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资料
南怀瑾少年逸事两则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20年07月14日】

陈绍鲁



南怀瑾(学名南超)4岁启蒙,7岁在翁垟当地文林小学上学,12岁时,在高谊(性朴)先生帮助下,插班就读县立第一小学六年级,住于其父老友林占魁租赁的房屋,即今乐成街道后双箭巷与中元巷交界处原周志衡宅的西厢房,时在1930年。据张炳勋先生称,周志衡系周冕(号蔚氏卿,清末生员)二子、民时县商会会长周起渭之兄,原居于县学巷,成家立业后析居后双箭巷,在县城东横街开有中医“种德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可见其宅中堂悬有“妙手回春”匾。据周志衡孙女周爱青女士介绍,祖宅曾毁于抗战期间日机轰炸,未久依原样重建,为五间二层砖木庭园式建筑。1985年,老宅翻建为两份二间四层混凝土结构一独立居宅。据有关资料,南超与林占魁独子林文焕(后改名梦凡)同上县立一小六年级班,两人同进同出,林长南三岁,凡事谦让维护南,林母也视南为己子,亲为濯足,照拂有加。县立一小彼时校长为张郑协(协性),毕业于浙省第十师范学校;级任为周干(中枢);同班同学中除了林文焕,还有徐恭浩、徐恭慈(号元善)、梁朝光、范千里、张龙光等。该年,六年级语文教师李建纲(伯维)主编校刊一辑,内容有民歌、谜语、诗歌、顺口溜和徐恭慈、梁朝光的铅笔画兰花及金鱼等,此为一小有校刊之始。南怀瑾因个小,上课坐最前排,排队排最末位;一只耳朵上,常戴金丁香。南怀瑾在班上成绩,有说第二、三名,也有说第五名的,应属上乘(可能是单科成绩)。南后来所谓自己一辈子连个小学文凭都没有拿到,勉强算是小学肄业的说法,应该属于自谦。



南怀瑾(学名南超)12岁时,在高谊先生帮助下,插班就读县立一小六年级,借住于其父好友林占魁在乐成后双箭巷的家里,与林占魁的独子林文焕成为同班同学。在临近毕业时,一次,同班同学徐恭浩邀请南超到家里玩,他的家就是现在中和巷的“可楼”。南超到“可楼”后,对雕梁画栋、回廊明窗、庭园花草等视若无睹,径直走到一排书柜前,有滋有味地翻看起来。末了,他拿出函装的《杜诗镜铨》,向徐同学说借去看看。徐同学心想,这套书,自己从没想到去翻一下,大人们也少有人去读,已成摆设,借就借吧,就答应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学期结束,同学毕业,徐恭浩的大人问起这套书,徐恭浩这才去林文焕家,想取回这套书。徐见到林,问南超呢?林说他刚走,和你前脚后步。徐又问,他有没有留下一套书?林说书没留下,留下一封信给你。他急忙展读留信,知道这套书已被南超带回家了。他对信封上“烦交”和信中“久假不归”两词的意思不是很理解,但又不好意思问林文焕。于是,他在回家的路上,顺路去了担水巷舅舅洪国光家,舅舅也曾担任过县立一小校长。等到舅舅回家,徐恭浩递上信,并说了心中的疑问,舅舅看完信说:“烦交是向林文焕同学说的,麻烦他把信交给你。假通借字,是说久借不归,南超在表达歉意。南超写都会写,你看都看不懂,你得向他学习。这封信文理通顺,意思清楚。”

也许,是徐恭浩家的这套《杜诗镜铨》,培养了南怀瑾的诗兴,成就了“金粟轩”诗家和一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杰出研究者、实践者、传播者。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