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发挥乐清公共文化空间效能 提升老百姓的文化体验感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1年02月24日】

──郑剑、王剑乐、郑瑶、周晓洁、杜翠萍、李小飞、郑芝、蔡艳芝、童丽雏委员代表妇联界别的发言


每座城市都会有些地方,专为人们承载心灵的梦想,盛放精神的食粮。也许会是一间美丽的画廊,也许会是一处安静的书房,也许会是一座温厚的博物馆……这些空间不仅温暖了人们的心田,更体现了城市的温度。近年来,随着乐清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乐清市民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建成投用,提升了乐清的城市文化形象,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城市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由此,公共文化空间在本土文化推动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成为厚植文化土壤的重要载体,其中,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开展的活动,就是百姓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切实发挥我市文化空间的效能,提升老百姓的文化体验感,成为我们思索的话题。

一、乐清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场馆存在“人气不旺、利用率低”现象

文化场馆的“热度”不够,缺乏对公众的吸引力。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空间设施日趋完善,但是对老百姓尤其是对“90后”“00后”的年轻人而言,缺乏吸引力。我们曾做过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60%的受访者知道我市文化场馆所处的大概位置但不确定;5%的受访者不清楚文化场馆所处的大概位置;75%的受访者不清楚文化场馆的活动类型,也未参加过文化场馆举办的文化活动;25%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部分文化场馆的活动,其中多数为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可见,我市文化场馆的知晓度与参与度都不够高。以我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为例,人气最旺的市图书馆,2020年外借阅量635248册次95458人次,线上线下活动总参与人数254500人次,但这样的“人气”,相比较其他地区的图书馆仍是“相形见绌”;市文化馆虽然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但是参与活动的人群,常常都是“文化圈”内的“文化人”以及一些熟悉的“老面孔”;市博物馆则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平日里少人问津。同时,文化场馆的利用率低,场馆闲置情况突出。调研中了解到,我市文化场馆虽然陆续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是利用率仍相对不足,场馆闲置情况突出。如,市文化馆全年开展了9场展览、23场分享会,而无锡市文化馆仅暑假期间就举办了180场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两个月的活动量超过了我们一年的活动量,场馆经常处于“赋闲”状态;纵观博物馆2020年度工作,没有具体开展活动的统计,只罗列了几项活动,如果博物馆一年真的只办了个位数的活动,那么1.63万平方米的空间大部分是“浪费”了;我市保利大剧院利用率也不高,不仅收益低,还需要花费资金“养护”;还有一些文化空间被挪作他用,如作为文化商业综合体的西铁新天地文化创意园,融合了1950年代乐清机械厂文化而建,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元素,变成了纯商业模式的餐厅、咖啡厅、游乐场等。

(二)文化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

我市文化空间文化活动形式相对单一,缺乏互动体验感。尽管市图书馆是活动最多元化的,但其基本仍以“书”为主业,围绕阅读而开展公益讲座、课堂、培训和读书沙龙等活动,且公众参与者大多是扮演读者、观众的身份,互动体验感不够。而文化馆、博物馆则分别以“文化”“物”为主业,基本上采取公益课堂、展览等传统形式。相比其他地区的文化空间,我市“跨界”式创新不足。如,苍南书城涵盖了教育培训、文化体验、文创产品、文化讲座等多种丰富的文化配套服务;瓯海区图书馆设置了小剧场、音乐播放室(音乐图书馆)等文化配套服务,有效提升了读者的体验感;广州某博物馆开展的中西瓷器展,除了常规静态展出,创新策划了插花等系列体验活动、打造沉浸式情景剧,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文化盛宴,让展品“活起来”,让历史“走出去”。同时,文化空间文化活动同质化明显,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活动较少,缺乏地方特色。以作为各地文化“秀场”的温州文博会为例,我们发现,2020年的温州文博会展览中,其他县市区的地方馆布置都恰如其分地突出了本土特色文化,如,泰顺馆题为“我在廊桥等你”的巨幅廊桥画面,廊桥文化主题突出;苍南馆内最吸引人的是乐高堆积的霞关小镇,地方特色浓郁。而题名“俯仰自得、游心乐清”的乐清馆,却没有突出清晰鲜明的乐清文化特色。

(三)文化空间存在“投入较大、回报率低”现象

我市投入文化空间建设的资金并不低,但其产出回报率不高。据了解,我市对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的硬件投入耗费了数亿元,用于文化场馆的年度软件建设支出也在上千万,如,文化馆财政运行经费258万,活动经费300余万;图书馆财政运行经费1000余万,活动经费150余万;戏曲中心财政运行经费454万;博物馆财政运行经费329万。但是,我们并没有自己的文创作品,没有形成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品牌,更别提文化品牌产生的集聚效应了。如,图书馆的“梅溪讲堂”“梅溪学堂”,虽在乐清小有名气,但其县域外影响力有限;博物馆有形无神、展品缺乏,无法体现乐清“千年古县”的文化底蕴;从外地引入宋湖里坊文化街区的“漫书咖”品牌书店,因运营困难,在乐清无法生根发芽。反观苍南县的明星书店“半书房”,越来越多的游客、读者慕名而来,并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苍南县政府几乎没有为“半书房”投入太多资金,只是以购买社会服务、给予政策优惠等形式加以支持。

