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调查报告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1年10月21日】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乐清发展未来。近年来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8月,由市政协副主席陈亦殊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召开多个层面座谈会,实地走访多家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随机选择13家学校发放1738份调查问卷(对象为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收集有效样本1674份),了解相关情况和收集数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要节点。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及社会阅历的增长,青少年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和减少。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家校共育、部门协同,推动建立多方面的心理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中小学开设每两周一次心理健康课程,组织编写《乐清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手册》;确定每年5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家校心理健康知识座谈会、亲子辅导等活动;投入800余万元,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全覆盖,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和省心理示范点数量居全省前列;积极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持证人数达10984人,持证率达98.23%,其中A40人,B432

(二积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每年开展2次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分类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对心理高危学生予以重点关注与跟踪,部分学校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加强睡眠管理投资2000万元全面推进学校健康午休工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组建心理健康应急援助专家团,其中教育系统心理教师22,卫生系统心理医生5人;成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妇联小海星心理咨询中心,推出心理热线面对面服务,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积极加强青少年关爱援助工作。设立25乡镇(街道)儿童之家,配置儿童主任引入社工机构开展运营,构建村级关爱服务网络儿童福利院改造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特殊未成年人实施临时监督、心理辅导、法律保护等服务开通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由12345统一受理来电;发挥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关工委五老骨干、社会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家庭帮扶救助等活动,着力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合力关爱的良好格局。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整体良好,但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下降趋势。一方面,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上升。青少年心理就诊人次来看人民医院心理科青少年就诊人次每年增幅明显(见下图)且其占心理科门诊总量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分别是9.58%9.75%12.13%14.50%21.48%一定程度说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全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筛查结果来看,高危学生人数也在逐渐上升,2018年、20192020下半年二类学生严重危机数量分别是110名、318名、568名;三类学生(重大危机)数量分别是4980128

 

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多样化、复杂化、低龄化。主要表现有沉迷网络(游戏、抖音)、厌学、自我封闭不与老师同学交流以及绪失控、强迫行为、攻击行为、自伤轻生等,有抑郁症、焦虑症、妄想症、恐怖症情感倒错等严重心理问题需就医的学生并不罕见。如市人民医院儿急诊晚上5-8点,很多中小学生因为胸闷腹痛、头痛前来就诊,但全身检查结果又是好,医生诊断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射反映;2020720219月累计接诊21例自杀的青少年(割腕及安眠药、抗抑郁等药物滥用中毒其中严重需住院的12例,年龄集中在12-14周岁又如2020年下半年筛查出的128名三类心理危机学生中,有过自残行为的22人;有自杀倾向的40人,其中有过自杀行动的7人。此外近几年几乎每年我市均有发生学生跳楼事件。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素

(一学业压力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希望得到的心理方面帮助中,有49.28%学生选择“学习压力”,排在第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需求呈上升趋势高中阶段数据高。由于应试教育体系没有改变,虽然中小学减负已经实行多年,但效果甚微,还因为考试科目变动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如某公办初中学生反映,每天早上七点上学,晚上八点半放学,被班主任统一留校到九点半,回家歇口气就继续做作业,有时做到十一点才能做完睡眠时间经常不足八小时。某民办初中学生反映,该校实行大小周制度,小周作61,大周连续上课多达12,上课时间长,课程进度快暑期补课更是惯例,导致长时间不能放松,生活单一无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据某小学学生家长反映,今年双减政策校外学科辅导机构并没有停课,报名的奥数班以前的周末周四晚上孩子平日学习量反而加重了同时,父母教师期望值过高、过于看重考试成绩也是学生学习压力重要原因

(二家庭问题

调查,将近40%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源自家庭问题。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如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父母长期在外、家暴等都是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其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市中小学生中有留守儿童将近7000人(民政部门数据是将近3000人)。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主要监护人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平时最关注的是生活保障,对其是否开心很少关心。从某公益组织的调查得知,有15.1%的留守儿童一年都见不到父母,4.3%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电话,超过10%的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重养轻教”直接留守儿童的心理难以得到关注与满足,造成怨恨父母、情绪消极、性格闭锁、人际交往不良,一旦学习成绩下滑,又增加了其在学校里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转型以及多元社交媒体兴起的背景下,网络信息爆炸式传播,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容易被有害信息和不良示范影响而做出不当举动,甚至导致人生观、生命观的扭曲。如许多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因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小视频而无法自拔,影响日常学习生活。据调查,我市超过70%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超过90%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课余时间更愉快。此外,不同价值体系的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矛盾和冲突过度竞争、内卷化等社会现象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等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我市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现象出现大幅增长。调查显示,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接待青少年数量由疫情前的每天接待2-3名激增到12-15名。

