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我市乐琯运河水岸同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乐清政协】 【 】 【2018年08月02日】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运河被誉为乐清人民的母亲河,河道水系丰富,是连接乐清西片的重要水上通道。为进一步了解乐运河治理保护开发情况,4-6月,由市政协主席潘云夫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沿河道开展水域全线巡查,并召开属地镇(街)、各职能部门、相关社会治水能人志士参与的多个层面座谈会,对近年来运河水岸治理保护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宋绍兴二年(1132),县令刘默倡议修筑古运河,1928年,为适应航运发展,改道古运河并新开内河航线,出峡门直向西南,经柳市、东仁宕、横带桥、瑞里、硐桥至头,形成了现在的乐运河。乐运河总长28.8公里,连通乐成、城南、柳市、北白象4个镇街,兼具防洪、排涝、航运、灌溉、景观、生态湿地等综合性功能,是乐清西乡人文生态的重要水环境功能区。

近几十年,运河两岸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河道生态产生了严重破坏,造成了水体污染、河道淤积、河岸塌陷、沿岸违章建筑、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失衡等等问题。“五水共治”以来,尽管河道水质及两岸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缺乏长效机制的持续性维护,整治效果仍然与沿线群众对水环境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水岸同治缺乏统一规划,治理工作系统性不足

运河横贯乐清西乡,河道水系分布广、流域长,各河段生产生活形态、自然环境状态、文化韵味形态不尽相同,水岸同治应在系统性方案下进行通盘考量、整体施治。但从全市来看,尚未就乐运河水岸同治出台长期性的整体规划,导致河道建设、水系贯通、水资源保护、运河文化发掘等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往往是“想到什么做什么”;各属地镇街治理工作多以运动式整治为主,缺乏统一的思路和步调,仅有的规划治理多数只停留在河道驳坎的层面,且无法在各镇、各村之间形成统一样式,河岸治理凌乱不堪;此外,虽有个别镇街河段治理起步较早、投入较大,但由于缺乏长期工作打算,后续管理的长效机制无法及时跟上等问题,整治工作往往是“徒劳无功”。

(二)河道两岸治理无序滞后,环境提升难有起色

河岸治理是运河整治提升的重要一环,是增强运河的亲水性,让周边居民群众有条件、有意愿走到河边,重新唤起“樟树下、古桥沿、凉风习、运河边”记忆和感情的关键性工作。一直以来,从市级到镇街,对于乐运河的治理几乎只关注于水质改善、污染整治等基础问题,对两岸环境如何提升、亲水特性如何凸显、沿线景观如何布置缺少更高层次谋划,也导致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

以桥下空间“脏乱差”为例,横跨于运河之上的大小桥梁共计20余座,从全线巡查情况来看,隐蔽的桥下空间已成管理“盲点”,杂物堆放、垃圾倾倒、乱搭乱建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三环路桥下淤泥堆积无人处理,还有个别桥下甚至长期驻扎着流浪人员,存在很大污染隐患、安全隐患。再者,河道侵占问题同样突出。运河两岸仍有部分企业存在建筑违章行为,通过沿河搭建简易棚获得临时厂房空间,致使周边河道被日益侵占;也有不少居民肆意填河扩展沿河地块或通过石桩在河道上架路建房,扩展河岸以致河道变窄,严重破坏河岸形象。有委员就感叹,20年前自柳市坐船至乐成,感觉河面宽广、水波荡漾,现如今部分河段几成门前水渠,早已失去“双桨荡开六十里,青山烟村尽眼前”的浩渺之感。此外,也有部分建成区河段沿岸在环境提升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但“边整治边破坏”问题同样突出,持续性效果难以维系。如运河城南段,河岸征地、绿化改造等系列工作开展较早,但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大部分闲置地块被附近居民开垦用于种植瓜果蔬菜,现场建筑垃圾满地、环境卫生令人堪忧。

(三)岸源污染整治留有死角,水质环境改善困难

2014年“五水共治”以来,我市以“剿灭劣类水”为主目标,对运河两岸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工业废水、餐厨油污等污染源进行了集中整治,短期内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今年以来,水质污染情况有所反弹,根据4月初水利局在运河北白象段面水质监测点监测情况来看,水体氨氮、总磷指标全部超标,水质等级为劣五类水。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岸源污染没有得到彻底治理,成为水质改善的重大阻碍。

