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省政协全面部署推进基层协商品牌——“民生议事堂”。这是一个政府和委员、委员和群众之间“零距离”沟通交流的平台,委员们通过走进村庄社区、部门单位、市场园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等,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打通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日前,市政协首场民生议事堂活动在柳市镇举行,聚焦林宅湿地公园建设。当天,柳市委员联络组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知名人士代表及部分职能部门围绕主题开展面对面交流,助力项目顺利推进,促进柳白片区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林宅湿地公园情况
柳白片区作为乐清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厂林立、人口众多,但多年来却没有一个大型公园可供人们休闲娱乐。如今,一个群众盼了30年的湿地公园终于要开建了。据悉,林宅湿地公园自1992年报批规划后,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未成形,是柳市镇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遗憾,也成为人们迫切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
林宅湿地公园位于柳市镇政府西首,柳市镇溪桥路延伸至电器城大道交汇处,规划占地面积约65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201亩,水域面积占整体公园的30.9%,建成后将展现一幅“树成荫、河见鱼、田如画、路成景”的巨幅美丽油画。
前期,柳市委员联络组部分政协委员围绕“林宅湿地公园建设”课题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咨询、召开多层面座谈会议等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中发现,林宅湿地公园建设、房屋拆除工作存在征地款尚未到位、公园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安置地块依据的容积率不足以满足拆迁补偿安置建筑面积、公园设计方案需市政府支持审查和职能部门共同把关、点状用地指标缺口等问题。
多方支持资金需求
相关职能部门现场解答
市财政局:林宅湿地公园建设需要争取多方的支持,除了市政府的财政支持,还应争取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去年已经将该项目上报省财政厅。此外,对林宅实地公园周边地块的开发利用也应谋划好,财政部门也将配合好相关工作,使公园建设的资金方面能得到保障和解决。
强化生态性
市生态环保局:公园在整体建设方向上要朝着有利于生态、保持自然上去努力。如在水域面积上做文章的同时,在河道深度上想办法;尽量少用涵洞,避免对整个生态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
加快后续报批工作
市资规局:柳市镇要在公园用地第一期指标已经部分下批的基础上,尽快做好后续报批资料和后续用地指标下批工作,促进点状用地指标缺口问题的解决。
赋予多功能的公园概念
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中心:在配合好公园建设的基础上,建议一定要高标准谋划公园建设方案,明确公园定位,在湿地公园的基础上,也要赋予它城市公园、未来公园的相关功能;同时关注生态问题,尤其是做好公园土壤的分析;吸取专业人员意见,做好现场建设的管理,注重细节的把控,避免后期的返工和调整。
在优化设计上下功夫
市水利局:根据水利局统计的情况和浙江省水域管理办法,如何解决公园局部岸线调整开挖、个别地方填平达到总体平衡的问题,还是需要在优化设计上下功夫。
凸显独有特色
市住建局:公园建设要凸显其独有特色,设计方案需要多吸取专业人员的意见,同时让群众也发声,组织好前期规划方案的评审和会审。
更新设计理念
市农业农村局:公园建设中涉及部分农保用地,而在非农化非粮化相关政策管理较严格的基础上,要更新设计理念。公园建设并非一定要种花种草才是美,一些农作物的种植,如油菜花、向日葵呈现出的色彩也同样给公园带来别样的美丽。
委员、群众建议
委员郑奕秋:明晰公园定位
柳市镇是经济强镇,体育强镇,也是文化小镇,公园弱镇。林宅湿地公园位于柳市镇中心区域,距离镇政府仅1公里余,全地域均为自然形成,周围环绕居住区,可成为柳市人民的天然绿肺。应定位为城市湿地、文化湿地、柳市北白象融合之地。按照乐清的“西溪湿地公园”规格进行设计和建设,可以与电器城合称柳市的“一城一园”。园内应有标志性或深入人心的堤、坝、景、园、庄、阁、湾等,取名应既有文化涵义又能朗朗上口。
委员方立安:体现柳市文化内涵
公园作为公益性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和亮点,公园也是城市的符号与名片,反映所在辖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建议湿地公园的命名要充分彰显柳市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面向社会集思广益,公开征集公园名称,使湿地公园的命名具有柳市独有的文化色彩和历史厚重感。
在调研中发现,该湿地公园由20多个岛屿组成,每个小岛都有民间的名称和渊源,建议将小岛予以冠名,延续城市文脉,留住乡愁记忆。
委员张晓霞:增设“乡贤馆”
林宅湿地公园是柳白片区生态环境的心脏。按老百姓的话,该处将是柳白片区的龙脉,可见该公园在柳白片区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在该公园凸显文化主题元素有一定的必要性。在调研中了解到,温州三垟湿地公园建起了南怀瑾书院,杭州的公园也都特别突出主题,如铁路遗址公园、太子湾公园等等。说明公园需要灵魂。
柳市建制于北宋,人杰地灵,历朝历代孕育了层出不穷的能人志士。在政治、军事、文学、科技、医药、教育、艺术、体育、工商业等领域崭露头角的贤士,一直在民间传诵着,有的古代贤达还保全着完整的事迹资料。由此,考虑到林宅湿地公园在柳白片区生态环境改造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建议在公园里增设“乡贤馆”,来传承乡贤们的基因,延续时代厚重的文化。
委员郑学化:建设考虑普惠性
