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提升绿化质效 绘就“全域美”生态底色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1年02月24日】

——孔强、王程、邱亦夫、童丽雏、金微委员代表民革乐清市基层委员会的发言


作为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绿化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绿化工作,高位推动绿化建设,持续不断“追绿”,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成功创成了“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98%,绿化覆盖率为41.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随着绿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新的短板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绿化“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不相匹配,绿化前期巨额投入和后期呈现效果不相匹配。当前,站在打造全域美丽乐清的新起点,如何更高水平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颜值”,提升市民幸福指数,需要更进一步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绿化同质化现象明显,缺少地方特色。一是城市绿化千篇一律。全市多数城镇公园大都采用疏林草地,一眼看去“似曾相识”,既没有地方特色又缺乏人文韵味,让人眼前一亮、流连忘返的绿化景观很少。二是农村绿化盲目追求“高大上”。一些村庄绿化照搬城镇模式,盲目追求四季常青、草坪风、大树风等。如,通村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追求林荫大道的效果;村头绿化过多采用灌木密植且修剪成模纹效果;农村公园选择草坪绿化为主等。三是绿化植物结构配置单一。从北白象到市区,从虹桥到大荆,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绿”,上层乔木多为香樟、银杏等,下层植物多为红花檵木加金森女贞的组合,结构单调缺乏创新。

(二)绿化呈现效果不佳,缺少观赏美感。一是绿化品位档次不高。由于乔灌花草搭配不合理、色块地被缺失,导致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在色彩、季相上缺乏变化,整体景观单调。一些道路两侧使用小乔木种植,绿化档次低。如,绅坊动车站站前道路用桂花作为行道树,树形偏小,视觉冲击感偏弱,与动车站形象不匹配。二是绿化断档破坏美感。如,老城区行道树缺棵死株现象较为普遍,因补种不及时,经常出现部分路段树带断档现象,或者补种的苗木由于树种不同,出现高低搭配不均等现象,破坏整体美感。三是绿植生长发育不佳影响整体效果。如,104国道部分路段两侧因未做排水处理防护,种植土长期受涝板结而致苗木生长发育受阻,呈现半死不活的状态,影响整体景观效果;北白象镇部分道路两侧为追求眼前绿量,种植灌木间距稠密,1平方米范围种植冠幅50cm的杜鹃达16株,是正常情况下的近1倍,导致植物底部枝条枯黄一片。

(三)绿地“脏乱差”现象严重,缺少绿化效果。一是绿地杂草丛生、常年积灰。很多乡村公园绿地上的杂草长得比灌木还高,甚至一些草坪完全被杂草覆盖;乐清往柳市方向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常年积满灰尘,灰蒙蒙一片,不复绿意。二是毁绿行为时常发生。群众保护绿化的观念还很薄弱,践踏草坪、侵占绿地、乱倒垃圾等人为破坏绿地的行为屡禁不止。如,万黄线沙头段绿化带常年清理仍堆满生活垃圾;市区高架桥下的飞云路上绿化带中建筑垃圾成堆;部分城区绿化带因群众过马路方便,被随意穿越踩踏;城区丹霞路沿河绿化带建成短短一年时间,已堆满垃圾,部分附近居民甚至毁绿种菜。

二、原因分析

(一)设计水平低,盲目随意现象突出。一是绿化设计生搬硬套、简单模仿。设计人员专业水准低,简单模仿设计其他地方的建设案例,套图套方案现象严重,尤其是山区、农村的绿化设计此种现象更加突出,几乎没有考虑当地的区域特色。二是苗木选择“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由于设计费和工程造价挂钩,一些设计单位不考虑当地实际,大量选择名贵树种或造型盆景,大大增加绿化成本。如,六环路绿化设计方案在主调树种上选择造型罗汉松,前期报价高达1900万元,后经行业专家审查后重新修改,造价降到200万。同时,设计时的树木草种选择不正确,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导致夏带“黑纱”冬包“白膜”,不但影响美感也容易死亡,造成很大浪费。如前几年市区二环路引进单价近3000元的外来树种美国红枫现已大部分死亡;港区沿海新种植的中东海枣价格不菲,但这些热带树种不适应当地环境,呈现蔫头耷脑的样子。三是设计评审把关不严。业主单位对绿化设计的要求不严格,存在只求完成绿化建设任务,不追求绿化效果的现象。有些绿化设计为突出即时的景观效果,布局时只管在图上画“圈圈”,不考虑树木未来多年的生长量和生长空间,一味求多求快,导致若干年后“绿化变丛林”。

