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资料
老年终自望河清 ——记五公胡颂平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1年09月26日】

胡公展

我祖父的五弟胡颂平(1905-1990年),字企常,典出“马氏五常,白眉为良”,我们称为五公。

颂平公自幼清目秀发,惜冲龄即失椿庭之庇荫,由我太祖母叶太夫人抚育督教,亲授诗书。他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及长,其衣食学业均由我祖父资助,手足胼胝,兄弟情深。

颂平公肄业于虹桥高等小学,中学进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曾偕校友陈侠超同学一起去拜见业师林某,林师的侄儿厌恶读书,成天嬉戏玩耍,纵然鞭笞伺候,劣习难改,林师知道面前的两个学生成绩都不错,想让他们当场表演一番,给自己的侄儿刺激一下。于是布置现场作业:两人各自撰写一副对联,须含有劝勉励志的内容,用毛笔书写后,贴在侄儿的书房内。

陈同学自恃有诗词功底,操笔就写,口中念念有辞。孰料五公更胜一筹,吮毫落笔,先成一联:

朱顔绿鬓宁常驻,黄卷青灯宜及时。

林师一边点头赞许,一边期望陈同学能够马上跟进。此时,陈同学已经自叹不如,恼羞成怒,对着五公叫道:“你能再来一联,我就服啦!”五公被他一激,不容迟缓,运心构思,复作奇响:

立志应期名有寿,读书岂仅俗能医。

林师频频点头,立即写下十六字批语送予五公,以资勉励:“语壮才宏,必伸其志,名垂久久,勉矣胡生。”(《怀馨阁杂俎》,张炳勋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据颂平公自述,他毕生唯独服膺二个人,一为朱家骅,另一位即胡适。命运也真眷顾他,让他一生的事业紧紧地追随这两位文教、学术宗师而“名垂久久”。

朱家骅(1893-1963年),字骝先,浙江吴兴县小巷里人。1908年9月考取同济德文医学堂(国立同济大学前身)。1912年,同济办了工科,改称同济医工学校,朱家骅改读工科。1914年自费赴德国攻读地质。1917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1918年8月又被教育部选派去美国留学,同船而去的有叶企孙、李济、徐志摩等初出茅庐的留学生。朱家骅抵美不久,旋即转赴瑞士,再去德国柏林大学与工科大学深造,于1924年获地质学博士学位回国,在北京大学任地质系教授兼德语系主任。

1926年,颂平公入广州中山大学学习。那时的广州是国共合作的革命中心,朱家骅也辞去了北京大学的职务,到中山大学任教务委员会委员,后任校长。于是两人便有了师生的缘分。

1927年,国民党发动“清党”,诛杀共产党人,广州大乱。颂平公得知在上海,胡适任私立中国公学校长,便转去上海入公学续读他除了聆听胡适的思想史、文化史课程之外,还曾到胡适家里去请教、谈话;也曾师从伍叔傥习汉魏古文。1930年毕业,得法学学士。

颂平公毕业后,曾任教于上海市立浦东新陆师范、市立敬业中学、私立大夏大学附中。抗战爆发,朱家骅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颂平公经时任省政府秘书长伍叔傥业师的介绍,踏入秘书处,归于朱家骅麾下,并一直为其簿书鞅掌、撰文誊缮、佐理机要。

1938年朱家骅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两年后转任中央组织部部长,1944年任教育部部长,中间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在陪都重庆期间,胡颂平和鄞县沙孟海曾是朱家骅最倚重的两位秘书。

颂平公在陪都期间,曾介绍沙孟海与同为虹桥同宗的胡景韩先生认识,那时胡景韩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铨叙科科长,两人均喜爱书法和诗词,很快成为挚友,书札往来,互致唱和,并且解放后都留在大陆,延绵友谊,至死未渝。

抗战胜利后,颂平公曾一度担任过胡适的秘书。内战打得不可开交时,蒋介石欲派胡适再度出任驻美大使,为打内战的国民党乞讨美元和美国的支持。

1948年12月16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在台湾官邸特地宴请胡适夫妇,提前一天为胡适祝寿。席间,受蒋介石委托,颂平公向胡适转达总裁之意“到外国去做一些外援的工作”时,胡适未予理睬。回到住处,胡适极度恼怒地对颂平公说:“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府,我怎么抬得起头来向外人说话!”(《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著,岳麓书社出版社,2015年)胡适推辞再做驻美大使,没有多久便离开了台湾,他是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出走的。

