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地是城市之肺,更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一直以来,乐清市高度重视绿化工作,高位推动绿化建设,持续不断“追绿”,2020年是乐清市全面推进“全域美”建设的首战之年和关键之年,乐清在重塑中换新颜,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展现了城市转型的蝶变之姿。
随着绿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新的短板问题却也逐渐凸显,部分市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对如何更高水平推进城市绿化建设进行了调研,并开展座谈,对如何提升绿化质效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助力乐清全面推进“全域美”建设,提高城市“颜值”,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追“绿”途中 美感欠缺
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98%,绿化覆盖率为41.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绿色也成为了乐清市最动人的颜色,随处可见的景观,随处可走的绿道。但随着绿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却也出现了部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绿化“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不相匹配,绿化前期投入和后期呈现效果不相匹配等。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乐清绿化同质化现象明显,地方特色却不明显。城市绿化千篇一律,全市多数城镇公园采用疏林草地,一眼看去“似曾相识”,让人眼前一亮、流连忘返的绿化景观很少。农村绿化盲目追求“高大上”,一些村庄绿化照搬城镇模式,盲目追求四季常青、草坪风、大树风等。绿化植物结构配置单一,各个乡镇街道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绿”,结构单调缺乏创新。
这些同质化现象直接影响了呈现效果,导致缺少观赏美感。调研组介绍,由于绿化品位档次不高,导致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整体景观单调。老城区行道树缺棵死株现象较为普遍,因补种不及时,经常出现部分路段树带断档或补种的苗木由于树种不同出现高低搭配不均的现象,破坏美感。此外,绿植生长发育不佳也影响了整体效果。如104国道部分路段两侧因未做排水处理防护,种植土长期受涝板结而致苗木生长发育受阻,绿化呈现效果不佳。
追“绿”途中,提升的不仅是绿化面积和效果,事后的维护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也颇为重要。但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绿地“脏乱差”现象严重。如一些乡村公园缺乏打理,绿地上的杂草长得比灌木还高;市区往柳市方向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常年积满灰尘,灰蒙蒙一片。调研中发现,群众保护绿化的观念还很薄弱,践踏草坪、侵占绿地、乱倒垃圾等人为破坏绿地的行为屡禁不止,乐清日报开设的“全域美”曝光台栏目中,对绿化面积中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现象曝光屡见不鲜。
护“绿”过程 管理弱化
全市追“绿”过程中呈现的这些问题,调研组对其背后原因也进行了研讨。由于绿化设计水平低,盲目随意现象突出,绿化设计生搬硬套、简单模仿,几乎没有考虑当地的区域特色。在苗木选择上,一些设计单位不考虑当地实际,大量选择名贵树种或造型盆景,或树木草种选择不正确,大大增加绿化成本却又与本地实际“水土不服”。此外,业主单位对绿化设计的要求不严格,存在只求完成绿化建设任务,不追求绿化效果的问题,一味求多求快,导致若干年后“绿化变丛林”。
建设水平低,施工种植乱象普遍。由于绿化施工准入门槛低,部分绿化工程实际上被当地的一些非专业人士承接实施,施工质量低下,一些施工单位不按标号施工,随意加减,将质量低、形状差的苗木用于绿化。施工过程因缺乏日常监管,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施工单位将主体工程留下的一些水泥渣、石灰和砖头等建筑垃圾进行就地填满,上盖一层黄泥土直接进行绿化种植,导致树木长势不佳。如疏港公路两侧绿化带下层为建筑垃圾,上层铺设的黄泥土不到30厘米,种植的树木看似成活,但树冠发育很慢,生长衰弱。
“管护水平低,重建设轻养护的问题也很突出。”委员介绍,绿化“三分种七分管”,但乐清市管护资金投入与绿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不相匹配。目前,乐清市道路和公园绿化管护均采用道路绿化管护标准,不到9元/平方米,且包含保洁保安费用,与周边城市的标准相比,差距较大。按照“一种管两年”的要求,施工单位在完成工程建设后,需承担两年质保期内的绿化管护,因缺乏约束条件,多数施工单位选择“日常粗放管理,期满后补植枯死苗木交付”的模式,使苗木错过关键的生长适应期,严重影响后期生长。因专业绿化养护力量不足、技术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目前除乐清市主城区、中心区以及柳市、虹桥两镇部分绿地的后期养护由专业队伍负责外,大部分乡镇街的绿化都缺少专业养护,养护效果不理想甚至没有养护,导致一些绿地陷入“建后就荒,荒后再建”的恶性循环。
委员建议
把好质量关
委员孔强:强化前期论证,避免绿化设计脱离实际。建议市政府成立绿化咨询委员会,由本地行业专家和外聘专家担任咨询人员,对市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较大绿化项目组织咨询和论证,论证的内容包括绿地的功能是否符合地域特点、能否满足功能需求以及绿化的艺术品味、建设成本、后期养护成本等,杜绝生搬硬套与简单复制的绿化设计。相关结果在媒体和网络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对投资规模不大的项目由绿化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报绿化咨询委员会核查。
做好前期工作,才有利于打造绿化精品工程。同时也建议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惩戒制度。选择有实力、有经验、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参加绿化工程建设,同时严厉惩戒不良施工企业,并将其计入不良行为黑名单中予以公示。绿化苗木规格和形状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严格做好绿化施工的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质效和苗木成活率,施工结束后更应及时制定详细的栽后管理和后期养护技术措施确保建设效果。
把好效果关
委员王程:提高养护管理经费,养护费用核算参考周边温岭、瑞安及温州市区的养护经费标准,并把各乡镇街建成区范围的绿化养护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加强绿地管护,做好公园、道路绿化带、街头绿地的保洁工作,及时清除枯死木,确保绿地卫生整洁、干净亮丽。对树木进行精细整形修剪,营造出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突出景观的层次错落和立体景观效果。
打造管护新模式,引进更加全面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从“花钱养人”向“花钱养事”、从“直接参与”向“监督管理”转变,建立起“市场运作,管干分离”的管理体制,提升全市绿化管护水平。
把好监督关
委员邱亦夫:建立绿化绩效评估机制,对建成后的绿地进行效果跟踪,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在绿化管理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评估机制。 严格责任追究。对绿化工程未按程序、未按设计施工或设计不到位等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有进行责任追究,以促进绿化健康稳步发展。
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发动群众对绿化管理进行监督,对违法占绿毁绿行为实行有奖举报,坚决遏制不良行为,努力保护绿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