(二)建设水平低,施工种植乱象普遍。一方面,外行人干内行事。由于绿化施工准入门槛低,我市大多数的绿化工程实际上被当地的一些非专业人士承接实施,施工质量低下。一些施工单位不按标号施工,随意加减,将质量低、形状差的苗木用于绿化。如,南塘互通绿化树木规格不符合设计标准,乐成北互通树形达不到要求;一些道路两侧的树盘(未硬化的栽植坑)预留过小,难以适应樟树、银杏、黄山栾树等大乔木的生长空间,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另一方面,施工过程缺乏日常监管。因监管不到位,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施工单位将主体工程留下的一些水泥渣、石灰和砖头等建筑垃圾进行就地填满,上盖一层黄泥土直接进行绿化种植,导致树木长势不佳。如,疏港公路两侧绿化带下层为建筑垃圾,上层铺设的黄泥土不到30cm,种植的树木看似成活,但树冠发育很慢,生长衰弱;文化公园、市民公园绿化带的种植土均为淤泥,植物难以扎根生长。

(三)管护水平低,重建设轻养护。一是管护资金投入不到位。绿化“三分种七分管”,但管护资金投入与绿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不相匹配。目前,我市道路和公园绿化管护均采用道路绿化管护标准,不到9元/m2,且包含保洁保安费用,与瑞安的16元/m2相比,与温州道路绿化9元/m2、公园绿化管护24元/m2相比,差距都很大。二是质保期养护不到位。按照“一种管两年”的要求,施工单位在完成工程建设后,需承担两年质保期内的绿化管护,因缺乏约束条件,多数施工单位选择“日常粗放管理,期满后补植枯死苗木交付”的模式,使苗木错过关键的生长适应期,严重影响后期生长。如北互通工程交付后至今,现高速口两侧90%的罗汉松已死亡。三是后期养护不到位。因专业绿化养护力量不足、技术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目前除我市主城区、中心区以及柳市、虹桥两镇部分绿地的后期养护由专业队伍负责外,大部分乡镇街的绿化都缺少专业养护,养护效果不理想甚至没有养护,导致一些绿地陷入“建后就荒,荒后再建”的恶性循环。如,老104国道两侧部分大树因缺乏养护导致葛藤爬满枝头,甚至因葛藤缠绕而枯死,且树木凌乱歪倒,生长衰弱;因后期养护不到位,白鹭屿高速出口绿地建成至今已改建3次。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绿化项目前期论证制度,把好设计关。一方面,强化前期论证,避免绿化设计脱离实际。建议市政府成立绿化咨询委员会,由本地行业专家和外聘专家担任咨询人员,对市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较大绿化项目组织咨询和论证,论证的内容包括绿地的功能是否符合地域特点、能否满足功能需求以及绿化的艺术品味、建设成本、后期养护成本等,杜绝生搬硬套与简单复制的绿化设计。相关结果在媒体和网络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对投资规模不大的项目由绿化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报绿化咨询委员会核查。另一方面,优化设计理念,提高设计层次。如,城区绿化节点要突出美化,在植物造景上做到四季有花,色彩层次丰富;山区加以彩色森林改造,为山体增添色彩;农村要考虑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体现村庄特色;交通道路要以绿为主,树种配置多元化;创建绿化特色景观道路,如打造“枫情街”、樱花路等。

(二)打造绿化精品工程,把好质量关。一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惩戒制度。完善制度机制,选择有实力、有经验、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参加绿化工程建设,同时严厉惩戒不良施工企业,并将其计入不良行为黑名单中予以公示。二是严把苗木种植关。绿化苗木规格和形状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操作,推行采用修剪后的苗木规格进行标号管理,确保工程质效和苗木成活率。施工结束后及时制定详细的栽后管理和后期养护技术措施,确保建设效果。三是严格做好绿化施工的各个环节。在栽植前期,要填充足够的客土,种植穴深度不低于绿植标准要求,及时清理种植穴下余留的建筑垃圾,增施有机肥料,促进树木生长旺盛。

(三)实施精细化养护管理,把好效果关。一是提高养护管理经费。养护费用核算参考周边温岭、瑞安及温州市区的养护经费标准,并把各乡镇街建成区范围的绿化养护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二是加强绿地管护。做好公园、道路绿化带、街头绿地的保洁工作,及时清除枯死木,确保绿地卫生整洁、干净亮丽。对树木进行精细整形修剪,营造出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突出景观的层次错落和立体景观效果。三是打造管护新模式。引进更加全面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从“花钱养人”向“花钱养事”、从“直接参与”向“监督管理”转变,建立起“市场运作,管干分离”的管理体制,提升全市绿化管护水平。

(四)完善绿化监管机制,把好监督关。一是建立绿化绩效评估机制。对建成后的绿地进行效果跟踪,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在绿化管理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评估机制。二是严格责任追究。对绿化工程未按程序、未按设计施工或设计不到位等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有进行责任追究,以促进绿化健康稳步发展。三是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发动群众对绿化管理进行监督,对违法占绿毁绿行为实行有奖举报,坚决遏制不良行为,努力保护绿化成果。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