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民建乐清市基层委员会
承办单位:经信局
提案内容:
“机器换人” 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器手、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通俗来讲:“机器换人”就是在用工紧张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提升机器的办事效率,来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益。2013年3月,浙江省长李强提出全面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有“四换”工程后,各地市正加速推进“机器换人”进程。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招工难、工资上涨已成大势。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从2005年的14847元/年增加到2012年的41370元/年,年均增长高达15.8%。成本的迅速上升使得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已经难以为继。然而,从劳动力优势转向技术优势,从资本、人才等要素看仍需一定积累期,而机器换人,正是中小企业易学易用、见效较快的升级捷径。
今年6、7月间,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市电气行业“机器换人”情况进行调研。电气行业是我市支柱行业。2013年,我市电气行业工业总产值90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45.7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089.01亿元的59.3%;2014年电气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将首次超千亿,成为温台地区唯一个总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电气行业“机器换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色还是非常明显,特别是大批管理落后,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小加工企业,生产技术不高,设备投资入不足,致使产品同质化情况、低价竞争现象突出。2014年11月27日,温州市“机器换人”工作现场会在乐清召开,温州市副市长孔海龙率市经信委及温州各县(市、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观考察了我市合兴集团、瑞凡科技公司等2家企业的“机器换人”情况。这次考察的2家企业,1家是电子企业1家是机械企业,没有选择我市的正泰、德力西等电气行业知名企业,原因就是电气行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一、电气行业“机器换人”存在问题
1、企业“机器换人”主动性不强。随着“招工难” 、“用工贵”等问题日益突显,很多电气企业都有“机器换人”意愿。但由于受资金等原因制约,很多企业对“机器换人”望而生畏、无从着手;加上存在“小富即安、小富求稳”思想,尤其是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市部分企业“收缩战线,现金为王”,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潜在危机认识不足,对“机器换人”存在被动观望思想。据乐清市经信局对我市50家电气企业调查(平均注册资金5000万元,销售收入2.5亿元),大部分企业愿意投入500万元以内进行“机器换人”,最希望能在1-2年内就能收回投资成本,由于我市企业以民企为主,规模不大,2-3年收回成本是企业耐心的极限。更多从事低端生产的企业换不起机器人。小规模的资金只能进行老旧设备的淘汰更新,并不能让企业真正的做到“机器换人”。
2、企业对我市“机器换人”政策了解不够。2013年我市出台了“技改设备补助5%提高到10%,重大工业项目补助最高可达20%”等一系列的财政补助政策,但部分企业对新政策还是一知半解,使好多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放慢或者直接放弃了“机器换人”,使得优惠政策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
50份调查问卷中43家企业在是否了解“机器换人”的选项上选择了“略有所知”,6家企业选择了“一般了解”,还有1家企业直接选择了“完全不了解”,没有一家企业选择“非常了解”,这表明对我市“机器换人”政策大部分企业还是停留在一知半懂的情况下。另外我市一些中小企业主认为申请政府资金补助很麻烦,需要“吃面子”而主动放弃。
3、智能装备支撑力度不足。“机器换人”是一项技术含量高、专业化强的工作,制造企业对智能装备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态势。目前我市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不到20家,仅有3-4家企业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产品集中在自动装配生产线、自动化检测装置、自动装配机、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等,主要为本地电气生产企业提供自动化设备个性化定制服务。我市尚缺乏专业的机器换人设计服务单位,缺乏能够提供个性化换装的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对产品关键工艺装备的持续改进和推进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产品质量和精度的要求。电气企业面对种类繁多的机器装备,对更新尺度难以把握,大多数企业只能采用类比或模仿的方式,与自身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器换人”工作的快速发展。
智能化生产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工程,我市大型电气生产企业大部分采取零部件外协加工、采购,各个外协企业产品一致性较差,而智能化、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由于对零部件一致性要求较高而导致高价购买的自动化流水线使用效率不高。
4、人员素质瓶颈有待突破。在“用工荒”成常态、劳动力成本日趋高涨的情况下,智能化设备在乐清市以及国内的很多企业中,都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自动化的难点通常不在关键过程或者动作的自动化,而在于异常情况的处理、人机交互处理、不同状态之间的无缝转换,这些都不是理论或者空想可以解决的,必须要靠高度的经验。所以自动化降低了对不熟练技工的需求,但对熟练技工的需求更大。以华通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12年,一线员工年平均工资为3.3万元,近三年来,企业一线员工年平均工资增长10 %,即使保持这样的工资增长幅度可一到来年还是出现大量员工不返厂,熟练工大量减少,迫使企业重新招收新人培训,而培养再一个熟练技工培养时间要较长。一线员工尚且如此,高技术人才就更困难。没有高技术人员,即使引进先进设备也无人进行操作、维护等一系列问题,智能设备没有发挥提质、提效的作用。当前乐清制造企业专业人才匮乏,应用技术人员水平不高,这也是制约企业进行“机器换人”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人才流失的原因还有无法解决住房和子女入学等原因。我市开发区一家企业以年薪30万元引进外地一名技术人员,对方在外地企业年薪才10万元,可是来乐清不到半年就提出辞职,原因就是无法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
二、加快电气行业“机器换人”的建议
1、强化对“机器换人”的组织领导和宣传。将“机器换人”列入“工业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机器换人”工作组,加强对 “机器换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在科技创新,产业配套,空间供给和资金扶持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加大对现有技改资金扶持政策的宣传。要抓住用工人员多、工作环境差的环节,找出适合乐清电气行业“机器换人”的方式和方法,全面推进企业进行“机器换人”技术改造。
2、大力扶持本地智能设备制造企业发展。根据乐清产业发展实际,充分结合工业电气、电子信息等产业转型提升现实需求,又要积极迎接“工业4.0”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推动乐清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来抓,建立我市智能装备生产企业集聚区,促进智能装备生产本地化,加快形成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推动“乐清制造”向“乐清智造”转变。本地企业生产的智能装备如果在我市企业中首先使用,效果显著的,给予一定补助。对于智能装备产业平台项目,可以优先在科技孵化器中给予免费安排产业平台发展空间。
3、完善“机器换人”推进体系。由于每家企业品的不同,生产工艺的不同,大部分企业的“机器换人”都有个性化需求,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设备购置来完成。要不断完善“机器换人”推进机制,经常性地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提供“机器换人”综合解决方案。一是要由科研中介机构或智能设备制造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深入企业调研诊断,针对性进行方案设计,反复反馈实施应用效果,最终达到行业推广的创新思路。二是政府和电气行业协会要积极充当信息“中介”的作用,将优秀“机器换人”项目,推荐给银行或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为 “机器换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三是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及时宣传“机器换人”的典型事例,宣传“机器换人”对企业、对社会,对乐清市产业提升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更大程度上鼓励企业进行“机器换人”。
4、加大对“机器换人”的支持力度。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电气行业“机器换人”各个环节的支持力度。一是强化对研发平台的支持。对获得国家、省、市重点研究院、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的企业或平台,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对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实施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依据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潜力、实施进展等情况进行支持。二是强化对“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对技术改造投资超一定金额的技术改造项目,予以一定比例的财政支持,对重大项目,机器换人效果显著的,予以加3至5个百分点的额外补助。
5、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人才引进。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努力引进国内外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或团队,整体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充分挖掘知识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把集聚创新人才、争取创新实效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加快培养新材料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来我市创办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人才申报省、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津贴等优惠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创新人才支撑体系。