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云、郑娇、陈栋、吴全伦委员代表共青团界别的发言
2021年以来,我市根据中央、省市有关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持续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的客观需求与我市实践教育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不充分、不平衡的供给和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我市地理优势、文史背景和社会资源,系统打造社会实践教育共同体,培养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成为我市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一、“双减”后我市中小学生参与实践教育现状
(一)中小学生及家长对实践教育的需求情况
据统计,2021年度第一学期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5万人。“双减”政策在我市落实后,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课外培训等校外教育活动的时间、参加校外培训的科目类别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针对具体变化情况,调研组对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家长随机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628份调查问卷,收集有效样本628份,得出如下结论:
60.94%的学生认为“双减”后自由安排的时间有所增加,90.9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或者比较愿意参加校外实践教育活动,但是6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居住地的周围没有提供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场所,并且有72.7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或者不经常参加校外实践教育。同时,74.54%的家长认为学生周末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超过一天,只有3.68%的家长认为周末时间更应该安排学生参加学科类补习,87.73%的家长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
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后,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所增加,其中大量学生及家长希望通过课外实践教育丰富学生课外实践经验,提升社会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
(二)学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实践教育情况
我市的实践教育实施较早,早在2013年,市青少年宫率先探索青少年的校外实践教育。2014年,乐清市学生实践教育学校正式成立,四都、雁荡山学生实践基地相继改造、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此外,市教育局还在全市范围内设立9个研学、实践基(营)地。
“双减”政策落实后,市青少年宫全面取消周末学科类培训科目,对校外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围绕实践教育确定了28门课程185个班次的课程清单,面向乐清全市青少年。在教学模式上,依托“流动少年宫”和“校外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和托管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校外教育培训中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民办校外培训机构方面,根据“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要求,经我市教育部门审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机构194家中,转为非学科类机构96家(占比49.48%),其中有一部分培训机构转型后开展“研学”类培训教育模式。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市教育局、市青少年宫开展的校外实践教育的承载能力远远不足,转型后的民办校外机构能够提供的校外实践教育、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我市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实践基地建设相对落后,中心发挥作用不足
为推进学生实践教育事业的发展,温州创新推出了实践教育的“1+X+Y”模式,即1个综合性实践中心+X个基地+Y个学校基地。政策出台后,我市率先落实了该模式的建设。2016年至2019年,我市总共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乐清市学生实践学校、雁荡山学生实践学校、四都学生实践学校等基地,按省Ⅰ类标准配置教育现代化设备,占地面积107亩。三个校区作为我市实践教育的“1”个总校,负责制订全市综合实践的规划布局方案,承担全市中、高年级段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指导全市各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但是部分学校设施设备陈旧,且目前尚不具备满足学生吃、住的条件。如乐清市学生实践学校设立在原乐清市职业技术学校,占地面积仅50亩。学校依山而建,作为我市学生实践教育的主基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安全隐患。雁荡山校区则因校舍建筑不具有合法性,建成仅一年就在“大拆大整”过程中被拆除,校区的功能室、办公室全部被拆除,只剩下操场和器械设备。今年因疫情原因,三个校区都没有开展教学工作,部分老师也被教育局抽调参与防疫工作,“一个中心”已近乎无法发挥作用。
相较周边其他县市区,我市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的落后已经比较明显。据了解,温岭市有学生实践教育主基地面积300余亩;瓯海区有200余亩,被评定为国家级学生劳动教育实验区。
(二)“X+Y”布局不充分,实践教育活动效果打折扣
根据温州市教育局的“1+X+Y”模式要求,X基地负责承担相应片区的中、低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指导同片区Y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但目前我市“X”基地承担实践活动的能力不足,对Y基地的指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一方面,已经建成的校外实践基地专业化不足,作用发挥不大。当前我市已经挂牌的9个实践基(营)地,除雁荡山国际研学营地具备容纳600学生的食宿外,其他基地的就餐、住宿条件均不成熟,接待规模、设施都不尽人意,且基本缺乏配套的师资力量和学生一站式实践体验基础设施,学生通过实践教育获益不多。如一些研学产品只是单纯的将普通旅游线路进行包装,而后当作研学线路进行宣传,研学导师由导游(领队)、任课教师以及部分志愿者担任,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与考核,导致研学旅行的实质效果和家长、学生的期望值不相匹配。作为主基地的实践教育学校虽然具备专业的师资力量,但学生参加基地活动大多在周末等节假日期间,主基地的师资调配因缺乏资金补助机制而无法开展和实施。此外,部分基地也未能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落实经费支持,基地作用发挥不大。如铁定溜溜作为实践基地并未根据文件要求对相关学生落实减免门票的措施。虽然我市已经就实践基地的申报认定和管理制定了试行规则,但规则制定两年来,对已经评定的基地缺乏考核机制,实践基地功能发挥并不充分,不能与教育目的完美融合,严重制约了我市青少年实践工作的大规模发展。
另一方面,“Y”基地发展有限,作用发挥不大。我市虽然已经建成41所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但基地规模小,项目单一。如2021年参加市教育局评比的30个基地,面积基本上在2-3亩,基地项目除蒲岐镇第三小学和虹桥镇第七中学分别有鱼塘、池塘之外,其余基地基本以果蔬为主。2021年9月,市教育局向该30个基地合计发放劳动基地财政专项补助1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但并不足以从规模和项目上提升基地建设。
(三)各部门呈现各自为战态势,没有系统集成方案
当前我市青少年实践教育除了教育局以“1+X+Y”模式开展教育活动外,市青少年宫作为当前我市唯一公办校外教育机构,管理相对规范、体系相对完善,其在校外实践教育方面已经开始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外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不少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投入“研学”市场,一时间“研学”、实践教育培训呈现“一头热”现象。然而看似百花齐放的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培训市场,却因缺乏系统化管理机制,行业发展参差不齐。
