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补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破解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困境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1年02月24日】

──包小艳、刘建挺、应小瑜、倪依依、薛品、包秀军、胡庆伟、丁玉宇委员代表特邀界别的发言


当前,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之后,我市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现象出现大幅增长。如何有效破解当前我市大量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困境,正在成为我市社会治理和教育改革的一大考验。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数量激增

根据市卫健局直属的乐清市心理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疫情缓和后,该中心面对面心理咨询的数量2019年127例,2020年160例,增长率为26%;电话咨询2019年511例,2020年613例,增长率为20%。而根据乐清人民医院心理科的门诊调查显示,2020年心理门诊每日接待中小学生的数量剧增,由疫情前的每天接待2-3名学生激增到12-15名学生。另据乐清城区某小学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该小学因心理疾病正在服药的学生有8名,每个班级疑似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均有1-2名。市教育局的数据也显示,2020年全市存在二类危机和三类危机的心理问题学生分别为568名和128名,较往年明显增加。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化

综合全市12所中小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所做的分析显示,此次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的家庭关系、亲情关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极端事件更加突出,其中多动、焦虑、抑郁和孤独等心理问题较为多见,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与往年相比,2020年中小学生的自杀现象比往年有所反弹,自杀方式以跳楼居多,且多为男孩。此外,与往年私立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相比,2020年公办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较快上升趋势,甚至出现了极端心理行为低龄化的现象。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我市留守儿童人数众多,以偏远山区较为多见。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心理行为健康问题是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沮丧、想离家出走、自我伤害的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而且问题随着年龄增加更加突显。我市虽尚未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普查和筛选研究,但我市民间心理机构的研究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上述情况大致吻合。根据上海某心理咨询机构在乐清所做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和极端心理行为在留守儿童中占比较高,且农村地区儿童远高于城镇地区儿童,其比例约为8:2。虽然我市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已从2018年的34例减少到2020年的19例,但校园霸凌现象依然层出不穷,留守儿童正在成为校园霸凌现象的主要角色。

二、原因分析

(一)作业压力过大,厌学现象突出

综合全市12所中小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所做的分析显示,学业负担过多过重、学生生活单一无趣、课外活动时间严重偏少等问题是造成部分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讲作业母慈子孝,一讲作业鸡飞狗跳”。由于家长过多承担孩子作业的督导任务,造成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紧张。我市部分小学存在给低年级学生布置大量作业的现象,同时老师将作业督导任务交给家长,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完成要求更加严厉,亲子温情逐渐流失。更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孜孜追求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出现过孩子39度高烧,但家长生怕孩子课程落下、成绩变差,非但不去医院,反逼着孩子去学校读书的情况。而作业不写到晚上10点家长不让睡觉的现象在乐清家庭中也很常见。根据乐清中小学校部分班主任老师反馈的情况显示,有些寄宿的孩子害怕周末到来,不愿回家,害怕家长的严厉和作业的压力,厌学现象也年年增多。

(二)“重养轻教”现象较为普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关注

据乐清某公益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我市有15.1%的留守儿童一年都见不到父母,4.3%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电话,超过10%的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导致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对父母存在怨恨。同时,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年老体弱的祖父母隔代照料,在这种弱弱相助的生存模式下,“重养轻教”现象普遍,留守儿童的心理难以得到关注与满足。性格闭锁、人际交往不良,加上缺乏家长管教而学习成绩下滑等原因,又增加了留守儿童在学校里的心理压力。随着校园霸凌事件的涌现,留守儿童群体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双重“重灾区”。

(三)学校家访机制缺失,隐性高风险心理问题难以发现

调研发现,我市中小学校班主任基本采取视频连线家访、电话家访等形式,很少进行入户家访,任课老师家访则更少。部分中小学校甚至认为,家访以电话、微信等手段进行较为合适,入户家访并无太大必要。班主任对入户家访的忽视,导致学校对学生的家庭动态和心理状况不能较多掌握,对隐性高风险心理问题的学生难以警觉和判断,不能有效防范极端心理行为的出现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以2020年12月发生的乐清某学校学生跳楼事件为例,该学生因家庭较为贫困,因未能得到外界及时援助,产生极端自卑心理,以致最后轻生跳楼。但该学生的家庭情况,班主任及其他老师并未掌握,难以及时提供帮助,导致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

