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做好大荆水文章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来源:乐清政协】 【 】 【2018年07月24日】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美丽生态环境的关键标志,人类对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正如有诗云:“唯有山水,可以住灵魂”。我市大荆片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大荆片水资源,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是我市“大雁荡、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大荆片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3-6月,由市政协副主席徐扬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多层面座谈会、外出考察等形式,对大荆溪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开发和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独具优势的水生态。大荆溪是乐清独流入海的最大水系,源头在乐清、永嘉、黄岩交界的仰天坪,主干长32公里,流经仙溪镇和大荆镇,沿溪接纳甸岭溪、龙西溪、双峰溪、东林溪、智仁溪等支流,流域面积330平方公里(大荆溪流域包含大荆镇、仙溪镇、龙西乡、智仁乡4个乡镇,湖雾镇为独立水系,本文主要围绕大荆溪流域进行研究探讨)。大荆溪中上游属山溪性河流,水流湍急,下游河面宽广,水流平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35亿立方米。大荆溪水质较好,为II-III级,其中石门潭的水质符合国家I级饮用水标准。沿溪两岸植被茂盛,溪中鱼虾成群,自然物产十分丰富。大荆溪流域以农业经济为主,比较上规模的有铁皮石斛、茶叶、花卉苗木等一些农业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铁皮石斛产业发展迅速,从生产到销售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被誉为“中国铁皮石斛之乡”。
  (二)丰富多彩的水旅游。大荆片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方面,有属于雁荡山“八大景区”的显胜门、羊角洞、仙桥景区,此外还有迎客僧、石门潭、五岩峰、散水崖、石斛谷、东石梁等山水风光;人文景观方面,有南閤牌坊群、北閤古村落、章恭毅墓、李孝光墓、攀龙坊等。多年来,大荆溪流域各乡镇在旅游发展上都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大荆镇根据自身水资源和石斛产业优势,积极打造规模大、综合性强的休闲旅游项目,如目前正在建设或招商的“水上雁荡”“大荆田园综合体”“雁荡山温泉”等项目;仙溪镇以做好水文章为着力点,并结合仙桥景区、南閤、北閤等自然人文风光,建设美丽山城水乡;龙西乡结合自身优势,以体现休闲体验为特色,打造了飞拉达、散水崖等运动、休闲旅游项目;智仁乡则主要以特色农业、竹文化为品牌,开发了智仁竹文化旅游节、太湖山自助游营地、昌门农家休闲体验基地等农业休闲、亲子体验旅游项目。
  (三)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大荆溪流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古至今,涌现了一大批贤人名士、文人墨客。如明代名臣章纶,以刚正不阿著名,死后被追封为南京礼部尚书,明朝廷为表彰其德行,特树立“会魁”“尚书”牌坊;还有元代文学家、诗人李孝光,他作文取法古人,又自成一家,在江南一带负有重望,与杨维桢并称“杨李”;等等。在民俗文化方面,有以说唱形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参龙习俗;有种植历史超过600年,有着“紫楹仙姝”传说的石斛文化,等等。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溪流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1.溪流水环境人为破坏严重。现大荆溪沿溪仍有3处石料加工厂,而这种乱采沙石的行为会严重破坏河床的自然生态面貌。整个大荆溪河道约有排污口500多个,虽然已将大部分进行了封堵,但部分沿河村庄的截污纳管仍未完成,污水直排入溪的情况仍有存在。因溪流周边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环卫设施不完善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直接入河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洪水过后,部分溪流河床垃圾遍地。
  2.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性兼顾不足。大荆溪上游属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涨暴落,出于防洪、调节水流量等水利功能考虑,大荆溪多处建有拦水坝,却因此阻碍了鱼类等溪流生物的正常洄游繁殖,进而濒临灭绝,如素有“雁荡五珍”之一美誉的香鱼如今已很难在大荆溪中发现踪影。防洪堤建设上考虑安全因素多于生态保护,存在一定程度的硬化、白化等情况,对溪流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溪流两岸生态景观被破坏。大荆溪两岸普遍存在居民房屋紧贴溪岸建设的现象,并且建有一些违章建筑,不但破坏了两岸的景观,也不利于今后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此外,大荆溪大部分河岸工程的主要功能是防洪,在设计建设时对景观需求欠缺考虑,导致美观程度不足,并缺乏配套的服务设施,有的也仅仅是一条简单的游步道,整体上尚未形成能供人们休闲游玩的景观带。
  (二)难以融入大雁荡旅游区
  1.未与雁荡山“山水相融”。雁荡山有奇山异峰,而大荆溪则有一溪秀水,本应山清水秀,相得益彰,但实际上游客们在游完雁荡山后便离去,很少继续到大荆溪进行休闲旅游,大荆溪作为大雁荡旅游区的“水”未能体现其效用。目前,大荆溪的保护和开发还缺少一个整体规划,此外,大荆溪流域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相关乡镇旅游发展定位也不十分明确,尚未形成以水为特色的区域旅游。旅游宣传方面基本以雁荡山主景区为主,对大荆溪涉及较少,相关旅游品牌未形成,难以融入大雁荡旅游区。
