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坤、王养微、张志双委员代表农业界别的发言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在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人才引领带动,当前我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农业产业人才现状 我市总人口122.07万人,农户34.58万户,其中从事农业相关的第一产人数13.98万人,占总人口11.45%,但农业增加值为23.04亿元,农业产值仅占GDP的1.6%,农业增速仅为3.5%,农业产值占比低、增速慢。我市有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家乐等涉农企业3000余家,但从事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只有327人,高级技师(工程师)20人,其中农业企业高级技师(工程师)4人,在农业企业服务研究生学历及以上仅7人,根本无法满足我市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农业队伍弱化,农业人才流失严重 作为面向农民、服务农业的基层组织,各基层农业综合服务机构人员在编数量占比最大,任务最重,但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弱化现象不断加剧。一是人员流失严重,队伍力量薄弱。因人员“跳槽”、借调等,不少乡镇农技站的实际在岗人数已不到原来的一半。二是人员年龄、知识老化,队伍“青黄不接”。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平均年龄45岁以上,尽管指导农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对新形势下的高效农业、绿色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且中专学历居多,加上缺少系统性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明显缺乏,而年轻的愿意从事农业事业的人才补充乏力。三是人心涣散,队伍士气低沉。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消极应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多是等农户上门咨询。工作开展计划性和前瞻性存在明显不足,部分乡镇农技站已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二)缺乏农业人才支撑,农业产业附加值低 我市农业企业主们习惯于延用传统技术,对高学历人才存在偏见,认为他们只是空有文凭,毫无实战经验,以至于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还停留在一产,或加以简单的粗加工,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知名度不够,农业创收增收难。如我市雁荡毛峰茶叶,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茶叶品质应属上品,但茶叶品类单一、基本以绿茶为主,茶叶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同样是以绿茶为主的余杭径山茶叶,通过引入人才战略、专业化管理、产品研发、旅游资源挖掘等一系列方法措施,目前“径山茶宴”与禅茶文化的深度融合,绿茶与抹茶糕点的完美结合,使径山茶产业链向二产、三产延伸,同时增加了茶叶的附加值,径山茶知名度已远远超越雁荡毛峰。我市蔬菜90%以上、水果80%以上是生鲜出售;仅有石斛有部分深加工成铁皮枫斗和石斛饮料,非常可惜。 (三)人才引流难度大,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乐清农业急需要一批既具有强有力的科学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能将理论结合实践的技术员来推动乐清农业高质量发展。但我市农业技术人员呈现“倒金字塔”型分布,即越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越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意下基层。如近年来,市人才办制定系列招才引才政策,为市农业农村局引进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业人才8人,农业企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人,但引进的8个专业人才全部在农业局机关上班,对基层农业产业的带动不足。人才引进难,给我市农业企业的壮大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如2021年,岭底枇杷遭遇大规模俗称“钻心虫病”的病虫害,3000千亩枇杷,虫害面积约40%,由于岭底乡没有专技农业人员的,全乡仅有1名中级农艺师,导致虫害防灾救灾不及时,经济损失达2400多万。又如北塘果蔬专业合作社是我市明星水果种植企业,种植面积1300亩,品种10多个,只有2个略具种植经验的所谓“技术员”,对农产业的壮大和发展推动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基层用人机制,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比例 开展农业产业带头人和优秀技术人员典型经验、创新做法、积极成效的选树和宣介活动,并给予表彰奖励和政策扶持,引导更多人才到乐清农业领域发展兴业,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支持农业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打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优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一批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甘于奉献、敢闯敢拼、能够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优秀农业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或通过考核机制,选拔一批成绩裴然的农业创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乡镇农技人才队伍,壮大我市农技人才队伍,优化农技人才结构,充分发挥农技人才的带动引领作用。 (二)注重教育培养,加强人才队伍支撑 人才办、农业农村局和人社局等部门要加强协作,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充分利用现有中职学校、电大、农广校等各类学校和平台载体,开设农业专业课程,定向培育技术人才。强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加快“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采取点菜式、预约式、提问式、操作式等方式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通过专家直接进村、教师直接到村、技术直接到田、指导直接到户、要领直接到人,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切实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有力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加大政策性引领,为农技队伍招来金凤凰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农业人才发展的政策保障,对医疗、社保、子女、住房、就学等福利待遇政策进行升级,提升政策吸引力。与乐清农业产业相关的高校、高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试点“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方式,引进优秀人才。探索以乡情为桥梁、以政策为引领、以激励为导向,发现和启用乡籍能人返乡创新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