此外自我认知变化、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交往关系、师生关系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发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存在问题

(一)学校心理教育开展不平衡

教育服务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据了解,很多学校还停留在借助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零星学生心理教育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辅导室作用发挥不明显。如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每班每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少于2课时,但问卷调查中有22.34%学生选“没有开设心理课程”11.89%学生选“有开设、但实际不开展”27.66%学生选“一学期偶尔几次”。心理辅导室应每天开放并安排固定时间,但问卷结果显示,22.58%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2.04%学生选“学校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不多,一周一两次”3.46%学生选择“学校心理辅导室没有对外开放”

心理教师专业配置不足全市中小学校161所,在校学生18万人目前仅有54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共计59名),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职教师忙于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个体辅导的工作任务,兼职教师本身承担学科教学任务,加上缺少系统、持续的专业培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难以达不到预期目标。问卷结果显示,15.89%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老师”的28.49%学生知道学校有心理老师,但是不知道是谁”。调查中,多位心理老师反映工作压力大、待遇对等、职称评定处于劣势,造成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

(二)家庭心理教育相对缺失

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未及时转变。很多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出现的种种怪异行为,往往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贴标签,比如说娇气”“矫情”“偏执”“叛逆等,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问卷结果显示,19.47%学生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心理有问题,9.38%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无所谓4.24%学生认为父母根本不关心。学生反映,父母说明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父母不理解,觉得是自己想逃避学习而撒谎。

青少年和家长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紧张的亲子关系会带来孩子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孩子的幸福感。如和其他地区相比,我市中小学学生住校比例高,尤其是中学阶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寄宿的占53.7%,高中学生寄宿的占97.25%。这些学生十天半个月可能才会匆匆见一面父母,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孤独寂寞而无人诉说,精神压力无法排解,我们在实地调研某寄宿小学时,发现心理辅导室心愿留言墙上最多的留言是“我想回家”,不禁让人唏嘘。

(三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有待提升

心理危机识别实时性不高。心理危机会导致个体情绪、认知、行为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危机是可以被识别并预防的。目前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主要依靠一年2次的心理危机筛查、班主任等老师的日常观察和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但由于个体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突发性、间歇性等加上部分学生意识的回避心态,当前学生心理危机状态识别存在准确性不高、识别时间长主动识别等缺陷与学生心理问题整体的普遍性和多发性不相适应。

心理危机干预实效性不强问卷结果显示,心理困惑时向家人和朋友求助是多数学生的选择。调查学校反映,家长因对心理问题认识不到位,未能及时地把有问题或有需要的学生送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治疗;少数家长会产生“病”,不愿意孩子心理医生或接受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家长不配合心理辅导甚至主动终止孩子的心理治疗。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上报的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文本中同个学校的不同学生的主要心理症状、心理评估结论、干预方案雷同甚至一模一样,没有个体情况分析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一对一”干预模式流于形式。此外23.95%学生选择不求助,这意味着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不善于、乐于主动求助,延误了心理问题的干预及治疗时机。

(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

部分卫生机构心理门诊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市设有心理科的医院只有市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乐清康宁医3家,医院业务有覆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还有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乐清凤凰医院3,还没有医院设置专门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科调研发现,部分医院心理就诊环境一般,如市人民医院心理科设有门诊室3间、心理测试室1间、心理咨询室2间,但却位于不同楼层,且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过道边,与静谧性、私密性、温馨性、宣传性的要求相差较远,造成第一观感不佳,加上服务流程模式与其他病科差不多,对本身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来说,就医体验不如人意。此外目前心理咨询尚未纳入医保范畴,一定程度会影响青少年接受连续、完整的心理治疗服务