为了让更大区域范围、更多的人享受到湿地公园的利益,产生更高的湿地公园综合效益,建议林宅湿地公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普惠性,争取让更大区域更多的人受益。
建议借鉴清和公园的做法,免费开放公园,不增加老百姓任何负担,让老百姓轻轻松松享受心灵的洗涤;公园的内容要丰富,有适合少年儿童、老人、青年朋友及劳动者闲暇间娱乐、休闲、运动等项目;将林宅湿地公园定位为名副其实的柳白功能区的城市型湿地公园,在大面积服务好柳白片城镇居民、工业区企业员工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磐石、白石片区的百姓。
委员潘慕华:完善周边配套设施
在公园中娱乐休闲,是老百姓最开心、最有幸福感的直接表现形式。大多数公园边上最缺的是停车位,最担心的是要横穿车道。所以,建议在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全盘考虑配套设施的完善,考虑老人、儿童出行的安全。
林宅湿地公园出入口要有充裕的停车位,为了节省有限的地面用地,建议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公园周边可利用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新建道路地下建停车场。如溪桥路、电器城大道的地下空间均可利用。温州杨府山公园的地下空间利用得很好,市民可以在公园地下停车场免费停车2小时,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在公园活动。
考虑周边村庄的老人、小孩进出公园的安全,建议在溪桥路林宅老村段设置地下步道,村民可以步行从地下步道直接通向公园,保证通行安全。
委员王钧:应用BIM技术
建议应用BIM技术来避免公园后期返工的问题。通过BIM技术能有效避免项目的返工,材料的浪费,进度的延后,资料的紊乱,项目的变更以及管理的信息不对称,为项目带来各方工作效率的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为绿色环保低碳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如温州江心屿改造提升工程(东园)EPC项目,加入了BIM技术运用,BIM协同管理平台等BIM应用点对项目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发现碰撞问题315个,消除变更30个,直接节约了350万余元,工期提前了近2个月,对于项目质量、安全、进度、造价、资料方面的管理达到了数字化应用。
委员郑向乐:加强儿童设施建设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举足轻重的大事。因此,建议在林宅公园内规划设置儿童户外公共活动场地,并设置一定比例免费游乐设施,比如科普长廊、小广场、沙池、秋千、小型滑梯之类的,在此基础还需要配备相应的服务和公用设施,以满足群众对免费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需求,让孩子们在公园里有更多可以玩耍的设施,周边的市民必将感到更多的幸福感。
委员陈正楷:增添红色文化元素
柳市自开埠以来,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遗迹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柳川平原的不同角落。弘扬传统文化既要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和保护,更要展示、传播和利用。为提高城市品位,建议在建设林宅湿地公园的过程中,增添更多展现柳市文化,体现柳市人文内涵的元素,如展示柳市的红色记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公园内的一些边角空间,展示柳市发展的场景,注意细节处的文化描绘。发动专家学者、文艺名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协助挖掘红色元素,整理电气发展史;请乐清市社科联文史资料委员会民俗专家、相关社会团体的负责人以及当地的文化名人协助搜集、整理柳白片区的文化素材。
委员金柱:提升周边商业氛围
公园是百姓享受美好生活、日常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因此在公园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商业配套。原林宅村有24亩回扣地位于公园的西南角,建议作为林宅湿地公园的门面建筑,并将建筑布局、形式等内容与林宅湿地公园有机结合;沿街可以配建部分商业裙房,以补充林宅湿地公园周边商业。
同时,建议在林宅公园周边发展公园式商业,可以规划布局“公园+”城市商业综合体,与林宅湿地公园相呼应、协调,形成网红综合体。在业态上,形成一种更具有生命力的公园商业,在购物、娱乐、餐饮等传统商业的基础上,将公园风景纳入商业体系中,“公园+商业”一并打造以提升城市景观、人气,最终以提高商业氛围。
此外,鉴于清和公园商业氛围较弱,小摊小贩较多,为公园管理带来了难题。建议可以在林宅公园内部补充部分商业经营场地、场所等,便于公园管理的同时也对公园商业氛围有一定的加强。
利用好历史 做好文化传承
群众代表朱林郭:1947年9月,地下党组织获悉永强灵昆乡公所有一批枪支,党组织决定夺取这批枪支,由黄义桃和周双峰、郑集华等同志研究,并由周双峰同志亲自带队,会同柳市地区地下党员驾驭河泥溜(一种小船)到灵昆,顺利地从国民党灵昆乡公所缴获了7支长枪藏在兰芬娘家。而今溪桥路南面为居民生活区,北面为湿地公园区。出于对广大人民群众往返道路南北、横穿马路安全、便利考虑,同时为了纪念那段兰芬娘家藏“7支长枪”的革命故事,建议在溪桥路湿地公园段的路面与地面之间增设贯通南北的7个拱门通道,并将7个拱门通道定名为“溪桥”。
群众代表林建丰:原林宅村分两姓:东边姓朱,西边姓林。朱姓太祖凭借祖传制作圆木器的手艺兴家置业,林姓以铸造铁器而远近闻名。此外,林宅村曾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革命英雄事迹,解放前后,培养出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为弘扬优秀传统手工艺、牢记革命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扬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建议将原林宅村祠堂改建成二层青砖木瓦结构书院,一层作为书吧、茶吧、咖啡吧等供游客歇脚场所,二层作乐清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展示、本村革命历史资料及乡贤事迹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