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政协乐清市委员会办公室】 【 】 【2019年08月09日】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增添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全社会“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4-6月,由市政协主席潘云夫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重点就我市职业教育中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实地走访相关学校,并召开多个层面的座谈会,对近年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即乐清市职业中专、虹桥职业技术学校、柳市职业技术学校、雁荡山旅游学校、总工会职业技术学校;其中,总工会职业技术学校为自收自支事业性质。截至今年5月份,5所学校均为省二级职业学校,乐清市职业中专为省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为10236人,校均2048人,共有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学前教育、旅游服务、文化艺术、体育与健康等7大类27个专业,其中黄杨木雕专业为省特色专业;全市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35人、专业教师241人、双师型教师226人,含省名师1人,省名大师1人。

近年来,我市有序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重点中职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4所公办中职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有力,投入超8亿元。市职、柳职、雁荡山旅游学校相继搬进新校区,虹桥职业技术学校迁扩建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21年投入使用。二是课程改革逐步深化。持续推动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我市产业背景相结合,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学科跨界融合;建设融合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入课堂,“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三是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入开展。力推“政策+经费”“专业+产业”“名企+大师”“课程+素养”四大组合拳,深化现代学徒制培养,每校至少有1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德力西、合兴等17家企业深度参与试点工作。

尽管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有了一定发展,但与湖州长兴、苏州太仓等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多数改革工作不够深入持续。整体来看,职业教育仍停留在解决40%成绩无法够上普高分数线初中毕业生的持续性求学问题的层面,远远没有达到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的标准和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仍有偏见,普高职高区别对待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理应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现实中,我市职业教育工作与普高教育相比处于全面弱势地位。受应试教育和先普高后职高招生制度影响,社会各方“重普教、轻职教”现象十分突出,普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仅仅是应试成绩较差学生的“收容所”,多数家长不得以才让孩子选择职业中专就读。部分企业、用人单位唯学历论,畸形的晋升和工资分配制度造成对技能型劳动者的不公正待遇,也给职业教育长效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另据调查了解,我市设有教育教学管理考核奖,用于各校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奖励性支出,但普高按每名教师7000元拨付给学校统一支配,职高每名教师仅有3500元,待遇差别十分明显。2016年至2018年期间,教育部门曾一度取消了职教科,相关工作由其他科室代管,各校普遍反映阶段性教学进展、问题诉求、情况反馈等工作无从对接,职业教育被严重边缘化,直至今年才重新恢复。尽管如此,连续多年的管理断档和资金缺乏都严重拖缓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课程设置雷同,实训基地形同虚设

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高教育的本质特征。但从我市现阶段职业教育建设情况来看,教育主管部门仍视职业为普高高考的后备力量,没有明显在升学应试和技能培训方面做好区分对待,致使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定位不准。现各中职校较多配置财会、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传统通用型专业,课程设置专业特色不突出,与柳白片、虹桥片集聚产业紧缺的电器电路设计、数控机床操控、模具编程设计等岗位衔接深度不够,且各校之间专业设置多有交叉重复,未经广泛的地区产业调查和职业发展分析,企业普遍反馈中职校毕业生专业能力较差、本领不过硬。中职学生专业择取普遍以中考分数为主要依据,按照专业热门程度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学校与家长在专业择取问题上缺乏有效沟通,缺乏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充分考量,难以有效做到“精准施教”。与此同时,各中职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实训基地缺失、实训设备短缺老化、设备统一采购无法满足实训需求等问题,无法支撑学生入职前针对岗位要求进行足够时长的高效练习,实训“不实”问题突出。如柳职新实训大楼已建好,但实训设备经费短缺严重,现有设备多为10年前购置或企业淘汰的老机器,每课时平均10多名学生一台车床,设备数量、质量标准均无法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实训课时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市场匹配度不高,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主线的发展理念不够凸显,校企合作、学做一体等模式得不到政府层面的有力支持,近几年我市中职校毕业直接就业人数不到总数的10%。市级层面尚未就校企合作事项在金融税费、财政补助、土地审批、信用提升等方面设置规范要求或给予企业足够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对接的有效平台尚未建立,各校在学生招收、班额设定、专业设置方面难以充分考量市场需求和市场信息,意向企业难以掌握毕业生信息,深度合作无法有效进行。我市职业教育混合制、股份制等校企合作办校的限制没有放开,现行如合兴集团、人民电器集团等与中职校小班额的合作无法为企业和学生带来长期的就业收益,校企合作缺乏根本动力。此外,企业家社会责任不够凸显,多数仍将职业学校毕业生定性为流水线工人,在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设备提供、岗位安排、技师带培、实习保障等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与00后学生期望有明显差距;学生普遍反映入企实习就是走个过场,通常被安排一线装搭、端盘子等粗活累活,学不到有技术含量的真本事,一些毕业生即使能签订就业协议但后续流失也较多。

(四)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技能培养的教学特点使得中职教育师生关系更接近于师徒关系,往往需要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实际调研中了解到,我市中职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各中职校教师配备情况统计表

         教师数

学校

核定教师数

现有教师数

文化课

教师数

专业课

教师数

 

227

214

89

94

 

117

86

39

40

 

168

147

79

55

 

108

75

36

28

总工会

13

67

(其中外聘54人)