社会心理咨询力量比较薄弱。我市社会心理咨询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机构鱼龙混杂。目前有社会心理社团组织2家,心理研究和咨询民非机构7家;有37登记名称中“心理”的存续状态的工商个体户和公司,其中有22家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以内。从经营范围,大部分为心理咨询、健康咨询服务,但个别还覆盖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组织教育培训活动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电子商品销售。调研组暗访中发现,本地心理咨询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存在入行门槛低、管理模式落后、收费不规范等问题。如大部分心理咨询机构开设自有住宅或租赁民房里,硬件条件较差,对外营业时间不固定,一般通过电话咨询预约或熟人介绍,也有在网上开展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一300-500不等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

(五政府部门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调研发现,教育部门对学校年度考绩考核总分120分,其中学生德育工作考核分5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子项目,分值为0.5分,而以学生成绩为主要测评指标的教学质量考核分35分,因此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停留在以升学率”为主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健部门对全市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有关科室熟悉有业务来往的个别社团和机构,没有全面掌握行业整体情况和个体运营情况,没有有效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行业规范现象监管缺位。

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局限于单独零散开展活动虽然我市20216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整体谋划部署,部门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效果不佳。如教育、卫健、民政、精神文明、妇联等部门均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但分布松散,资源未进行统筹优化。问卷结果显示,对于教育局心理求助热线、市人民医院公益心理热线、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公益面询、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公益面询等校外社会心理服务途径,有46.95%学生一个都不知道。又如各部门每年开展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活动不少,但社会氛围不够浓厚,所覆盖的学生、家长范围仍然不广。问卷结果显示仍有11.35%学生不了解心理知识

几点建议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和积极协作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教育宣传、监测识别、咨询诊疗、援助关爱的服务体系,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坚实防护网。

(一)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政策支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和“防为主、防为上”理念,落实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问题,从人力、财力、物力给予更多支持,合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如研究调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考核赋分,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中小学生体检统筹资金优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经费;按照生师比1000:1标准逐步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加大专业心理教师引进力度,定期组织参加专业培训,研究建立工作绩效评估、督导检查和奖惩机制,建设专业能力过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二确保措施落地“双”政策真正发挥效果

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严格贯彻相关政策意见要求,不搞形式主义,努力消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等功利现象,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教师内在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感,对教师违规校外补课兼职行为严肃查纠。持续优化“小升初”公民办同招流程,控制好“初升高”普职入学比例,深化探索高中学生多元成才教育模式,减轻教育体制因素对学习压力影响。同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监,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及时依法清理整治

(三校协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校、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和心理问题防治并举,做到心理健康课程开设落实到位,并创设多学生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心理健康课程体验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阅读等活动,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经验和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掌握亲子沟通和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构建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四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干预机制

督促引导学校重申家访制度,注重网上家访与入户家访相结合,及时掌握学生家庭及个人状况,逐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积极运用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特征,准确把握区域学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研究学生家庭风险指数的评估预警,提升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一步发挥心理辅导室作用,逐步推进心理宣泄室建设,规范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研究制定和执行落地,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各类极端事件。优化转介机制,综合运用家长约谈、医教结合、社区联动等举措,确保高危学生及时得到转介救治。

(五逐步提高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服务供给水平

引导卫生医疗机构更多考虑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接受度,优化心理门诊就医环境,充实心理诊疗力量,提高青少年心理治疗咨询服务的供给水平。支持卫生机构开设青少年就诊绿色通道,条件成熟可以成立乐清市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推动区域内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开设心理科,适时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按规定纳入医保范畴。进一步促进医教结合,组织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开展结对指导,更好满足各类学生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加强对全市心理咨询机构的日常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计划开展行业机构准入评估机制研究规范促进心理咨询行业发展,避免有目的不纯、专业不够的机构对青少年造成二次伤害。

(六合力打造青少年关爱援助共同体

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统筹布局和整体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让青少年的心里洒满阳光。联动开展贫困、留守、单亲、残疾、遭遇欺凌等特殊群体以及新居民子女学生的重点关爱行动,推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保护重点群体心理健康的责任体系。通过培育孵化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发动社会各方参与等方式,将公益机构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做法,在条件成熟的村社予以复制推广,给更多的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关爱服务。

(七积极营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青少年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常识,减少民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提高对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情绪问题正常性和普遍性的认识。如卫生部门牵头落实浙江省统一心理援助热线96525”的布局,整合现有的服务热线和线下资源,发挥线上宣传作用做到心理服务热线人人知晓;民政、共青团、妇联可以依托儿童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开展科普宣传,进一步引导青少年以及家长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