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资料
上庄百岁亭
【来源:乐清政协】 【 】 【2018年01月04日】
王连飞
  

  五十多年前,笔者就读蒲岐中学,每周六周日往返学校,都要经过百岁亭。我们几个南岳北片的大崧、前塘、后塘的同学挑着行李在百岁亭里歇息。尤其,夏天在亭子里纳凉,坐在背靠座上,临圆窗,沐浴大川河吹来的河风,尽是惬意。我们还看亭边大桥,杏湾人河船“拔船力”过桥时,甩“拔力绳”(纤绳)过桥的有趣情景。
  百岁亭所在的上庄村,在市区东边约四十里地。村后是法华寺逶迤蒲岐缑山形成的积谷峰。村旁文水河环绕。村前阡陌平畴,十里稻菽。大川河就在村前缓缓流过,直把杏湾小平原与虹桥平原水系连通起来。不远处便是美丽的乐清湾。上庄村山川河岸如此形胜,一看就是一方风水宝地。
  上庄村又称尚庄,原名邱宅,建村约有450多年了,村里民居高楼林立,河岸驳石齐整,桥车往来穿梭。村东头邱氏大宗祠堂台门对联“枝分闽越源流远;邱裔河南世泽长。”上庄《邱氏总谱》开头一段载文:“承我房鼻祖友松公、鼻妣滕氏原居福建省福州府莆田县大池头,承派河南。南宋绍兴初年迁居乐清东皋山下。……后裔天佑公登明成化进士,游宦温郡,复居东皋山下原址。于嘉靖年间啟成公迁东尚庄积谷山脚而居焉。”这就是上庄邱氏的“枝分闽越源流远”吧。另外,邱氏望出河南,称“河南衍派”,这就是上庄邱氏的“邱裔河南世泽长”了。
  百岁亭坐落村前约一里远处。大川河从它前面流过,河上一座大桥连接村前路与对岸通向蒲岐的大道。亭东墙外还立有浙江省人民政府2011年1月份公布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亭子建于民国十八年十月,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六边形。亭屋盖面六角攒尖式,造型庄严凝重,独特别致,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亭整体呈六角六面型。五面砌围墙,一面开门,向南朝大川河及对岸大道。亭身骨砖木抹石灰,三顺一丁空斗砌法。门两侧置罗马柱,楹框上部为拱形,其上镶嵌长方形匾额,刻“百岁亭”三个大字。门框左右刻对联。上联:“千古一亭,伊人宛在;下联:百龄片石,寿世无疆。”
  亭内原立有一方记录赞颂主人公邱寿光夫妻百龄双寿的石碑。文革时遭破坏。所幸其石碑残片由邱公玄孙邱志龙保存着。笔者求见志龙同志。他很热情,当即抱出石碑。碑从底部砸断,再被纵向断为两块,拼接后,碑额“百龄双寿”尚全,碑文正文末尾缺了两行文字,另外碑下部也缺了几个字,给阅读添了一点难度。碑文由魏体书成,据说是杏庄胡奉尘先生所书,端丽刚劲庄重,与百龄双寿景象意蕴非常吻合。堪为意境完美。
  该碑是主人公之子邱国佐(号涤川)先生为庆祝其父母双双百岁生日而立的。碑文的作者是本邑庠生(秀才)吴紫函先生。从称主人公为“老姻翁”和款落署名中的“眷弟”看,作者与主人公是姻亲平辈关系。
  碑文读句为文言文,却不是民国时期接近白话文语体,而对这样仅仅大约350字的一篇碑文,粗读一遍却不能尽懂。便拿手机拍了照,匆匆回来。到第三天,笔者电话邱公的玄孙、书法家邱亦夫,他鉴读古文很有功力。他向我提供了经他整理过的碑文和相关资料,还在碑文原文中引于《诗经·阙宫》一句诗的旁边批注译文。他提供的这份碑文资料,使我读起来省力了好多。
  这篇碑文没有写一些空洞的赞言,即使一些颂词,也都一一建立在实际事实基础上。碑文写上庄村的优美山川、肥沃田园,来烘托百龄双寿的老寿星。写老寿星与人为善的德行;写他养育整个家庭及儿孙都为国出力的光荣,写他们夫妻的恩爱、善良低调的生活行止。从而导出他们百龄双寿的原因所在:中庸儒风,礼常家训。这样的碑文颂词使人倍感亲切而信服。同时,笔者也窥见作者吴紫函先生这位本县大秀才博览经书、学富五车和国学水平功底深厚之一斑。
  这碑文以上述这样笔调对“百龄双寿”者事迹的记录和颂褒,恰与“百岁亭”这样的建筑艺术风格匹配。可谓“图文并茂”、亭、碑、文完美结合,这应该是罕见的,因此弥足珍贵。
  的确,有了这一方碑文,百岁亭不仅充满外在建筑美学文化,而且更充满着内在的人寿、上庄邱氏家族家风家训之美。百岁亭对联说它“千古一亭”,当之无愧!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