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孔华、郑奕秋、郑伟、方丽凡委员代表台联界别、港澳台侨和外事委的发言
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乐清是制造业大市,现有5.5万家企业,1500多家规上企业,32万产业工人。培养一批素质优良、技能过硬的产业工人,打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乐清样本”,对我市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一、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通过出台《新时代乐清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成立新时代乐清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小组,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涌现出一批优秀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典型。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统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至关重要。为此,近年来我市抓实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大工匠人才培育支持力度,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的质量和规模。全市已有5所公办中职学校,23家民办技能培训机构,1家公共实训基地。2021年共培训技能人才55514人次,新增培育考核取证技能人才30034人次,培育高技能人才1432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工人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合理,中高级技工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是技能型工人日渐短缺。以我市产业工人集聚的电气行业为例,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等级普遍不高,其中无职称和初级职称占比达到了87.1%,中级和高级职称分别占比7.9%和5.0%。目前,我市约85%的规上企业用工紧缺,其中机电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机械加工制造等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尤其严重。如某上市“预备军”公司,拥有400多个专利,但是在制造环节的技师和高级工在员工中的占比也只有5%和12%,远远无法满足当前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和新型数控机床的加工需要。二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不合理。目前,我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活动,指导正泰、德力西、人民等57家已备案龙头企业、规上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给予通过认定的员工适当补助,进而推动产业工人有效提升技能。但是不少企业反映,当前技能等级认定的覆盖面太窄,备案的企业只会优先考虑自家公司员工,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员工不能及时参与技能等级认定,会形成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待遇落差感,不利于我市大中小企业产业工人技能的协同发展。同时,我市至少有17家与电气产业有关的行业协会,却没有一家协会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格。三是对引进技能型工人重视程度不够。2021年11月,我市出台了《乐清市进一步优化为企服务推进降本减负若干政策》,在鼓励多种渠道招工引才方面,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奖励补贴力度比较大,但是对引进学历不高但拥有应用技术的蓝领工人没有相关优惠政策。
(二)劳务派遣员工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整体稳定性不佳影响工业企业正常经营
一是外包员工离职率较高。随着近些年乐清企业招工越来越难,劳务派遣公司像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目前全市电气制造类劳务派遣机构就有近200家。虽然这些中介机构解决了较多企业招工难问题,能帮助一些企业顺利完成订单。但是这些派遣员工往往专业性不强,带来了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也不利于企业产业工人队伍长远发展。如虹桥某规上电子企业,在2021年初通过中介招聘一批派遣制工人到企业顶岗生产,但是这些工人经常是跨行业跳动派遣,导致劳动技能不专一,同时还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上班态度不积极等问题,最后该企业放弃了这些劳务派遣公司的外包服务。二是劳务外包管理不规范。一些用工企业只管和这些中介公司签订合同,回避了员工培养、社保等问题,甚至部分外包中介公司会私自吞并给予外包员工的社会保险。同时,这些外包员工自由散漫惯了,喜欢临时工作的模式,导致企业管理这些员工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压力,也无法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如开发区某成套设备公司承接的主要是季节性订单,长期依赖产业工人外包的模式。虽然能解决订单问题,但是外包员工管理的不规范和员工“五险一金”不齐全等问题导致他们在平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纠纷。三是劳务派遣公司存在挖墙脚现象。如某上市公司人事主管反映,有一家本地的中介公司会把乐清技能型蓝领工人介绍到江苏一带来获取返点费用。等一个工人到那边干满一定时间,中介会拿到年薪15%左右的补贴。还有部分中介会在员工的微信群里发布关于20天左右的高额短工招聘信息,让一些公司员工蠢蠢欲动,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产业工人的稳定。
(三)企业普遍重“用”轻“培”或只“用”不“培”,甚至只“挖”不“培”,“传帮带”模式传承困难