校外实践教育方面,市青少年宫现有可利用建筑面积8500余平方米,“双减”政策落实后,青少年宫在实践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寻求创新,除了充分发挥“流动少年宫”的作用外,2021年,青少年宫将主楼的顶楼1500余平方米开拓用于农耕文化实践场所。虽然市青少年宫在课程开发、师资力量上都具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和先进的整合经验,但因受财政投入的限制,青少年宫设备陈旧、场地局限,远远不能满足我市青少年对课外实践教育的需求。
校外培训机构方面,我市目前尚未就学生实践培训业制定系统管理措施。一是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上纷繁杂乱,如民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归市场监管局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但不负责具体教学内容的指导,而青少年宫等公办教育机构隶属团市委,上级指导单位不一致。二是校外教育的内容设置的指导错综交合。学科类教育机构的内容由教育局各学科引导;体育类、科技类、文化类的教育机构指导部门则是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科技局等,但又不负责具体内容的设置;教育局分管的部分学校仅为校外教育机构提供场地,不负责内容指导。这些校外培训机构品类繁多,内容复杂,主管部门更是各有不同,由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许多部署并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四)没有形成机制闭环,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
“双减”过后,家庭作业和学科培训减少,学校严格执行不公开成绩、不提倡排名等新政,但其他的相关评价机制并不完善,影响学生和家长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无法与义务教育形成完善的闭环体系。
一方面学生评价指标未纳入评价体系,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参与情况,较难形成直观的、可量化的、能够直接运用的评价指标。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参与的程度、学习成果量化考量标准和体系尚未建立,“双减”政策落实后,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尚未与实践教育接轨。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尚未建立对学校的考核机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对学生参加实践教育活动制定年度计划,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大部分学校出于安全、费用等各方面考虑,不愿意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教育。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通过文件明确要求将学生“研学”、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但是我市尚未对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育和学校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于温州市教育局明文规定的“每学年合计安排研学旅行活动消息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也基本未能落实。
三、几点建议
(一)整合社会资源,规划基(营)地布局
一是深入推进“1+X+Y”模式,重新选址并建设1个主基地。选取具有乐清特色、面向未来,在场地、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分层系统建设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和生产一线岗位体验等实践需求场所为主基地;依托现有12个基地,全面提升基地专业化,使各个基地分别满足学生的研学教育、本土非遗文化、现代科技、生态文明等实践教育。如,市教育局可联合旅游部门根据我市研学旅行线路规划,打造具有乐清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
二是以优质课程内容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对各“X”重新挂牌,统一命名。阵地重新探索形成以主基地为主阵地,各类实践基地为丰富补充的形式,形成全域实践基地网络体系,打造系统的“校外实践教育地图”,让青少年就近就便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如可通过开展“打卡家乡红色地标”等活动,引导青少年走出校门、走进社区,了解家乡新变化。
三是拓展“Y”基地的建设模式,对场地局限的学校,探索尝试几家学校共同承租乡镇(街道)的空地、杂地和闲置农用地,联合打造共同的实践基地,这样既可以使基地建设在规模和项目上都得以提升,还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的效果。
(二)系统打造独具乐清特色的实践教育课程
在保留学生实践教育必备的科技、文化、生活、生产、劳动等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乐清当地的人文、历史、民俗特色,强力打造独具乐清特色的实践教育课程。同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教育部门要配合引流专业师资力量在市青少年宫建立“名师工作室”,扩大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场所根据自身特有优势推进特色化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博物馆、基层党群活动场所和青少年宫等各类文化场馆、社会资源,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建设好实践教育基地。如,利用“城市书苑”“流动少年宫”这种无差异化的营地,将可复制的实践教育内容以不同形式融入到各个场所;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可在乐清智能电气小镇打造以现代工业为主题的生产岗位实践基地。
(三)理顺管理体系,形成信息化管理机制
建立统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工作。市教育局在完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和教育开展的信息化管理,学生无论通过学校直接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或者自主参加课外实践教育,都能通过信息化平台记录相关内容,对学校、基地乃至培训机构开展活动实时监管。同时,加强对民办实践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市教育局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对当前已经转型的民办培训机构实施摸底检查,对转型后的培训内容进行系统分类,设置校外实践教育行业管理办公室,实施行业管理。对从事实践教育的,由行业管理办公室对课程内容设置和开展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督促按照设置的内容开展教学工作;涉及文体、科技等方面的,由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科技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把关,向行业管理办公室提供专业意见;涉及违法办学的,行业管理办公室将违法情形移交给相关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依职权处置。
(四)建立校外实践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效闭环。
在建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深化实践教育工作的作用。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团教合作、部门合作,依托市青少宫教育团工委、少工委,建立校外实践工作组织,推出实践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将少先队员和学生、团员校外实践表现情况纳入红领巾争章、入团和团员教育活动、学生评价体系内,形成校内外教育工作闭环。全面启用乐清市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引导学生、家长、教师通过此平台,对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进行统计汇总,作为学校和学生实践教育考评的依据。另一方面,形成教育局对学校、市政府对乡镇(街道)的考核机制。一是对学校落实学生参加实践教育的情况形成必要的考核机制,督促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参与形式,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推行“双减”政策,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二是乡镇(街道)鼓励并支持社区参与学生实践教育工作,让社区学生实践活动的一大阵地;引导各村居为学校的“Y”基地打造提供场地支持。各乡镇(街道)制定工作任务,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