(四)心理辅导老师配置严重不足,专项心理健康经费支出微乎其微

目前,乐清全市持有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上岗证C证的教师达10522名,B证263名,A证40名。看似规模强大,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乐清全市现有在校学生约18万人,与之配套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仅59名,有的学校连兼职心理辅导老师都未配备。由于心理辅导老师工作压力大、薪资待遇低、职称评定处于劣势,愿意担任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少之又少,在岗心理辅导老师仅靠个人情怀支撑工作。以乐清某中学为例,尽管2020年度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达1970元,但能用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经费支出微乎其微,投入严重不足。而这种学生心理健康经费欠缺的现象在乐清其他中小学校也大量存在。此外,由于各学科学习任务紧,考试压力大,心理健康课很难进入班级课程表,有的学校班级连一个月一节心理健康课都很难保证。

(五)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缓慢,第三方心理咨询市场未形成

乐清现有心理健康社团2家,心理研究和咨询机构8家,均开设于乐清城区;设有心理门诊的医院仅为乐清人民医院和乐清第三人民医院2家,另有上海等地的少数专业心理机构参与乐清学生的心理健康公益行动。乐清心理咨询力量不但较为薄弱,而且未能与本地中小学校形成有效对接和互动,很少能为学校提供常年专业的心理服务,没能为学校心理健康建设起到支撑作用。由于供需双方没有形成紧密对接和市场闭环,也导致乐清本土心理咨询机构的数量、规模和质量难以持续增长,但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却在急剧扩大。据乐清某心理咨询机构透露的信息显示,该机构2016年接待的心理咨询对象中,中小学生约占32%,2020年已上升到约68%,增幅比较迅猛。但机构多年来未收到任何一家学校的心理服务邀请,长期仅为家庭或个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三、几点建议

(一)提倡快乐学习的氛围和机制,严禁考试排名或变相排名

建议学校在作业形式上进行改革,首先严禁全校、年级和班级的成绩排名,缓解名次对比造成的高强度作业压力。其次要推行项目学习,倡导整合作业,多布置实践性的、孩子感兴趣的作业。第三是适当结合学科知识软件、APP来做作业,老师可以在网上直接点评,提高教师批改效率,也给家长减负。此外,学校还应重视丰富学生的生活与兴趣,认真执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精神,让学生回归自然,享受快乐,释放学生心理压力,多方位培育学生的生活常识、兴趣与技能,重塑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二)创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幸福童年”计划,将留守儿童纳入重点关爱对象

建议市委、市政府牵头建立“幸福童年”计划,通过培育孵化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发动社会各方参与等方式,将公益机构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做法,由民政、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以政府购买方式予以引进,既可以委托相关公益机构帮助孵化社会组织、培训志愿者,也可以选择部分地区予以复制推广,给更多的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关爱服务。倡导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组织孩子们与家长视频或电话联系,在班干部中配备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并将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家访对象。鉴于未成年人犯罪中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情况,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应注重帮助矫治,让缺乏亲情而走上岔路的孩子获得温暖,也学习为自己生命负起责任,重新创造新的人生,进而从根本上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三)重新重视入户家访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家庭及个人状况

建议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明确家庭教育内容,丰富家庭教育活动,深化沟通宣传,通过线下或云端方式开展家长学校培训,重点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家校共同承担学生教育责任。根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小学校要落实好家访制度,把家访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核班主任和教师的重要内容,并建立甲方台账。网上家访与入户家访要相结合,班主任每学年的寒暑假应采取入户家访形式,走访本班全部学生,并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形式主动沟通每位家长至少1次;其他任课教师也要每年入户家访一定规模学生。

(四)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构建一批心理健康典范学校

市委市政府应着重研究进一步加强和保障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并在财政拨款上予以优先满足。教育部门首先要改革好心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解决好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薪资待遇、自我学习和职称评定的困境,让更多的老师有动力、有意愿献身于学生心理健康事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心理咨询实操经验、有效满足不同规模学校需求的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并按在校生1000:1的比例,配置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其次要重视中小学校心理团辅课程建设和优质心理课程评比,保障至少每月两节的心理团辅课程,奖励有课程开发贡献的教师,设置心理辅导老师职称评定的加分项,并参照班主任的加分待遇开展职称评定。第三要设立足够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五年时间有计划、竞争性地培育5-10所心理素质建设优越的典范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典范。

(五)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紧密合作,扩大和规范面向学生的第三方心理咨询市场

教育部门应鼓励学校积极购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和培训,并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到位,大力培育面向中小学生的第三方心理咨询市场。卫健局应规范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资质和准入门槛,引导心理服务机构的合理发展,有效支撑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服务需求。人才部门应着力解决高层次心理专业人才的落户、购房及其他待遇问题,建立心理专业人才库,有力支持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建设的人才储备。中小学校可借鉴乐清中学的做法,出资与上海某心理咨询机构合作的“爱的共振腔”心理团辅活动的开展卓有成效,有效解决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力量不足和理念提升问题。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