  2.缺乏统一规划建设的工作机制。目前,大荆溪的保护和开发以及大荆溪流域的旅游发展,缺乏一个能够统筹协调大局的单位进行牵头,导致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区域内旅游项目的开发基本是以当地乡镇为主,还有村民开发的一些小型旅游项目,如大荆镇的五虎山漂流、仙溪镇的猛洞河漂流等,这些小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但却没有相应的部门予以监管。虽然各乡镇在发展旅游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整体上仍显得较为散乱,项目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无法形成良好的全域旅游格局。
  3.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落后。调研中发现,多数本地旅行社都没有将大荆溪流域的旅游项目纳入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安排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如仙乐旅行社反映,大荆片区的旅游交通状况近些年虽有改善,但离旅游实际需求仍有不小差距,区域内一些交通道路狭窄,导致旅游大巴进出时容易造成拥堵,游客体验不好。此外,一些小型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往往简单落后,服务质量也跟不上。如,许多农家乐的环境卫生情况不佳,难以吸引高消费人群;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缺乏或过于简陋;一些由当地村民经营的旅游项目难以提供专业和周到的服务,等等。
  (三)“水旅游+”发展不足
  1.水旅游产品缺少吸引力。从总体上看,大荆溪流域内基本是以溪流自然资源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小规模水旅游,这些项目同质化程度高,难以真正吸引和留住游客。如整个大荆溪上已建成的水上漂流项目就有3个,目前还有2个正在建设中,同区域内存在如此多的同类型旅游项目很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最终可能损害当地群众的利益。
  2.水旅游文化内涵缺失。大荆溪流域有很多人文景观,古往今来亦留下许多名人轶事,但在实际的旅游产品开发中,这些人文景观、名人题咏、乡村民俗文化等未能深度融入其中,难以彰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如,章纶的《蔗湖八咏》、李孝光的《石屏观耕》等当地古代名人题咏未能注入河道景观或其他一些水旅游项目中;有600多年农耕文化历史的仙溪北閤黉渠,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利用;为铭记云娜台风抗洪救灾精神而建的龙西乡上山文化公园,尚未与当地的水旅游相结合。此外,大荆溪流域内一些重点人文景观因疏于保护,被破坏的十分严重,如南閤牌坊群、章纶故居等。
  3.旅游和农业融合度不高。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产品销售是乡村旅游中的重要环节,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观察及对特色农产品的现场采摘、品尝和购买已经成为了现代旅游的重要体验。但大荆溪流域内虽有多种特色农业产业,但生产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深加工不足,难以达到旅游业的要求。如,花卉苗木产业存在生产粗放、产品简单等问题,花卉苗木观赏、精致苗木产品购买以及与乡村水旅游结合等方面开发不足。此外,缺乏有组织的进行规模化的宣传和销售,相关的农业节庆活动也较少。
  三、几点建议
  (一)力求坚持原生态,打造美丽滨水景观带
  1.加大力度,保护溪流原始生态环境。对沿溪的石料加工厂予以整治拆除,避免其对溪流生态的继续破坏,为打造生态大荆溪打好基础。加快做好排污口封堵、截污纳管等污水治理工作,杜绝污水直排入溪。针对垃圾入溪现象,当地政府要加大环卫投入,市财政也应将龙西、智仁两个乡的环卫经费列入预算,通过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户收、村集、镇运的垃圾清运体系;通过环保志愿者行动、爱国卫生月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对沿溪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其环保意识,最终实现零垃圾入溪。
  2.科学规划建设水利工程,安全与生态并重。对整个大荆溪的拦水坝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拆除一些不必要的拦水坝,同时做好生态改造工作,在必要的地方建设供鱼类洄游的鱼道,体现“鱼性化”。对于防洪堤建设和驳岸,在注重安全的基础上要体现生态性。在防洪要害区,采用人工硬质驳岸,以安全为重;在非要害区,可以多采用自然驳岸,如自然景石驳岸、自然草坡入水驳岸、沙滩驳岸等,充分保持溪流的生态性。
  3.保护岸线资源,打造滨水景观带。在保护好大荆溪流域原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打造自然和谐的滨水景观。一是对溪流两岸资源进行综合管控。对大荆溪主干严格划定河道蓝线(保护范围控制线),对支流划定河道管理范围,为河道保护、整治、绿化、生态景观打造等进行空间规划预留。同时,大力整治两岸违章建筑,并对沿溪村民建房进行严格的规划控制和审批,避免其占用岸线资源。二是科学设计建设岸线工程。邀请有经验、高水平的设计团队对大荆溪整体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将防洪安全、水域生态、绿化景观、城镇人文历史、旅游配套设施等进行综合考虑,使之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出大荆水乡原始味道的景观,避免走城市化景观之路。三是整体开发,突出特色。在整体规划、设计、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大荆溪各流域段、乡镇、村庄不同的自然人文风景,打造形态各异的滨水景观,彰显当地特色。对于大荆溪滨水景观带的打造,可以借鉴仙居县永安溪的做法。永安溪横贯整个仙居县,境内长116公里,是仙居人民的母亲河。当地政府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并结合旅游开发,将其打造成中国的“最美家乡河”,特别是其沿溪而建的滨水绿道,将散落在溪沿线的山水田园、滩林溪流、古村古镇等自然人文风光尽数串联,为当地的全域旅游发展凸显了重要作用。
