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资料
石马岩头陡门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0年07月14日】

张朋强


乐清前临大海,城南有小山中峙,正当海口,名曰印屿。亦不知有自何时,淤积既久,沧海为田,屿为山。嗣有先民相率迁徙山之阴,久而为村为镇。今分石马北、石马南、石马捕捞三村,隶属城南街道。时下城市建设迅速,石马三村则在旧村改造之列。去年,市政协冀延续乐清独有文化及乡愁记忆,开展城中村改造村文化记忆留存专题调研。十一月初,陈亦殊副主席、陈绍鲁主任带组赴城南街道召开调研会议,依会议安排,余与郭欣、委员郑剑为一小组,地点石马三村。

由村书记指引,赴石马三村寻访。三村拆迁已有时日,住房尽被拆除,废墟满目,仅宗祠建筑、宗教建筑尚存,惜不足观。村书记又言,印山山麓有一老陡门,名岩头陡,可作一观。陡门近印山西麓,可见呈单孔拱形,虽半没于道路之下,亦难掩其优美古朴之态。时其北正改建河道,恐有伤及。归后,即查阅方志,均有载述。次第如下:明永乐《志》“印屿斗门,去县南五里,在永康乡一都,宋治平邑令焦千之创以石跶。”明隆庆《志》“石马陡门,在印屿西麓,县焦千之创以石跶,一都。”清道光《志》“石马、岩头二陡门,在县南五里印屿山麓,东、西各三间。”清光绪《志》“石马、岩头二斗门,在县南五里印屿山麓,东西各三间,同治十二年圮,陈瑞鸿、赵建南按亩捐修。”据此陡门虽易数名,沿革欠详备,亦足可推定其创建于宋治平间,今存为清同治间重修。遂将此信息告知陈绍鲁主任,建议城南街道暂作保护,以免施工中误毁。

越数日,与市电视台叶朝晖同赴高垟制拓。朝晖与余同事此次调研,家印山南南岸,常有过此;且擅摄影,尤喜记录风土人情,故对此周边事情知之甚多。承蒙告知,陡门侧旧有碑,后移至玄坦庙临时安置处。旋往访碑,期可完善陡门沿革。碑为圆头双面碑,高1.06米,宽0.65米,厚0.10米,碑座高0.33米。碑身阳面有断裂痕,又右下角有缺,致阳面文字书撰者名讳缺失。复经郭欣数次传拓,始知其大概。碑阳面首行仅可辨“斗门记”三字,“斗”字前尚遗部首“山”字,疑其完形为“屿”字;碑额尚可见竖行刻画,抑或昔时亦有文字,后被毁。其文记述宋令焦千之始建及至正四年县尹陈志中重修事,惜未落时间,而据书撰人之一官衔作“达鲁花赤”,考其为元朝独有官职,掌印信,以总管一府一县之治,故元碑无疑。阴面为乾隆十四年《重修岩头陡门碑记》,记述乾隆十四年邑人生员赵及遐、徐叔宫、张维贤、张南朋等改陡门九间为六间,及承办规约。可知碑初为方头,立于元至正间,乾隆十四改为圆头,致元文碑额及首行部分文字被毁,然亦不失其价值。其为乐清境内仅见立于地面之元碑,难能可贵。期间又获玄坦庙庙祝张师傅介绍,使陡门后续沿革渐为清晰。师傅印山张氏,年五十馀,自小生活石马,亦是元碑守护者。

印屿地当海口,捍潮汐之冲,水系发达。今其东有蓝盘陡遗址、北有鱼市陡残址、西有岩头陡废址,可见一斑。修水田通渠灌溉,百姓生活其间,安农重迁,东南乐土也。宋治平间,邑令焦千之善治水利,因势而利导之,择印屿西始建陡门大小二所九间,名印屿陡,盖以地近印屿得名。以时潴泄,诸渠无虞,田亩皆成沃壤,百姓惠之。奈陡门岁久废坏,闭纵无节,漕渠失治,百姓备受雨水害。元至正四年,县尹陈志中深感于此,乃出俸帑,鸠工度材,规创新宇,俾华山释敬明董其事。役成,刻石纪事,立碑其处,永嘉县尹林泉生撰,乐清县达鲁花赤笃壑海牙篆额。后陡门易名石马,再易岩头。清乾隆十四年,邑人生员赵及遐、徐叔宫、张维贤、张南朋改陡门九间为六间,东侧大、西侧小,各三间。后分命名石马陡、岩头陡,以区别之。同治十二年圮,邑人陈瑞鸿、赵建南按亩捐修,间数从旧。后又统称为岩头陡。未知何时,或宋即有,陡门上架石为桥,以通行人,为东西乡往来必经之区。1958年,西侧陡门平整为田地。1999年春,以陡畔道路过窄,已碍于交通,遂填塞东侧陡门二间以利改造,仅留单间旋遭废弃,即今所见之单孔拱桥。时道路扩建,传因挪动不善,致碑阳面有裂痕,碑体右下角缺失,后碑被置于单间陡门东侧北端。2018年,竟遭不法之徒觊觎,趁乡人忙于拆迁之隙,砸而盗之,致裂痕扩大。适逢有乡人过此,赖极力阻止,方使古物保全,并嘱陡门西玄坦庙庙祝张师傅多加看护。2019年春,玄坦庙迁至印山南麓临时安置,张师傅鉴于古物珍贵,一并移置新址。上述即石马岩头陡门之大概。

今元碑经市档案馆谢加平努力,归藏市档案馆,幸事也。而陡门亦承街道何主任鼎力支持,将妥为保护利用。窃以为若能善以挖掘被埋没陡门,据闻昔时扩改建道路,只是填埋,而并未拆毁。恢复旧观,以存古迹,宜于延续乡愁记忆,当可为城南街道文化增色。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