38

29

5所中职校均不同程度存在教师缺编情况,如雁荡山旅游职校缺编多达33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尽管各校均预留了部分教师编制用于外聘,但该项工资补助全无,均由学校公用经费一力承担,且有较低的总额限制,因而企业中具备专业技能的大师傅不愿来校执教,大量教学管理工作仍由在编教师零报酬额外承担;这其中,也有多年在一线执教的专业教师陆续调往城关或辞职去向企业,对教师队伍稳定形成巨大冲击。部分教师尽管取得了“双师型”资质,但大多技术职务证书为考试获取,实践经验和能力稍显欠缺,个别还存在技术职务证书与其所授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此外,各级开展的教育后续培训中,直接针对中职教师的班次较少,岗位实践培训、入企现场学习等入职后实践培养制度尚未建立,难以保障中职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几点建议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文件涵盖推进高校应用型办学、教师队伍建设、学历技能证书管理、高职高水平发展、多元办学格局等5个方面的重点,为职业教育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市更需抓住本轮全国职教改革的良好契机,促进政府主导支持、教育理念转变、教学体制改革、企业合作参与等多个方面工作有实质性改善,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在助力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化发展

1.结合职教改革国20条,制定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对照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系统研究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结合已经下发的《乐清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制定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推进普职比合理控制、教学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招生机制完善等各项具体层面工作,明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方向和具体实施举措。

2.探索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培养更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断加强与上级高等职业院校的有效对接,积极推进“3+N”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充分融入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实训有效、活动多样、就业灵活等各方面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推送中职毕业生升学深造,进一步推高职业人才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以市职为龙头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职专业建设全面、教学能力扎实、实训资源丰富的特点,统筹安排各中职校财会、电算、市场营销等统设专业学生分期分时段入市职进行定点代培,联合开展理论学习、操作练习和入企实训,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地区共享,进一步拉高中职生培养质量。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1.依地区产业强化课程安排,进一步凸显专业特色。依托我市柳白电气产业集群、虹桥模具产业体系、雁荡山5A级旅游市场、黄杨木雕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深入实施课程改造和教学升级,分地域分重点按需求开展专业设置,并注重将财会、销售等重复性专业进行精简整合,有效提高专业与市场的匹配度,为中职毕业生就业做好基础保障。

2.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推动学生依兴趣特长选择专业。改革现有的依分数择取专业模式,可采取先统一理论学习,后根据学生意愿和特长划分专业的模式,注重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与沟通,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3.补强实训短板,提升教学实效。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资金投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针对各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积极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各校实训设备共享公用,提高重点设备的资源利用率,如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可在柳市镇和虹桥镇分别建设高低压电气和数控模具实践培训教学中心。

(三)加大政策支持,助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搭建信息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更加直接高效。由政府统筹安排,联合中职校、企业、行业协会进行职业就业实习数据平台建设,统一分析归纳各时段各阶段企业的用工需求,定期发布校企双方毕业信息和需求缺口,推动人才资源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对企业行业用工特点进行分析预测,反馈调整中职校专业设置和班额规模,从源头上推进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扎实。

2.强化支持引导,激发企业校企合作积极性。出台专门文件,明文规范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助力职业教育发展、接纳中职毕业生入企实习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并重点围绕校企合作后的资金补助、税费减免、政策支持等优惠项目进行明确,有效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各中职校加强与各行业协会的沟通对接,拓宽学生入企实训渠道,充分扩大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范围,鼓励行业协会建立企业联合实习中心,推动“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更加扎实有效。

3.探索多元化办学,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事业。逐步实现政府“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过渡,支持和规范有条件的企业等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或联合中职校开展合作办学,推动中职校实现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

(四)建强教师队伍,夯实职业教育人才保障

1.重启职数核编,按需求配足教师人数。对我市中职校教师队伍缺编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根据现有在校生规模、招生预期、发展规划等情况,尽快启动新一轮的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以此为基础,足额足编配齐各课程教师。

2.推进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深化教师聘用制度改革,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职校自主招聘技能教师,突破年龄、身份、学历、工资上限等限制,拓宽专业师资的入口渠道;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交流的灵活机制,推动学校教师入企加强理论指导和技术人员入校开展实践教学,让技能大师走进课堂,让专业教师走进车间。

3.强化后续培训,推动教师能力提升。建立周期培训制度,推动在校教师每年一定时长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并积极探索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加强与各高职院校的沟通对接,争取每年按比例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上挂锻炼实习,切实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定期组织选派中职校专业骨干教师研修访学,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开展更高层次的实践研究,考取更高层次的专业资质认证。

(五)强化各方支持,引导理念观念有效转变

1.加大财政保障,做到普高职高一视同仁。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力度,加快推进校园扩建、设备提升等基础性工作,充分在普高职高各项财政政策支持方面做到一个标准;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发展基金,定期表彰奖励教育质量高、技术技能突出人才和现代学徒制指导师等成绩突出和进步明显的学校、企业和个人。

2.强化工作支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参考外地推进职业教育工作的先进做法,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府办牵头,建立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经信等部门密切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切实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平稳快速发展。

3.促进理念转变,积极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和媒体,加大对职业教育成果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在全市创造平等就业环境,积极倡导“工匠精神”,倡导树立尊重职业人才的价值观,逐步引导全社会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