  (二)高起点制定规划,加快融入大雁荡旅游区
  1.做好大荆溪水文章规划,与雁荡山相融合。以建设生态休闲产业带为定位,高起点制定大荆溪保护和开发规划以及大荆溪流域整体旅游发展规划,并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协调。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以大荆溪为主线,体现水生态、水旅游、水文化,并始终贯彻全域旅游的建设理念,不搞门票经济,不搞圈地式经营。总体上,沿大荆溪规划建设以滨水绿带和沿溪漫步系统为轴线的滨水景观生态带,并以此为纽带将区域内各景观节点、滨水空间、旅游项目等进行串联,营造充满活力的乡村滨水区域和生态、人文、旅游相融合的绿色生态带;同时,在滨水景观生态带附近规划建设现代商务发展带,串联居住、商务、办公、体育等片区,设置住宅区、酒店、购物中心等功能区块,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的住宿、购物、运动等需求。在规划过程中,突出大荆溪水旅游资源的结构优势,明确开发具体范围、旅游项目设置等,并注重与雁荡山的共同宣传和协调配合,做到显“山”露“水”,从而将雁荡山的游客再吸引到大荆溪来休闲游玩。
  2.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明确一个牵头单位负责大荆溪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工作以及大荆溪流域的旅游发展,区域内的旅游项目实行整体谋划、统一开发,避免零散式的开发建设,从而保证旅游项目质量。在财政资金、土地指标等方面市政府要予以保障,同时还应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包装努力向上级政府争取要素资源的支持。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旅游环境。打造良好的旅游交通环境。加快旅游环线建设,完善旅游交通干线;拓宽景区到交通干线的连接道路,改善游客交通体验。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提升旅游项目的软硬条件。推进旅游系统标识、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并做到分布合理、配套齐全、管理规范;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督促和帮助旅游项目经营者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大力发展现代水旅游,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1.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水旅游项目。通过对旅游市场特别是雁荡山游客需求的分析,利用大荆溪的自身优势,打造丰富、独特的水主题旅游项目,开发滨水夜景、水文化主题表演、大型水上拓展区、湿地生态休闲区等各具特色的亲水和滨水旅游项目。各乡镇要结合当地优势和特色开发水旅游项目,实现差异化发展。如:大荆镇可开发大型的水上娱乐运动、度假休闲项目;仙溪镇可以南閤、北閤为核心打造滨水古村文创基地;龙西乡可以康养旅游、运动休闲养生为主题建设特色滨水民宿基地;智仁乡可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建设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2.挖掘文化资源,做好“水旅游+文化”文章。全面挖掘大荆溪流域的历史、人文文化资源,对其进行艺术改造,形成可视、可听、可触、可参与的内容,并将这些文化元素与水旅游项目开发、滨水景观打造相结合,形成富有区域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水文化。如,提取章纶、李孝光等名人故事,石门潭龙传说、石斛精灵等美丽传说中的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各景点中。注重培养“旅游+文化”的复合型导游人才,通过他们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注入游客心中,使其在旅游的同时得到精神满足。积极策划具有区域特色的重大文化节庆活动,深度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品,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
  3.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旅游+农业”的融合。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产业分工协作、区域品牌打造等,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逐渐形成现代旅游农业新形态。可以借鉴大荆镇下山头村的做法,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方式,探索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旅游服务模式的创新。开发基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生态旅游产品,将观光学习、采摘体验、餐饮娱乐、农业种植等功能集于一体,形成以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田园风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打造本土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开展有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对农业旅游进行有效宣传,建立品牌效应。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