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专题
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全会日程全会报告大会发言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强化院前急救能力 保障群众危急时刻生命安全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1年02月24日】

──季滢瑶、周勇、郑淑丹、黄李虎、郑汉朋、谢建军、吴应虬、郑红红、林坚、顾海志委员代表农工党乐清市基层委员会的发言


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前获得的医疗救治。当前,我市已建成包括120指挥中心和急救站在内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急救站就设立在各大医院和卫生院,统一接受120指挥中心的调度指令,第一时间派出救护车和救护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治,再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开展后续治疗。这是医疗阵地的最前沿,急救车则是“移动的ICU”,高水平的院前急救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生命的成功率,对于保障突发情况下的群众生命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院前急救服务水平是衡量城市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水平发展,人民群众对于院前急救的需求与日俱增,给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充分暴露出我市院前急救工作在组织协调、队伍建设、设施配备等各方面的突出短板,因此,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院前急救需求持续上升

根据相关情况统计,我市120救护车车次需求数从2013年的3787次到2020年的9519次,十年来增长了近151%。

微信图片_20210119220721

从呼车原因分析,交通事故、昏迷、摔伤位居前三。从涉及疾病的类型来看,创伤最多,含车祸、摔伤、工地外伤等;心脏、脑血管疾病居第二,2019年仅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因心脏疾病急诊抢救做心脏支架介入手术的就有76例;第三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

据调查了解,导致我市院前急救需求数量持续上升和类型排名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居民健康意识增强。经济增长迅速,2019年乐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848元,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前急救服务在内的医疗服务需求增加迅速。

二是工业伤残情况较多。我市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制造企业居多,工人在操作机器时会面临较大的伤残风险,这类情况一旦出现普遍倾向于院前急救。

三是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内外交往频繁,经济社会高速流动,交通类事故风险易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扩散迅速,这次的新冠疫情就是证明。

四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意外伤害情况在所难免。当前,我市正处于大建设时期,交通工程、楼房小区、公园绿地等各类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事件。

五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乐清地形靠山面海,台风、洪水及其催生的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必至,风险较大。

六是社会老龄化提前、心脑血管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019年我市常住人口140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24万人,占17.1%,已呈现老龄社会的特征。一般而言,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急救需求提高增加,特别是摔伤、心脏和脑血管疾病等。年轻人普遍承受较高的社会压力,加之高盐高油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

综合上述因素,未来我市院前急救需求数量仍处于上升期。

二、院前急救能力严重不足

急救反应时间是衡量院前急救体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显示,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急救反应时间基本可控制在6—8分钟,我国要求不超过15分钟。2019年瑞安市急救车平均反应时间是12.3分钟,我市急救反应时间是13.6分钟,时间差距多达1分钟,足以说明我市院前急救能力与周边县市区相比仍然有诸多缺陷和不足。

(一)120指挥中心建设滞后

当前,我市120的指挥中心设在卫健局办公大楼,使用面积只有75平方米,仅有编内调度员10名,编外调度员2名。反观周边县市区,瑞安市早在2013年已经独立建成120指挥中心,使用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同时,瑞安、永嘉、苍南在编外调度员数量上远超我市,总体数量分别达到19名、16名、15名。而且,同为编外人员,我市调度员工资待遇偏低(见下表),导致岗位缺乏吸引力,人员以兼职居多,且流失大,经验丰富、素质优良的调度员普遍存在短期内离职现象。

不同县区相同岗位编外调度员待遇对比表

温州市级、相关县市区

年均工资

温州市急救中心调度员(临时人员)

约7.5万元

乐清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员(临时人员)

约3万元

苍南县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员(临时人员)

约7万元

(二)基础设施配置不够

一是救护车配置不足。根据国卫医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到2025年,每3万人口需配备1辆的救护车,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我市常住人口142万,按此标准,至少需要配备48辆救护车。目前我市可投入院前急救的车辆仅25辆,其中负压救护车11辆,与国家基本标准相比,仍有较大缺口。

二是急救站数量不够、区域设置不合理。按照国家标准,急救半径应控制在8公里以内,救护车应在接到电话后15分钟内到达病患现场,而且每个街道(乡镇)均需设置急救站。目前我市共设有急救站10个,分别为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开发区同乐医院、北白象中心卫生院、雁荡中心卫生院、芙蓉卫生院、仙溪中心卫生院、南塘卫生院。至2021年底,我市预计新增急救站点6个,分别为妇保院、中医院、白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南岳卫生院、湖雾卫生院、智仁卫生院。尽管如此,我市急救站总数仍然不达标,而且分布欠合理,中心城区卫生资源相对丰富,急救网点建设较完善,农村及基层急救网点的建设仍有较大的空白区域,未形成网格化布局,导致个别地区急救半径过长,反应时间缓慢。

三是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尚未普及。对于突发心肺骤停、心源性猝死,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能够更好的把握好急救“黄金4分钟”,明显降低心脏骤停者的伤残率及死亡率。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部分发达地区,都已在公共场所部署AED。心脏类疾病数量在我市急救疾病类型中位列第二,在公共场所配备AED,提高现场急救能力,尤为必要。目前瑞安市已在学校、动车站、体育馆、公园、大型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部署AED近40台,而我市相关设施配备工作尚未启动,对于心脏骤停者就地第一时间开展科学急救仍有难度。