究其原因,一是生活污水无法做到应截尽截。乐成、柳白片日产生活污水近13万吨,但西片区仅有的磐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10万吨,多余污水经管道溢流口直接满出路面或渗入土壤,并最终进入河道;运河沿线60余个村庄截污纳管率仅为90%左右,污水直排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污水工程因前期施工质量不扎实,破损渗漏情况严重,这些都对河道产生直接污染。二是畜禽污染尚未彻底消除。巡查中发现,运河两岸较近区域内仍有个别屠宰场照常运营,屠宰污水处理设备陈旧、能力不足,亟待整治和搬迁。如柳市屏山头生猪屠宰场地处柳市后街村居民集聚区,距河道仅10来米,即使非屠宰时间也是臭气熏天,周边居民反响较大,今年3月更发生过屠宰污水从污水管网满出直接入河的情况,染红了半边河道,对运河生态产生极大破坏。三是农药污染灭源困难。运河流经地段两侧多处仍为农田或菜园,农民施用的氮肥、磷肥极易通过水体交换的方式直接进入河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河道巡查过程中也发现,由于水体经富营养化污染后萌发的红线虫几乎在运河全线各段均不同程度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明显。四是雨水管直排污水问题时有发生。河岸雨水口往往直接裸露于地面,运河沿线部分工业企业、餐饮单位为逃避执法检查,索性就将工业废水、餐饮污水通过雨水口进行直排,造成河道严重污染,这类污染行为时间随机性大,给监督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四)民间治河缺乏引导支持,爱河护河主动性不强

当前,我市河道治理提升各项工作均由政府一力承担,在支持群众直接参与治河方面仍然缺少发动和鼓励,村级工作开展颇有难度。一方面,少数村民自发性河道治理工作困难重重。随着村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河道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个别村双委、村民在河道环境提升方面有资金、有意愿,但缺乏必要的支持,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如古运河柳市段刘宅村、西西村、西东村、张瞿村、峡门村及爱心人士,对修复重现刘公塘呼声较高,现已民间筹资1000余万,但河道整治无牵头单位,民间治河经费审批、项目审批等工作无处对接。与此同时,官塘恢复后将出现高于现有水面等情况,与水利、港航政策法规相违背,导致相关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多数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缺少有力引导。政府部门在营造全民参与治水、爱护水环境的氛围方面不够广泛和深入,导致一些群众对运河治理态度消极,认为保护水环境是政府的事,在征地、拆迁、管网铺设等方面不支持、不配合,阻碍了运河的治理进程。同时,相关部门对于群众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缺少可操作的约束性文件,对待个人乱扔垃圾、乱倒污水污染行为仅靠村级“护河公约”“治水禁约”“村规民约”等,监管执法不严、力度不够,不足以形成有效的惩戒和威慑,无法在水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上形成强有力的引导。

(五)运河两岸古迹消损严重,文旅价值几无开发

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乐运河的演变历程就是乐清西乡城镇建立、发展、繁荣的过程,城市历史和运河文化相交相融,是文化旅游开发的绝佳载体。南宋以来,伴随着河水奔流不息,运河两岸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但从现阶段治理情况来看,

遗留的历史文化印记在缺乏保护与利用下正渐渐淡出公众视野,挽救与修复已是迫在眉睫。

一是实体古迹残存无多。比如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的石拱桥,砧敲千里、浣女欢歌的洗衣埠头都已无影无踪;目前仅存的柳市湖横段的刘公塘遗址,大部分都已经埋藏在水下;轮船停靠的埠头,经过运河滑向瓯江的坝头,承载着整个西乡繁荣历史的柳市轮船巷,代表着乐清人民公德心、群众自发专为运河河运施茶的万岙茶亭、峡门茶亭、高友玑回乡创办的南屏书院等都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遗迹旧址上已建起新房,几无修复的可能。二是人文轶事无人知晓。在历史古迹背后,更有极具人文色彩的人文典故,但由于缺乏整理和宣传,许多名人轶事仅仅停留在老一辈人的残存记忆中。如运河一带流传的刘默挥鞭、周陆与徐五娘、白石会市的由来等民间典故,钱文子晚年回乡教学重振“白石塾”、太学博士阮放隐居等历史名人的生平故事,如今已鲜少有人知道。三是旅游文化价值保护性开发尚属空白。当前“水清岸绿”系列整治活动不足以涵盖运河文化内涵挖掘、历史人文景观利用的长远设想,相关职能部门在运河资源优化整合方面也一直没有实质性动作,承载历史文化的运河更像是一条流过门前的普通河道,文旅价值几无开发。

三、几点建议

一直以来,对于市域内水系的保护与开发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许多地区的优秀案例和先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温州温瑞塘河,温州市政府于2002年就出台了《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更是由省人大通过了《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推动温瑞塘河通过清障、清淤、截污、治污、护岸、绿化、景观建设等综合整治措施,真正成为了温州的“城市塘河、生态塘河、文化塘河、景观塘河”。再比如苍南横阳支江,苍南县以全局谋划的思路来整体构建横阳支江水乡文化长廊,沿江28公里全线铺设堤顶彩色自行车道和慢行步道,配合休闲驿站和亲水马道,打造青梅竹马、状元走廊、上善若水等地域特色人文景点,总投资达5.71亿元,成为了苍南旅游的绿色新名片。再比如仙居县永安溪,其治理工程是浙江省“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的142条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之一,总投资2.5亿元,工程整体结合流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从生态水利、文化景观、慢行系统等3个方面进行治理,形成了一片秀美的沿溪风景带。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及时制定运河整治保护开发整体性规划方案