 

迁台后,朱家骅请辞政务院副揆(政务院院长陈诚),受聘总统府资政,继续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颂平公转回中央研究院任干事(职务在秘书之上),执掌机要,筹募海内外学术基金会。至1956年,中央研究院已经恢复七个研究所,另有两个研究所筹备处,为1957年春召开的中央研究院第二次院士会议奠定了基础。

朱家骅晚年口述回忆录,由颂平公记录,历经数年成稿,凡一百多万字,后缩编为《朱家骅先生年谱》(胡颂平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初版),实为中国现代史珍贵资料。

1958年春,朱家骅自感身体每况愈下,坚辞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并力荐胡适由美国返台担任院长,颂平公旋即又出任胡适的大秘。

在担任胡适秘书的四年时间里,颂平公记起了日记,主要是把胡适的谈话随时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后来形成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于1985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胡适逝世之后,颂平公着手编纂胡适年谱,前后二十年笔耕不辍,蒐罗史料、精审考证、反复修改,邀名家校核,终成二百万言《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著,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1983年),全套凡十册。该书1984年荣膺台湾出版界最高奖项“金鼎奖”。著名学者余英时专为此书写了一篇三万多字的长序,称此书比之丁文江主编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取材丰富好几倍,“是中国年谱史上一项最伟大的工程” 。

一个人能够同时为朱家骅、胡适两位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巨擘撰写年谱,真让人钦羡不已!不由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因缘际会,怎样的一腔热忱,怎样的一座名山事业!由此势必成就颂平公“名垂久久”的一生。

 

到了1964年,我的父母与五公海峡隔绝已逾十五年之久,杳无音信,不能也不敢打探五公及他们一家的下落。

记得有一天中午吃饭,饭桌上母亲忧心忡忡地说,刚才政治部干事一脸严肃地通知她下午去政治部主任处一趟,那时家父已经在新疆军区总医院工作,母亲也是上尉军衔,部队的纪律与组织管理让她有些担心和焦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晚上回来,母亲的脸上一扫阴霾,拿出一封显然是被组织拆封过的信件,信封上的邮票是美国的,盖在邮票上的是几道黑色波浪形邮戳。母亲说,五公托他的大儿子宏述叔辗转从美国给你父亲来信啦。我清楚地记得,地址上写着——烦交:上海市白克路中美医院(今为凤阳路,海军长征医院)胡宏远医师亲启。

信的具体内容,我已经模糊,但有一句话,令我永难忘怀:

“欣闻中国大陆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从此以后,中国人是真正站起来了!”

    颂平公主动寻找我父亲,早不联系晚不联系,直到大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震惊世界后,才辗转投“信”问路,况且写的是老地址。他何尚不知,人间沧桑,物是人非,此信未必能够送达。别看他孤悬海岛一隅,他可一直在关注着大陆的时事,思念并遥祝着家乡和亲人!

1979年,随着中美建交,叶剑英代表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两岸和平统一的方向,大陆释放了“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诚意。1981年颂平公打算飞到美国与我父母相聚,他指示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美术系任终身教授的胡宏述,向我父母发出赴美的邀请函。可惜,我的父母均为现役军人,要以私人的身份去美国探亲谈何容易?不断层层往上打报告,总后勤部一直拖到1985年才批复同意。不料,颂平公那年不慎摔断了股骨筋,叔侄从此海峡阻隔,欲见无门,终成憾事。

颂平公自知再也无法自如行动后,托人给我父亲捎来一幅毛笔书札,借用顾炎武的诗句: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顾亭林的诗写给宏远

五叔  民国七十四年八月二日  时年八十一岁

1948年底,颂平公携全家退踞台湾岛,虽然兢兢业业服务于高层,但存于内心的乡国之情从未泯灭。晚年回首家山,感触羁情离绪,哪怕路途再艰难,哪怕年迈再困顿,望断黄河水清,祈盼政通人和,实现祖国大一统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2006年10月12日,胡颂平的六个子女分别由美国、台湾飞抵北京,遵照其父的遗愿,将他的日记、手札共计九十九本,悉数捐献给北京大学。北大图书馆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受捐仪式。

 

注:本文作者祖籍虹桥杏庄,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