二、原因分析

(一)文化理念错位,影响文化服务定位

一方面,对文化服务存在定位错误。文化本应是为群众服务、“你需我供”的“百姓文化”,而不是为考核服务、“我给你接”的“考核文化”,但是部分文化工作人员往往以考核需要供给文化服务,客观上造成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错位。以戏曲中心文化活动为例,中心全年需要完成120场送戏下乡,但往往是为完成年底考核任务才“突击”安排戏曲演出,如2020年就是安排在11-12月密集开展活动,而不是全年合理安排调度,这样的送戏下乡也“变了味道”,加之宣传对接不到位等因素,普通老百姓更是难以知晓。另一方面,对公共文化事业存在认识误区。部分文化工作人员认为公共文化事业是亏钱的面子工程,只能是公益非盈利性质的。事实上,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可以驱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复苏。如平阳县非遗体验基地——“鸣山陶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除了凭借手工制品获得盈利外,还带动整个村子瓷土、包装、运输、餐饮、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创业创新非遗产业链。

(二)管理机制僵化,影响文化服务效果

一是管理模式偏行政化。我市文化场馆仍以政府为主导,管理和运营机制行政化,决策需要层层上报。如,在文化馆办展览,审批流程繁琐且门槛较高。二是管理人员动力不够。现有的工作管理考核机制下,没有将场馆的人流量等列为考核内容,无法发挥激励作用,文化场馆的管理人员大多墨守成规、不愿创新,一味求安求稳。三是理事会制度尚未奏效。虽然文化场馆推出了理事会制度,试图引入社会力量,但是该制度在实践中推行不力、收效甚微,无法扩大文化服务的辐射面。

(三)文化人才缺乏,影响文化服务品位

公共文化空间,涵盖了城市文化创意、生活美学、音乐等多元因素,对人才与创意的要求比较高。而我市文化人才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水平上,都与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有所差距;且人才年龄结构偏老龄化,缺乏年轻血液输入,无法满足当前年轻人日益追求文化多元化体验的需求,更影响了我市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和品位提升。如,我市的音乐领域,虽然有国家级金名片《对鸟》,但缺乏更契合时代、更容易为年轻人喜爱和接受的新的音乐名品产生。同时,传统型人才断层。比如细纹刻纸、蓝夹缬等非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缓慢,随着老艺人相继辞世,面临后继乏人的断层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三、几点建议

(一)转变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空间人气

找准文化服务的定位,以百姓需求为导向,精准做好文化服务。文化项目与百姓需求应实现有效对接,从“我给你接”到“你需我送”。依据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调研、甄别我市群众文化需求,尤其关注年轻群体。如,年轻人对新科技比较敏感,可以适时引进声光电、多媒体、虚拟现实、三维实境等技术,提升文化场馆的吸引力。

(二)创新管理模式,激发文化服务活力

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推动管理运营机制灵活化,如降低在文化馆办展览的行政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价体系,建立公众参与的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将公众参与率、知晓率、满意度作为考核重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与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相挂钩;鼓励管理人员改革创新,激发管理人员工作动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部门工作,如,借鉴“半书房”创办人挂职苍南县委宣传部的经验,吸收体制外人员进入文化部门,继续深化理事会制度,使社会力量真正参与到文化的决策和评价工作中,增加文化场馆的发展活力。

(三)调好文化味道,做好文化融合文章

发展“多元化”文化形式,突破单一的文化形式,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多样化文化。如,文化与节庆融合,借鉴蒲岐“抬阁”的成功经验,通过举办民俗、传统节庆表演,增强趣味性和观众参与度,集聚人气;文化与科技融合,通过提高场馆科技含量,为百姓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开展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如与旅游、餐饮、购物等领域结合,满足人们在文化中享受生活的需求;合理利用各场馆资源,发挥场馆合作效应,实现场馆间的资源共享。发展特色化品质文化,厘清本土文化资源,讲好非遗传承等乐清文化故事。在全面梳理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用现代化的语言和方式加以表达,文化场馆内展示“年轻态”本土文化,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开发文化体验产品,关注文化空间受众的深度参与需求,实现“主客共享”的互动体验。如,借鉴广州博物馆联合专业团队打造的“沉浸式情景剧”方式,让观众同步体验视觉、听觉、味觉的文化盛宴。

(四)融入多元业态,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在文化场馆中融入多种业态,如,借鉴柳市文化中心的成功经验,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文化推广”换取“场地免费”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实现互利共赢;借鉴无料书铺利用文创产品创效益的经验,积极开拓文创产品市场,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落实文化资金去向,在前期花费数亿元投入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追加后续的“保养维护费用”,同时有针对性地集聚资金集中发力,树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产生品牌效益,以真正实现文化场馆的效益。加强文化市场培育,积极搭建文化服务宣传平台,探索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抖音、快手、西瓜等新媒体的合作,“线上+线下”推广文化品牌;积极参与域外公共文化交流活动,合作策划文化品牌项目,形成文化传播态势;培育文化消费习惯,通过推出系列文化活动,让文化场馆成为网红打卡地,让网红成为榜样,让盆景成就风景。

(五)完善队伍建设,强化文化人才支撑

一方面,培育创作型人才,出台相关政策广纳贤才,吸引本土年轻人及成熟文化团队;选择领军型人才组成创作团队,搭建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文化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积极与高校、职业学院等进行合作对接,组建传统文化传承人才梯队;积极号召传承人突破传统观念、打破祖上规矩,广开传授传统技艺,不断壮大传统人才队伍。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