明确乐运河水岸同治牵头部门,及时对运河全线及两岸现状进行全面摸排,综合考虑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水系布局、旅游开发、城市功能分区等多方面因素,找准运河不同区域各段的功能定位,尽快制定水岸同治的总体性规划;按照规划要求,细分水质改善、岸堤治理、文化发掘等不同领域的治理要求,逐步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的阶段性治理计划和目标,稳步推进水岸同治;治理过程中要明确相关工作主体责任,进一步统一各属地镇街的治理思路和步伐,着力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专家指导、群众参与的治河护河良好局面。

(二)逐步实施运河两岸基础性治理

由职能部门牵头开展桥下空间专项整治行动,拆除违规搭建、清理违章杂物、清除堆积淤泥、腾退驻扎流浪人员。对可修整利用的桥下空间应实施整治提升,纳入河岸公园绿地整体规划方案,增设休憩、防护设施,方便周边群众休闲纳凉。对危险性较大的区域,应设立安全警示牌和隔离带,禁止居民随意进入,并联合村委会建立巡查机制,发现回潮现象及时清除,切实维护好桥下空间科学、安全、合理的使用环境;对距离河岸5米以内的建筑进行全面排查,属违章违建的坚决予以拆除,证照齐全的可通过拆迁补偿、异地置换等方式促使搬离岸边区块。严厉打击填河扩地、跨河打桩等违法行为,保障河道水域面积不被侵占;对于条件较为成熟的建成区河段,可先行启动河岸治理提升项目,联合实施占用土地清退、建筑垃圾清理等工作,并重新规划设计水岸绿化整治提升方案,合理建设绿地内游步道、廊庭、照明、公厕、河岸防护等配套设施。如交通较为繁忙的乐成至柳市段,可先行考虑沿全线岸堤铺设休闲游步道,方便群众走到河边,有效提升河岸绿地的亲水性、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三)着力推进运河沿线污染源整治

通过磐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加快翁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尽快保障我市西片区污水处理能力与污水总量匹配对等。同时,加快河道沿线各村截污纳管进度,做到应接尽接,并全面排查已建工程质量情况,发现堵塞、积水及时疏通、及时整改,确保已建网管发挥实效,有力扫除污水收集端遗留的盲区和死角;严格把控全市农资经销站、零售点进货渠道,尽量减少高毒高风险农药流入我市、流向农田,确需使用的要及时报备相关部门,由专业人员做好跟踪指导,并现场回收多余药量。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预防控制病虫发生,减少施药次数,减轻两岸农田施肥对河道产生的农药污染,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着力抓好现有屠宰场的规范整治工作,拆除违章违建屠宰点,严格监督合法屠宰点日常污水排放流程,定期添加污水处理药剂,定期更新污物阻隔装置,提升增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并加快推进全市畜禽集中屠宰点规划选址、项目审批、工程基建进度,尽快实现运河两岸屠宰点的全部清除;加强河道沿岸排水行业的日常监管,建立完善环保、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大联合行政执法力度,尤其是对建筑泥浆、工业污水直排,利用雨水管偷排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切实加强对民间护河治河力量引导和发动

针对当前村级治河护河的现实难题,港航、水利部门要加强与村级力量的沟通对接,及时掌握治河思路和进程,尤其是在政策限制方面,要及时与温州审批单位做好协调,可以借助历史古迹修复优先、文保单位保护优先等政策,合力帮助古运河官塘重修工作走出一条路子,促进进民间护河治河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与此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运河治理工作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委等方式,提高周边群众对运河水系治理对于美化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活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群众主动发力、共同维护运河生态建设的自觉性。

(五)加快启动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发掘,打造西乡运河特色景观

尽快开展沿河道全线集中性现场评估调研,全面掌握运河两岸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遗址,并设立专题的保护规划,以历史文献、民间故事等文字描述为基础,对重点文物、人文景观实施抢进度、有计划的修复和重建;成立由运河历史专家学者、文化人士、治水热心公益人士等组成的运河人文专项工作小组,对运河发展历史以及背后蕴藏的丰富历史人文信息进行挖掘和整理,剥离出富有文化肌理和历史印记的故事主线,并注重通过融媒体的力量,包装、宣传好运河历史故事,让故事能看得见、传得开、记得住,借鉴南京秦淮河、杭州京杭大运河景区开发的优秀做法,打造乐运河人水和谐、城水相融的精致景观,特别是要精心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将沿河绿化带、历史遗存、文创基地等作为游览支点串珠成线,将越剧艺术、乐清民俗、禅宗佛教、运河历史等要素融入体验内容,以水岸相联的动态性水景观光、体验式亲水活动、夜景灯光艺术与静态性节点观摩相结合等方式,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乐运河管理体制,整合开发资源,创新投融资机制,打造推广和运营平台,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合力,推动运河旅游目的地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凸显运河人文旅游功能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