一是企业忽视员工培训。我市部分规上企业反映,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周期较长,一般普工到技工需要3年培养,约5到8年才能培养成高级技工,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物力,甚至培养失败。由此,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即使培养好了技能人才又担心员工学好技术后会跳槽,反倒是挖人比较快速有效,以至于形成企业之间互挖技能人才的恶性循环。如开发区某电气科技公司人事经理反馈,他们公司里20%左右的员工是从别的公司挖过来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新项目上马的时候对于关键岗位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员工快速到位开展工作。虽然“挖人”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可以让公司的生产项目马上运行起来,快速见效。二是“传帮带”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市多数规上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学徒培养机制》《师徒制》《储备干部培养制度》等相关制度,无法有效开展产业工人“传帮带”工作。如虹桥片区某规上电子公司反映,该企业需要不定时的在注塑环节调试不同颜色和不同性能的材料去适应机台生产,对于注塑机台调机技师的技术要求较高。由于缺乏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手段,导致该企业的注塑调机技师不太愿意带徒弟或者培养新人,企业内部调机新手一直处于更换状态。
(四)产业工人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与产业融合度不高,线上培训“走过场”现象凸显
一是培训对象覆盖面不广。目前,我市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和上市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的公益培训机会较多,而新上规企业、五千万元以下产值的规上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如开发区某电气公司负责人反映,负责培训的部门只在该部门微信公众号上公布培训报名通知,宣传的覆盖面和知晓度不高,等企业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培训的时间。二是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政府主导的技能培训类型也与企业实际培训需求融合度不高,对企业工人技能提升的作用不够。全市23家民办技能培训机构基本上以人力资源管理、家政、电子商务等服务类培训为主,缺乏针对制造业一线产业工人诸如质检、仓管等岗位的技能培训。即使有对口的产业工人培训课程,也缺乏更新。以“班组长培训”为例,年年推出,年年内容不变,不能支撑职工可持续性学习需要。三是培训效果不理想。我市技能培训类的线上培训活动流于形式现象愈发凸显。以稳岗促产的“云培训”项目为例,虽有300多家企业、2万多人次参加线上技能培训,但是技能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培训只是“走形式”“走过场”,实际收效甚微,甚至存在帮刷学习时间、虚假学习的现象,导致培训未能落到实处。
三、几点建议
(一)健全职业教育学校、公共培训平台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相补充的技能培训“大体系”
建立适应我市电气、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工人培养机制,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大格局。包括:在我市中职学校以及未来规划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机械数控、点焊电焊、自动化操作等专业,形成与本地产业匹配的发展格局;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产业工人培养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引导开启我市民企蓝领工匠到职业学校传授专业技能的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根据企业、个人发展的需要,帮助企业的产业工人重新回到教育学习中来,让技能人才始终站在发展潮头、技术前沿。
(二)引导中介机构规范服务企业临时用工“大需求”
人社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挂钩联系和定期走访,听取企业呼声,尽快将灵活就业纳入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包括:维护临时工合法权益,不能让劳务公司和临时工成为不缴社保的空白之地;规范劳务公司派遣员工的劳动技能等级和基本素质要求,只有符合要求的中介公司才可以开展相关派遣业务;推出面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劳务派遣公司“红黑榜”,增强信息透明度;引导劳务派遣公司、技能培训学校开展“订单式”培训,开展紧缺工种等特色培训,助力企业解决技能型工人“招工难”问题。
(三)构建由行业协会认定职业技能等级的“大平台”
推动电气等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增强行业协会组织权威性,提升职业技能等级含金量。即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任务落实到各行业协会中去,切实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依托行业规模优势、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制定适用于乐清电气等行业特点的特殊工种产业工人技术考核标准,并构建“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人才评价体系。可将相关同类工种进行合并,提升技能等级认定的包容度,为产业往高科技高质量发展积极储备人才,进而推动企业产品的迭代升级。
(四)完善产业工人保障激励与薪酬福利“大格局”
我市要放出“大招”,推出吸引高素质技能型产业人才的奖励政策,激励他们安心留在乐清干事创业。包括:协商落实工人参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大力推进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协商建立激励产业工人成长机制,设置岗位职级(或技能)工资单元,设立技能津贴、带徒津贴等;对于作出优异表现或在推进重大项目中有突出贡献的技工人才,可享受相应的待遇和奖励;打造“人才房+公租房+蓝领公寓”相互结合、“实物配租+货币补贴”相互补充的多层次产业工人住房保障体系;按照“依批次”“就近入园”原则,着力解决产业工人子女入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