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资料
东山散记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1年09月26日】

陈年老绍

    东山,据永乐《乐清县志》载,与白沙山同为凤凰山支山,周围三里,形如伏虎。又称白沙东山,俗称畚斗山。东山之西北向,为白沙山,白沙山迤东北五里,有白沙岭头。旧《辞源》释云:岭"上有关,为水陆要冲,汉武帝击东越,分兵于此。"为弄清该条注释,我查阅有关资料,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国发兵围攻东瓯国,"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汉武帝在中大夫庄(严)助的建议下发兵援救东瓯国,援兵未到,闽越国就已撤军而退。同年,"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东瓯国君望亦被降封为广武侯,至此,存世55年、在驺摇手里建立的东瓯国被正式取消。该条注释及隐含的史事,应该是特指乐清最早的文字记录了。白沙岭头之下,为现蛎灰窑村和陈宅村。

  白沙之得名,源于古时这一带盛产白壳贝类,壳经海浪冲刷,屑如白沙。当然,古时乐清湾,也曾称白沙海。北宋有"铁面御史"之称、官至参知政事的赵抃,来游雁荡,作有《观白沙海》:"巨海澄阔势自平,停车冉冉看潮生。岂同八月吴江会,共骇潮头万鼓鸣"当着眼于乐清湾。南宋末年参知政事、乐清大界人刘黻《过白沙》"出廓才数里,片景尽渔家。夜静惟闻犬,潮平不见沙。寒风欺槿叶,淡月让芦花。世路几销歇,一翁常施茶",应是白描白沙村风貌。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白沙陡门、东山陡门、南岸陡门、石马陡门亦已建立,一条起自白沙岭脚,南接东山,续接石马印山,直抵石马山(长水山)的御潮海塘形成。北宋政和元年(1111),官设乐清盐场公署于东塔山下,辖白沙场,后场被海水冲毁,迁长林。明洪武年间,玉环陈公泼简来迁白沙村,居住于后门坑潭(今东山公园管理房位置),肇启白沙陈氏。明嘉靖年间倭患频仍,东山顶上建起烽火台,与长水山山顶、白沙岭头之烽火台遥为警报。其下数十米,迄今尚存守兵营房及茅坑遗迹。有清一代,东山台隶属于蒲岐汛,设若干兵员把守。清康熙间,石马以东之兰盘陡门兴建,包围坝头、南草垟、东山南一带的海塘筑就。清乾隆间,传白沙村人陈安邦于东山棺材岩看护落涂村民衣物,见烽火台守军一匹白马逃逸,奋力追赶制服,交还守军,因见用,成就其苏淞总镇、武显将军功名。1944年11月11日晨4时,驻南岸村日军80人分三路偷袭紧守于东山之自卫警察,从此打开破城之路,乐成沦陷。

  迨至共和国时期,人民政府于1957年、1964年两次动员沿海社队数万民工,加固加高海塘,砌石护坡,防止海溢。199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定要把海塘建设成为东海长城",并建立标准海塘建设指挥部。此间,东山北首山石被采用于胜利塘建设。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先后有冶炼厂、陶瓷厂、汽配厂设址于山之西北岙间,建有两座大烟囱。进入新世纪,因新市区四环路、三环路修筑所需,东山削山让路。新市府办公区临近东山西南而置,东山采石被叫停,得以坚实身躯护佑西南。

  鸿蒙开天,脱颖东山。白沙海上,独树一标。沧桑历史,过眼烟云。烽火岁月,赖以抗蟊。东方海溢,舍身饲塘。西边人行,愿剖衷肠。貌不魁伟,大象无形。地非显要,永世垂训。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