会、俱乐部的运动爱好者,仅仅是为应对“城市总人口3‰”的考核指标而存在于名单之中,经常从事指导工作的实际比例不足10%,在全民健身宣传、科学健身指导、健康生活引领等方面并没有起到带领作用。以我市百姓健身房为例,目前大多并未实际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示范作用,因为缺乏运动前如BMI(身体质量指数)、血压、心率等相关健康指标的筛查,管理人员无法掌握运动人员的健康状况,担心人员安全隐患,“一刀切”地将年龄较大的人员拒之门外。如,我市城东街道一家群众参与度非常高的百姓健身房,设置了50岁以上人员禁止参与的限制条件,使全民健身失去了“全民”的意义。
(三)保障机制尚待完善
1. 健身场地的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不到位。经调研,从2016年到2021年,群体专项资金年度投入约500万元(含本级财政补助、浙江省和温州市“民生实事工程”专项补助及体彩公益金),但随着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不断增加,经费预算没有同步增加。目前,我市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经费还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建设资金由财政补贴、村集体出资加群众募集组成。财政每年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相较于其他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偏低,设施建成投用后的运维资金由受赠单位自行解决。场地建设、运营、维护缺乏长效机制,个别体育场地建成后沦为摆设。
2. 体育社会组织运行活力不足。目前我市基层体育社会组织都是由相同体育爱好的群众自发组成的协会,小范围开展群众体育锻炼。现有在册登记的协会40家,人员规模约2万。由于缺乏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引领和考核激励政策,其在基层群体的体育活动组织上主体地位不强,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弱,体育锻炼的组织化程度明显不够,运行活力有待激活。目前我市也未形成完善的工作网络体系,大部分社会体育组织各自为阵,缺乏合作和资源共享,协调沟通、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
3. 体医融合工作需进一步引起重视。全民健身的推广,对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预防和生病后的复健起到积极作用,体医融合正是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抓手,但是目前我市该项工作尚未深入推进开展。由于缺乏体系化、针对性的实施细则以及配套政策法规,加之体育、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职责交叉重叠、边界不清晰,我市体医融合在实践中难以全面深入推进,有限的资源也不能实现精准供给和最优配置。此外,缺乏体医融合的人才也是体医融合深入推进的一块短板。
三、几点建议
(一)统筹健身设施规划建设
一是规划在前,保障全民健身设施用地。体育主管部门牵头统筹,普查全市合规的各类健身设施场地,结合各乡镇(街道)居民分布和人口密度,联合资规局、住建局等部门,科学谋划选址,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场地。二是科学定位,合理制定设施品类权重比例。根据城区、村镇人群运动理念、年龄段需求,开展场地、设施使用需求调研,设计3—5套全龄段设施组合清单,提供多样选择。合理制定康娱设施和健身专业设备的权重比例,科学组合。三是建立普查机制,定期开展健身设施数据更新。普查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开展专业评估,对于确实无法使用并存在使用危险的设施排定计划,限期分批次进行更新或报废清理。细分统计数据,确保数据库里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均能正常使用。
(二)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运维管理
一是普及科学健身理念。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布局,制定年、季、月度国民体质监测计划,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定期组织各类行业人群参与国民体质监测。引导和支持乡镇(街道)、村社、企事业单位及体育健身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发挥基层站点指导科学健身的“前哨”作用。进一步实施《浙江省3-69周岁公民体质健康评价等级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引导各类人群积极参与科学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分析结果,科学指导城乡居民健身运动。二是加大运动场地的宣传。汇总乐清全市“运动地图”,发挥镇街网格宣传优势,普及城区“10分钟健身圈”、村镇“15分钟健身圈”场地和运动设施,并积极引导辖区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积极营造“处处都是运动场、人人都是运动员”的浓厚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手机,约上家人或好友去跑步、健步、打球,让全民健身逐渐成为乐清人民的常态化生活方式,成为“幸福乐清”的又一表达方式。三是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注册登记、服务考核和表彰奖励等制度,组织发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常、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以百姓健身房为着力点,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开展,让社会体育指导员真正成为全民健身宣传者、科学健身指导者、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者、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者、健康生活方式引领者。
(三)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场地合规使用。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二是建立标准规范,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形成分级分类管理、绩效聘雇和政策激励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向体育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配套政策,推广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指数评估制度,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活动和参与社会治理能力。三是注重跨部门协同,推进体医融合深度发展。在体育部门开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基础医疗和急救课程以及科学健身知识内容,整合卫健部门资源组织医疗专家团队为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慢性病防控、运动风险筛查、运动损伤防护、保健康复方面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鼓励更多的卫健人员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城乡居民进行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让乐清全民,充分享受“健身圈”的便利性、健身方式的多选性、身体指标均衡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