四是信息化建设落后。急救体系中各环节之间的信息集成化程度低,急救现场、急救车辆、急救站点、各医院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传输,患者各项体征及生理数据无法快速有效传输至上级医院,不利于接受医院提前预判、提前准备。

(三)急救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低

截止2020年10月,全市各120急救站点共有可调配的兼职急救医师253人,急救护士13人,急救驾驶员32人,急救担架人员0人。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压力大,加之卫健系统没有设置专门的120急救医生晋升渠道,导致大多执业医生不愿长期从事120急救工作。现有急救队伍中,除专职驾驶员外,其余急救医师和护士均由各医院、卫生院不同科室人员抽调而来,并实行排班轮岗,一位执业医师每隔一两个月会排到一次120值班。这种“临时上岗”的轮换制导致医护人员缺乏长期持续系统的急救专业化训练,技能提升缓慢,急救手法生疏,为急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其中,13名急救护士均为开发区同乐医院急救站点自行配置,其他9个站点出车期间没有随行护士,120急救车没有护士建立静脉通道,不能及时使用抢救药物,没有专业的随车护士和担架人员,降低了急救的效果,医生更多时候扮演的是“搬运工”角色。

(四)急救知识全社会普及度不够

现场急救涉及急救知识和实用技能,只有比较系统和全面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才能有效进行现场急救。然而,普通群众对包括外伤处置办法、心肺复苏实施要点以及台风、火灾、水灾的逃生方法等急救知识仍然比较陌生,现场实施专业救援更是无从谈起,而即便是我市蓝天救援、山岳救援等民间专业救援组织,掌握相关技能的人员也是寥寥无几。这些都限制了社会志愿人士在急救中发挥的作用,更使得针对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开展现场救援难上加难。

三、几点建议

(一)提升急救中心建设,构建更加强大快速的综合调度体系

一方面,加强指挥中心建设。充分考虑我市的经济水平和人口总量,加强和完善我市院前急救体系顶层设计。建议参照温州市区和瑞安的作法,选择单独场地独立设置120急救中心,负责全市院前急救及突发事件指挥调度、120急救电话受理、急救站点业务指导和考核等工作。在120指挥中心内增设科室,增加调度员数量,对全市急救人员进行统一专人专职管理。所有的调度员应具有必要的急救医学知识,通过询问患者的情况,能够确认病情级别,开展分级救治,让最危重的病人得到最优的急救资源。

另一方面,打造信息集成平台。基于5G通信技术,建立以120指挥中心为主,各急救站、医院联网的现代化调度指挥电子系统,实现对全市院前急救资源的统一调配,实现呼救受理、辅助决策、数据记录及管理、GPS定位等功能,实现调度中心、救护车和医院间信息的5G即时传输,促进患者各项体征及生理数据快速有效传输至上级医院,增强对突发疾病的预判和诊疗。

(二)增加财政投入,优化院前急救资源配置

一是配足配齐急救车辆。按国家标准增加救护车数量,合理配备救护车数量及种类,既要配备满足市民日常院前急救需求的常规救护车,也要配备能够快速应对传染病、突发灾害事件的特种车辆和装备,如负压救护车和物资保障车等。针对我市靠山面海的地理特征,还应配备适合山地和水面救援的救护设备。建立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车辆的维护升级费用。

二是合理设施急救站点。按急救服务半径和15分钟急救反应时间圈的基本要求,结合地区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和院前急救需求情况,增加急救站点设置,优化急救分站点布局。建议适当增加农村地区的急救站点,在特殊区域如雁荡山风景区、户外探险网红点配置急救站,在新城区规划中强化急救站点配置。

三是广泛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基于我市心脏类急救需求上升的现状,建议全市范围内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特别是在学校、动车站、体育馆、公园、大型购物中心、市行政服务中心等重点区域。同时,明确AED管理维护责任单位,在手机城市服务中增加寻找AED位置的导航功能,提高社会知晓率和使用便捷度。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院前急救更加专业、更有保障

一是组建院前急救专职医疗队伍。推动院前急救工作专人专岗专设,筛选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态度良好、奉献精神突出的医护人员充实院前急救队伍,建立独立运行的急救体系。

二是提高工作待遇,畅通职级晋升渠道。为留住专业人才,减少流失率,应打通从业人员的职级晋升通道,给予从业人员足够的培训及发展空间,政策方面可以向院前急救方向适当倾斜,增设院前急救的职称评级方式。同时,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可通过提高院前急救收费价格来增加院前急救机构的业务收入,并建议将院前急救合规部分纳入医疗保险支付,降低个人支付额度。

三是跟进后续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建立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项任务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培训体系,岗前培训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在岗培训突出最新专业课程的更新与加强,专项任务培训强化对特定疾病突发情况的应对处理,有效构建长期持续的培训、考核、认定机制,推动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工作更加专业、应对更加高效。

(四)推动急救知识全社会普及,提高各方面参与急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卫生机构以及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制定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相应的急救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特别是创伤处理、心肺复苏、AED使用等常见的知识,最大程度上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全民急救素养。对社区老年人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印制急救手册等途径开展常见急救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急救知识的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微信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急救知识和技能。驾驶员、保安、公安、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等在从业中经常遇到需要急救的对象,建议在岗位资质培训和考核中,增加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融入,以便更好起到第一响应者的作用。

院前急救体系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民生福祉与城市安全,其服务能力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我市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一个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又怎可或缺。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